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70平臺欠款20餘萬元 大學生應警惕“校園貸”陷阱

19歲女大學生小謝從大二開始在手機上通過網絡70餘個借款平臺欠下20餘萬元。如今面臨大學畢業,因為無法還上借款,才告訴父母,這些欠款,讓年收入4萬元的父母感到絕望。同時,手機通訊錄裡的300餘個親朋好友紛紛遭到騷擾。

女生70平臺欠款20餘萬元 大學生應警惕“校園貸”陷阱


泥潭深陷

欠下20餘萬元鉅款

在2015年,大二那個時候小謝才19歲,每天無憂無慮的生活著,家裡人每個月會給她打1000元的生活費,在2015年5月份的時候,小謝急需要錢,家裡當時還沒給小謝打生活費,小謝只好通過網上一個平臺借了一兩千元錢,當時小謝看到利息不高就借了六七次,每次都借兩三千,直到平臺顯示借款額度用完。

小謝表示自己借了這麼多錢,也不敢和家裡的人說,有一天一個陌生人加了她的微信,給她推薦了幾個借貸平臺,但是放款成功後需要百分之二十的手續費。因為急於還款,小謝下載了對方給自己推薦的借貸平臺,而小謝的貸款量也慢慢的增多,就這樣一直借貸還款,借了還,還了借,到快畢業時已經累計到20餘萬了。

女生70平臺欠款20餘萬元 大學生應警惕“校園貸”陷阱


苦不堪言

父母和親友晝夜遭催債電話騷擾

“去年11月底的時候,他們開始加我微信,威脅說‘炸你通訊錄’,我害怕了,這才告訴了父母。”小謝說,因為無法還上借款,過了幾天,手機通訊錄裡的300餘個親朋好友紛紛遭到騷擾。11月27日電話裡聽說女兒有三四萬元貸款到期,小謝的母親王女士大為吃驚,他們家的收入全靠丈夫一人在外打工,年收入4萬元。擔心不趕緊還上會影響女兒聲譽,王女士趕緊匯款過去,結果女兒吞吞吐吐地說還有十多萬。

女生70平臺欠款20餘萬元 大學生應警惕“校園貸”陷阱


求助警方

警方無奈回應稱:“非管轄範圍”

“我當時就崩潰了,讓她回咸陽把事情說清楚,實在不行就報警。”王女士說,12月3日女兒回到咸陽,報警後警方說這屬於校園貸。當天晚上,王女士夫婦帶著女兒坐火車去河南焦作,“結果當地派出所民警說這屬於民間借貸,不屬於他們的管轄範圍。”王女士哭著說,“家裡和親戚朋友借了錢,幫女兒還了十多萬元,還有八九萬元還不上,他們每天晚上都打電話找我們要錢。”

女生70平臺欠款20餘萬元 大學生應警惕“校園貸”陷阱


吸取教訓

大學生應培養自律能力

小謝所經歷的,是曾經猖獗一時的“校園貸”。前幾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機App大肆推銷高利借貸。他們打著“助學”的旗號,將目標重點放到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身上,甚至公然到大學校園裡設攤推銷,由於其借貸額度可以低到幾千元幾百元,一時在學生中很有市場。但是,由於其設置了各種讓學生難以識別的“套路”,特別是其利息高得駭人,學生很難按約還債,而一旦違約,不法分子就會採取各種手段惡意逼債,導致有的學生在壓力之下不得不休學、出賣隱私,甚至出現跳樓自殺的悲劇。

經過教育、公安等部門的通力合作,現在“校園貸”已被從大學校園裡清除出去,但是從小謝的遭遇來看,以高利貸為套路的惡性金融並未徹底絕跡,它們仍然在危害社會。

就這起事件來說,大學生也有教訓可以吸取。“校園貸”的受害者大多是年輕學子,他們已經是成年人,具有法律上的完全民事能力。面對一再發生的“校園貸”悲劇,大學生也有必要進行反思,加強自律。

【避免衝動消費】

作為一名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大學生們都有可能會存在著一種爭強鬥勝的心理,對於別人有的東西,自己就一定要有,甚至要有比別人更好的。往往就是因為這種心理在作祟,使得他們會產生很多衝動消費。而作為大學生又缺乏收入來源,這就使得很多的同學會選擇校園網貸,這樣一來就使得一些不必要情況的發生了。

【學會勤工儉學】

因為大學生們缺乏經濟收入的來源,所以很多人才會選擇校園貸。對此,學校應提供一些勤工儉學崗位,通過這樣來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使得自己不至於要向一些平臺貸款。還有就是通過勤工儉學賺錢,也更能讓學生們明白賺錢的辛苦,自己的消費觀念或多或少也會因此而有所改變。

【避免信息洩露】

大學期間,可能很多同學會發現自己從來沒向任何平臺貸過款,但是自己卻莫名其妙的揹負了一筆債務。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的話,那就說明你的個人信息可能被洩露了,然後被某些有心人拿去辦理校園貸了。所以,平時一定要保管好我們的個人信息,避免信息洩露的情況出現。

【增強法律意識】

除了要做好以上的幾點防範措施外,大學生們還要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只有這樣,當發現自己因為校園貸而使得自己利益受損了,我們也能保證自己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去維護自己的權益,不至於讓自己白白的吃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