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

我们都经历过成长的阶段亦或是正在长大。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遗失了一种品质,童真。这看起来似乎是成长带来的、我们适应社会的一种必然。幼时,美好的生命是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恩;年岁见长,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又历经诸多不公,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我们反倒埋汰起上帝的不公平。

于是乎我们收小了自己,虚伪地过起了日子。我们羞于再去讨论人生意义、诗与远方;我们开始变得唯唯诺诺、怯手怯脚,我们活得现实,也逐渐失去那份名为“童真”的宝贵品质。

我们都忘了,成年人也需要想象力,葆有童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如果长大后就完全抛去童心,一个人的内心是贫瘠的,世上最累人的事,又莫过于精神贫瘠、虚伪度日。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最初的自己所朝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童真,忘掉最初的自己,就不会失去人生的方向。

葆有童心,有些问题思考起来会变得格外简单。

勿忘初心。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3岁的时候,父亲破产了,一家人的生活失去了依托。他只得中途退学,帮助父母维持生意,做些家务。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莎士比亚心灰意冷。他那充满幻想的头脑,对任何事情都有浓厚的兴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使他赏心悦目;老人们讲述的动人故事,叫他浮想联翩;对未来的生活,他充满了憧憬。

无言的纯洁的天真,

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

┻━┻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玛克西姆·高尔基

《童年》是高尔基的第一部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小说,讲述了高尔基三岁到十岁这七年间的灰色童年生活,并写出了他对苦难、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见解。这是一个悲剧,却又披着一层天真烂漫的彩衣,能够让人在黑暗中看到点点光明,在邪恶中看到丝丝善良,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惨命运的那股坚强的的力量。

真正的伟人决不抛弃童真。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维克多·雨果

“我的童年是在书堆里度过的。”维克多·雨果将自己的文学造论归功于母亲,她母亲思想的开明和知识的广博在当时是少见的。1809年雨果一家在弗扬蒂讷定居后,这一家的长子阿贝尔在学校寄宿,两个小一点的孩子——欧仁和维克多则就读于圣雅克街的一所学校。有个名叫拉里维埃的老师教他们一些启蒙知识以及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基础。

最天真的人有时是最高明的。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

夏尔·路易(孟德斯鸠)一直生活在波尔多乡间。这位启蒙与理性之父的童年就这样度过,直到11岁才开始离家,前往巴黎附近的贵族学校上学。这是一所名为朱伊公学的寄宿学校,收费极其昂贵,离家又远,路途上需要几天方能到达。孟德斯鸠在那里并不愉快,他后来写道:“公学的教育质量低劣……学生们在这些学校里的最大收获,无非只是懂得了要虔诚再虔诚。年轻人无日不被告知,要事无巨细地告发自己的同学,对他们背信弃义。这种做法虽然使学校外表上显得治理有方,实际上却败坏了每个学生的心灵。

据我长期观察,

要想在世界上取得成功,

就必须大智若愚。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亨利克·显克维支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年5月4日生于波兰一个地主家庭。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波兰农民的生活,对于农民的艰苦劳动、悲惨生活有所反映。1910年,他出于对儿童的关心和喜爱,写出了一部少年儿童在非洲中部丛林中历险的长篇小说《在荒原和沙漠中》。

真正有天才的人,

往往是迟钝、羞怯,

口才贫乏不大,镇定的。

无论如何,

真正的天才一旦不受人打搅,

就会展翅翱翔。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巴赫(Marbach)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琼·迪迪恩

“我不想告诉你们要让世界变得更好,因为我不认为进步一定是必需的。但我想告诉你们,一定要生活在生活之中,不要忍受,不要捱过,也不要只是路过,要生活在其中。要直面它,活得无畏,抓住机会,做出自己的努力并以自己为傲,享受稍纵即逝的时光。如果你们问我干吗要费劲做这些,我可以告诉你,坟墓是个又安静又私人的地方,但是在那儿他们不唱歌,不写作,不辩论,不能看到亚马逊河的潮水涌浪,也不能抚摸自己的孩子。所以在你还可以的时候,拥抱这一切吧,祝你们好运。”

当人不再喜欢自己时,

就没有天真了。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谢晋

祖父是当地名士,父亲是香港有名望的会计师,祖、父两代都寄厚望于这位家中长男能承续家业,走上名牌大学、出国留洋当专家博士的路。谢晋则从小就对戏曲有浓厚的兴趣。在家乡度过童年,并上了一年小学。三十年代随父母迁居上海继续读小学。在上海期间使他对戏曲的痴迷转向电影。

为什么艺术家要有一颗「童心」呢?

所谓「童心」,

也就是一颗赤诚的心。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三毛

三毛的母亲如此描绘自己的女儿:“三毛小时候极端敏感和神经质,学校的课业念到初二就不肯再去,我和她的父亲只好让她休学,负起教育她的责任。”在三毛童年里,用金圆券换马头牌冰棍吃,是特别值得高兴的事情。爱好阅读的三毛,童年里不止有大量的杂书去读,也有着幼小心灵为之不安的遭遇。书里的世界,悲欢离合,过早熏陶出一颗敏感的心。

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

去问孩子,

孩子脱口而出的意见,

往往就是最精确而实际的答案。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邹韬奋

1900年,邹韬奋的祖父年老告退,父亲带着家眷在福州市做候补官。此时邹家家道已趋没落,生活拮据。作为长子,邹韬奋从小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邹韬奋刚满6岁的时候,便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在“牢狱”般的私塾环境中,开始了幼年的封建启蒙教育。这种教育与熏陶,对邹韬奋早期的思想发展,有过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也培养了他坚实的文学基础。

研究任何学问,

欲求造诣深邃者,

也不可不有几分呆气。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巴金

巴金虽然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但他从小厌恶纸醉金迷的寄生虫生活,常常跑到仆人、马夫、轿夫等“下人”中间谈天玩耍。

“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着的孩子。……我爱着一切的生物,我愿意擦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童心生活的回复,

正是新时代的萌芽。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孟子

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薄松龄

性痴,则其志凝;

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没有童心的成年人内心是贫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