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太邊看中國電影邊流淚:這場景我們已見不到了

“幾年前,有個從事電影國際傳播的官員對我說,中國電影走不出去,因為題材就是功夫武打片,其他好像沒什麼,外國人不會感興趣。

“我說不可能。大概20年前的時候,我在紐約看過一個電影叫《喜福會》。故事非常簡單,就是三四個母親跟她們女兒講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幾個女兒聽得入神,電影就這樣把整個故事展開了。

“當時坐我邊上有個美國老太太,一邊看一邊流淚,她說這種場景50年代的時候可能還有,我們現在已經見不到了。”

美国老太边看中国电影边流泪:这场景我们已见不到了

《喜福會》1993年上映,講述了四位移民美國的中國女性和她們四位在美國出生成長的女兒之間的文化衝突。

1月14日晚,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談及中國的飲食文化、家庭文化、市井文化、商業文化、紅色文化、不崇尚暴力文化等,表示這些文化特質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崛起的原因之一。

以下為張維為演講稿節選

美国老太边看中国电影边流泪:这场景我们已见不到了

《這就是中國》視頻截圖

走遍世界,各種各樣的文化都有長處,各種各樣的差異也非常精彩,不同文化確實需要文明互鑑、文化互鑑、互相學習。但我有一個感覺,就是中國有幾個文化上的特點,跟我們的崛起絕對有關。

一個就是中國人的勤勞,走遍世界,中國人最勤勞,換一個國家找不到這樣的人,給他錢他都不幹的。第二個就是這個民族整體的向上,我們總是要想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很多民族不一定有這個特質。所以我覺得中國崛起是和我們的文化特質有關係的。

美国老太边看中国电影边流泪:这场景我们已见不到了

中國文化有它突出的獨特氣質。大概是四年前,一個機構正在做一些上海文化建設的中期規劃,請我去做講座,給我看了兩個研究報告,裡面列出了上海與紐約、巴黎、倫敦的差距。

我說,我在這三個城市都住過,我感覺上海已經在很多方面比人家做得好,甚至好很多了。硬件方面是如此;上海的家庭中位淨資產、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等數據明顯高於紐約了,跟倫敦巴黎也可以一比;上海的社會治安比這三個城市都好,甚至好很多。我覺得這些東西才是基礎性的,非常重要。

然後我就提了個建議:為上海乃至任何一個地方做規劃,首先要考慮這個地方人民本身的整體感覺和文化偏好,對不對?所以我想強調,要用中國人的視角、中國的文化偏好來看這個世界,再來與紐約、倫敦、巴黎進行比較。

比如說,城市比較中有一個指標,叫作一個城市裡邊人均餐廳的數目,但如果考慮餐館口味的種類,中國顯然更豐富。中國人喜歡飲食多樣化,不能老是吃熱狗、漢堡包、麥當勞,一兩天他就吃不下去了。

另外還有一個情況,我們親朋好友相聚一般都喜歡在餐館要個單間,但在美國和歐洲的餐館,單間是非常奢侈的。可以說99%的餐館沒有單間,一般都在大堂裡吃飯。所以餐館比較的時候,也應該將這個文化偏好加進去。

不只是飲食,中國人的文化體現在方方面面。另外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家庭文化。中國人為家庭所做的付出、犧牲,遠遠超過西方。

幾年前,有個從事電影國際傳播的官員對我說,中國電影走不出去,因為題材就是功夫武打片,其他好像沒什麼,外國人不會感興趣。

我說不可能。大概20年前的時候,我在紐約看過一個電影叫《喜福會》。故事非常簡單,就是三個母親跟她們女兒講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幾個女兒聽得入神,電影就這樣把整個故事展開了。

當時坐我邊上有個美國老太太,一邊看一邊流淚,她說這種場景50年代的時候可能還有,我們現在已經見不到了。

美国老太边看中国电影边流泪:这场景我们已见不到了

這背後是很多西方社會,特別像美國這樣的社會——如果用中國人的標準看,或多或少正處於解體的結構。2014年的數據是,在美國,“父母+孩子”這種典型的傳統家庭只佔到19%,其他的都是非傳統家庭,包括不結婚同居的、沒有孩子的,同性戀的;還有一個很大不小的比例,就是大孩子生小孩子,不知道父親是誰的。有的研究已經證明,後邊這一類家庭跟美國的犯罪率比較高有關係。所以我覺得,僅僅把中國人普通的家庭親情拍成電影,就可以打動很多外國人。

第三我叫做市井文化

,也就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習主席主政以後第一次見記者,第一句話就是“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中國普通老百姓會把每天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他們把這件事情看得很重。上海的弄堂文化,北京的衚衕文化都是如此,有下棋的、打牌的、泡茶的、練太極拳的、早鍛鍊、晚上跳廣場舞的,等等等等。許多老外看到中國廣場舞特別激動,(因為他們的國家很難有這種市井生活)。

還有就是商業文化。我認為上海的商業的便利程度,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市區步行5分鐘就有24小時便利店。現在還有淘寶、京東網購,中國現在每天的快遞包裹超過世界上其他主要國家快遞包裹的總和,可以說是線上線下的一場消費革命。

如果你們在歐洲、美國生活過,特別是歐洲,它週末的商店營業時間要麼減少,要麼關門,中國人不太習慣。從中國文化偏好來說,商店應該開到晚上9點、10點,不能這麼早就關,週末也應該開。快遞網購、郵購也是,國內“剁手黨”甚至是論天、論小時來計算的,恨不得今天買明天到,國外一般都是論周,幾個星期,想加快要付加倍的運費。

我覺得還有一點就是紅色文化,人民共和國是打仗打出來的,因此有一種精神在裡面。我有一個臺灣的朋友,原來是國民黨的資深學者。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為什麼國民黨輸給了共產黨?因為共產黨有紅色文化、有紅歌,國民黨沒有,國民黨的歌都是“軟不拉嘰”的,跟《義勇軍進行曲》沒法比,背後是不一樣的精神。

我在西方國家生活時間比較長,感到精神低迷的人比較多,靠吃藥來提升精神。我當時心裡想,到中國來過集體生活,聽聽紅歌吧。這些紅歌曾經激勵過整個民族去奮鬥抗爭,是一種陽剛之氣。

美国老太边看中国电影边流泪:这场景我们已见不到了

另外就是這個民族的文化中不崇尚暴力,整體比較平和。比方說,如果你在美國生活過,你不太聽說美國人想飯後散散步,對不對?因為沒有安全感。在紐約,如果是時代廣場、百老匯這樣一些重兵保護的景點可以,多數地方你晚上是不能去散步的。巴黎也是如此,巴黎是很好的一個城市,但是你們如果最近去巴黎,當地華人的說法就是,現在只有兩種華人,一種是被搶過,一種是將要被搶的。

這種安全感並不完全是我國警察的功勞,因為我們過去在沒有高科技和較高警力投入的時候也是如此。我覺得這跟我們民族崇尚和平的文化有關係。

在中國你開車開到任何一個村莊,都感覺是安全的,你可能會跟老鄉聊天,買他的土特產。坦率地說在其他絕大多數國家,你要這樣做都是相當奢侈的。所以我覺得一出國你就會感覺到這種安全感,它跟空氣一樣,存在的時候你不一定感覺得出來,但沒有的時候,一下就發現太珍貴了。

所以我覺得確實是這世界上你走的地方越多,你就越會熱愛這個國家,越會珍惜這個國家許多看似普通實際非常精彩的文化。

來源:觀察者網(ID:guancha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