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民族英雄于謙:為明朝續命200年,卻被“師出無名”殺害

公元1449年明英宗時期,蒙古人也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大明王朝內地進攻。前線戰報頻傳,明英宗朱祁鎮在權傾朝野的大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大臣們的勸諫,率領大明官員100多人和20萬三大營全部精銳親征瓦剌。但由於宦官王振沒有組織大型戰爭的能力,他屢次改變行軍路線,錯誤指揮,不聽將士的建議,最後在土木堡被瓦剌軍趁虛伏擊。混戰之中明軍全軍潰敗,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五十二名國之重臣皆戰死,皇帝明英宗被生擒。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對戰外敵全軍潰敗、數十名王公大臣被殺、皇帝被生擒,明朝立國百年以來從未發生過如此的奇恥大辱!之後也先挾明英宗做“擋箭牌”,一路南下,直逼京城,“靖康之恥”似乎就要在明朝重演!這時,有一個人在國家最為危難之時挺身而出,他站在歷史的潮頭,不顧自身安危,挺身承擔起天下興亡,他就是《石灰吟》的作者——于謙。

被遺忘的民族英雄于謙:為明朝續命200年,卻被“師出無名”殺害

于謙

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是進士出身,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有功,為兵部右侍郎。曾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來,京城人心惶惶。大街上店鋪早都已經關門,城中商人、百姓也都做好了逃跑的準備。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在爭論著逃跑路線,侍講徐有貞也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就在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大明王朝要亡國了,準備逃離北京城時,于謙站了出來,厲聲喝道:

“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其他愛國官員也紛紛力挺于謙,據理力爭、曉以利弊,終於取得皇太后的支持,下令決定固守北京。同時于謙被提拔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準備“北京保衛戰”。

于謙首先做的就是穩定人心。他將王振抄家滅族,平息民憤,然後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明代宗。在軍事上他調動在京的各營將領,統一部署,日夜操練軍隊。他不計前嫌,任命從土木堡僥倖逃回的石亨掌管五軍大營。同時發動京城群眾,全員備戰,將城內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統一編隊,加固北京周邊城牆,設置障礙,鞏固城防力量。

在於謙進行準備的同時,也先挾持被俘虜的明英宗一路南下,他一邊命人進攻居庸關,一邊把明英宗當成政治棋子,親率三萬軍隊在十月十一日抵達北京城下。十月十二日,也先將主力列陣西直門外後,挾持英宗皇帝到德勝門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于謙、石亨等高級將領親自出迎,並索求金帛,企圖以此將明軍主將擒獲。不得不說,這個和“靖康之難”的發展十分相似!而且對面敵人手上有皇帝,官兵們作戰時心裡肯定也犯嘀咕。但是接下來於謙並沒有讓事件按照“靖康之難”發展。他從民族大義考慮,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拒絕了所有議和,統一了官兵思想,使官軍們決心背水一戰。他晚上趁著夜幕,主動發動夜襲,斬殺瓦剌軍數百。這雖然是小勝,但對於穩定軍心,振奮軍威十分重要!但這也為他之後的死亡埋下了伏筆。

被遺忘的民族英雄于謙:為明朝續命200年,卻被“師出無名”殺害

北京保衛戰

十月十三日,瓦剌軍大舉進攻北京,于謙命石亨先遣少數人佯敗逃走。也先十分高興,親率萬騎窮追不捨。可是等他們進入城門外的居民區時,在房中已經埋伏多時的數千神機營官兵瞬間發射了手中的火器。火焰帶著他們的憤怒,直接將瓦剌的騎兵打蒙,也先損失了數千騎兵後只能撤退。

十月十四日,瓦剌軍轉換方向繼續進攻。明軍前隊使用火器攻擊敵軍,使他們的衝鋒陷入泥潭,然後命弓弩隊壓陣跟進,阻擋住了瓦剌軍的進攻。但是此時明代宗所派監軍太監一看敵軍要逃跑了,為了搶奪功勞,便率數百騎兵冒然衝鋒,使明軍陣型遭到破壞,陷入混亂。瓦剌軍也趁機反攻,直到德勝門下,情況萬分危急!好在城內居民紛紛登上房頂,用準備好的磚石迎擊瓦剌,拖延了時間。援軍及時趕到,這才破解了瓦剌的反撲。

也先組織的多次攻擊都沒有取得成果,他的中路軍進攻居庸關也遭到了強烈的反擊。而且此時各路援軍即將到達,也先怕後路被切斷,只得於十五日夜裡撤退。于謙發現也先的撤退後,集中火炮猛轟也先軍營,直接炸死瓦剌軍一萬餘人。之後瓦剌軍一路狂逃,退至關外。並與十月二十日派使來北京議和。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第二年八月,也無條件地將被俘的明英宗放回。

被遺忘的民族英雄于謙:為明朝續命200年,卻被“師出無名”殺害

北京保衛戰

可以說,如果沒有于謙,沒有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就沒有明朝往後200年的國運。這場勝利鑄就了于謙輝煌,也為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筆。

首先在明英宗沒有死的情況下,于謙擁立郕王為帝,這對於當時大明王朝來講是十分正確的,但對於明英宗來說他肯定記恨于謙。再者,也先利用明英宗當“擋箭牌”的時候,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在穩定軍心的同時也把明英宗陷入了危險地帶,因為這有可能會使瓦剌覺著這皇帝沒有用了而把他殺了洩憤。最後,當時孫太后同意于謙立明英宗弟弟朱祁鈺為新的皇帝時,前提是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但是朱祁鈺即位三年後,就廢掉了朱見深,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這使得明英宗和于謙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以上這一切如果說明英宗死了或者再也不接觸政權了,那還無妨。但偏偏事與願違。公元1457年,朱祁鈺病重,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密謀接回被軟禁的明英宗,擁立他復位。而明英宗復位後,石亨因平時是小人作風,和于謙有矛盾,他於是便陷害曾經的恩人于謙入獄。這時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曾經提議逃跑應被砍頭,但被于謙放過一馬的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最終正月二十三日,在天下人都知道于謙是冤枉的情況下,于謙被斬於他曾經拼死保衛過的城池之外。

被遺忘的民族英雄于謙:為明朝續命200年,卻被“師出無名”殺害

于謙墓

現在總有些人喜歡從自身的角度去評論說于謙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不會做官、不會做人云雲。但是我覺著這些人不配說于謙。于謙在官場上打拼這麼多年,官至尚書難道會不懂這些東西?沒做過還沒見過嗎?但是于謙就是這麼一種人,在國家利益和自身利益之中,即便是粉身碎骨,他也會選擇國家。用於謙自己的詩來評價他再合適也不過: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銘記先生,國士無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