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我們走過的貴州山水越多,越發覺得如同一顆土豆,一株橘樹這樣平常的東西背後也會有曲折的故事,我們也在行走間,紀錄下了一路上親眼所見的困苦與幸福。

這次,我們來到了平壩,在這個被譽為“黔中糧倉”的地方,我們見識了一碗米飯的“粒粒皆辛苦”。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平壩,擁有云貴高原最稀缺的資源——平地,一直以來都是貴州水稻主產區之一。千百年來,勤勞能幹的平壩人民憑藉自己的雙手,開墾良田,辛勤耕耘,平壩也因此而得“山裡江南”的美譽。可近年來年輕人們都選擇外出謀生了,餘下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留守老人,他們傳承著祖祖輩輩留下來的耕地,辛苦勞作,以此為生。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照片中的人叫劉取明,63歲了,家裡四口人,有兩個還在讀書的孩子,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緊巴巴的。今年以前全家人還和牛生活在一棟房子裡,雖然後來政府給他提供了新的住房,可他還是把自己搬到了離田更近的老房子裡,片刻也不敢懈怠地照管著田裡的一切。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兩個孩子的上學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農閒時老劉會在離家不遠的工廠、工地上打打零工,給孩子賺取生活費,但大多都是些體力活。他常常自責沒能給孩子好的生活條件,更是覺得愧對妻子,跟著自己吃了一輩子的苦。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這位伸直腰都有些困難的老人叫曾秀英,有著嚴重的風溼病,老伴在十多年前就去世了。本該安享晚年的她,卻依然每天風裡來雨裡去的耕耘著那僅有的7分地,一刻也不敢怠慢。目前曾秀英老人孤苦的生活在這個全村子最破爛的房子裡,今年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種植的大米能多賣幾個錢。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農忙過後,身子不是那麼疼的時候,老人會去撿拾些廢品賣,來維持日常的生活開銷,本就昏暗窄小的屋子裡堆滿了老人撿回來的廢品。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那些我們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瓶瓶罐罐卻是老人下一頓飯的寄託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對於一直靠種植大米為生的老劉、曾秀英他們來說,大米豐產就是財富,在他們心裡想著只有辛勤勞作,才會有好的收成,才能遠離貧苦。大部分人努力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他們“面朝土,背朝天”的辛苦付出僅僅只是為了一頓飽飯,但也已經是精疲力竭了。

小時候爺爺常跟我說“米飯是靠辛苦汗水種出來的,一定要好好吃飯,不要浪費,飯吃好,才長個”,這一刻我才掂量到這句話的分量,也才真正的理解爺爺對一粒飯的認真和敬畏。好好吃飯,尊重每一粒飯,如同珍惜每一粒米飯背後的辛苦付出。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再沒有什麼,比飢腸轆轆時來上一碗熱騰騰的家鄉的米飯,更能慰藉身心的了;也沒有什麼,比工作勞累了一天跟家人坐在一起,以熱騰騰的飯菜來結束一天的生活更重要的事了。如果你正在挑選這樣一份暖心暖胃的米飯,不妨優先考慮一下平壩貧困百姓深耕細作下種植出來的大米。

一起關注與支持,幫助農民脫貧,讓貧困戶們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力去改變貧窮給他們帶來的痛楚。

他們用歲月守護著“黔中糧倉”,如今大米豐產卻不豐收讓人流淚

平壩大米與其他地方大米不同。平壩大米一直傳承百年的耕作技法,深耕細作,在種植過程中除草靠人,沃土靠農家肥,所以大米來得更自然,更健康,更有味道。儘管產量略低於其他地方,但農戶告訴我們,這樣不僅能保證大米的品質,還能維持土壤的活力,保證來年的大米產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