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学习」领导干部 打破这些“套路”,才能有思路

释义:指精心策划的应对某种情况的方式方法。

有些“套路”是优良经验的总结,值得借鉴。

但一些不合时宜的“老套路”,让人不免落入俗套;带人入沟的“坏套路”,恐怕会让人栽大跟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三个“套路”的错误示范

各位领导干部要高度警惕

不要以身再犯~


套路一

“大抓非善抓”的“场面套路”

用“大下基层”代替“大抓基层”,数量过多、频率过高、声势过大,热衷于想新点、出新招,人为拔高标准、盲目设计动作,希望达到人人喝彩、掌声阵阵的效果,实际上抓不到“点”、帮不到“位”,无形中给基层加压加码、添堵添乱。


「组工学习」领导干部 打破这些“套路”,才能有思路


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但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曾调研发现,各级督查、巡查、检查、考核、审计频率仍然很多,紧急通知、会议、报送表格很多,基层疲于应付,有的地方苦不堪言。

有些考核标准不一,尺度不准,内容不确定,时不时变动,有的临近年底才出方案随后马上检查,弄得基层干部手忙脚乱。有些时候,省市两级督查考核组的干部对扶贫业务不熟悉、不精通,检查情况不到位,就谈不上指导和帮助工作。一些地方存在搞形式主义的问题,口号喊得震天响,资料费、上墙公示栏越做越漂亮,几十万元的财政资金就这么花掉了。


套路二

“务虚不务实”的“应付套路”

把部署了视为落实了,热衷于“打快球”,一项工作任务刚布置,就急吼吼地总结经验、包装典型, 制造轰动效应,急功近利图虚名。工作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往往上篇精彩、中篇平淡、下篇潦草,不了了之。



「组工学习」领导干部 打破这些“套路”,才能有思路


在个别贫困地区出现一种怪现象:

一些扶贫干部往往热衷于养鸡、养鸭、种菜等短平快的扶贫项目,对群众称为“脱贫果”“摇钱树”的柑橘、油茶、核桃等产业却兴趣不大。

一位退休干部回想自己早年在县乡工作的经历:

想在一个乡尽快形成蛋鸡养殖规模,树立“一乡一品”典型,就要求农民家家户户养蛋鸡。可由于这里的农民大都缺乏饲养蛋鸡经验和习惯,加上防疫工作没跟上,一场禽流感使蛋鸡大量死亡,不少农户血本无归。


套路三

“另搞一套”的“虚假套路”

对转作风,持消极心态、含抵触情绪,总想“另搞一套”,对反“四风”任意变通,于是研究起打擦边球、阳奉阴违的“变通哲学”,这样的变通甚至成了一些干部沾沾自喜的“能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了“有本事”“办法多”的表现。


「组工学习」领导干部 打破这些“套路”,才能有思路


有的台上慷慨激昂、台下按兵不动,只表态不表率;

有的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

有的热衷于研究怎样把八项规定中的“不行”变为“行”,明里暗里搞变通、打擦边球。

接待不准超标,就变通报销办法,不去豪华酒店而是躲在“农家乐”里逍遥;

腾退清理超标用房,就打隔断搞所谓“小会议室”;

普通烟盒装软中华、矿泉水瓶灌茅台、会所取代酒店、办事处变身超标消费的避风港……

种种变换“马甲”、大玩“魔术”的做法,将转作风的制度规定变成了“一团软泥随便捏”。


这些落伍老旧的“套路”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形势格格不入,若抱住不撒手,等来的只能是“越往后执纪越严”,或者是问责利剑重重落下,付出的代价可谓相当沉痛。

一些党员干部难以摆脱“套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因为惰于学习提升、疏于党性锤炼、对当今形势缺乏深刻认识,导致思维僵化。观念跳不出“套路”,行为就难免违规逾矩,最终套住的也只能是自己。

党员干部要想摆脱套路,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党性修养:

要不断强化学习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生气。乐于读书、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强化作风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实干精神。一以贯之求真务实,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

要强化道德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经常自省,看是否认真完成了工作任务、履行了岗位职责?是否说了违反党性原则、不符合党员干部身份的话?是否有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行为?等等,避免小事情酿成大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