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之首—住持

佛教认为众僧和合共住一处,犹如树木之丛集为林,所以把寺院也叫做“丛林”。又根据《禅林宝训音义》的解释,丛林也是取喻于草木生长有序,表示佛门有严格的规矩法度。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故又称为禅林,自禅宗盛行后其他宗派也都仿照禅林制度而称寺院为丛林。

寺院之首—住持

起初丛林规模不大,后来随着禅宗势力的发展,规模日益增大。到了宋代,凡是著名高僧住持的丛林,禅宗僧人都在千人以上。丛林不断分化,形成了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敕差住持院三种类型。寺院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的称甲乙徒弟院,略称甲乙院,又称子孙庙。这种丛林的规模往往不大,属于某一个僧人或某一系僧众私人所有,寺产与收入、开支可以由他们的意愿处理。公请四方著名的高僧来担任住持的寺院称为十方住持院,略称为十方院,又称为十方丛林。十方丛林中根据住持继承制度的不同,还有选贤丛林和传法丛林的分别。例如镇江金山寺的住持是依法系相传的,称为传法丛林;而宁波天童寺自从敬安禅师重兴后,改为十方选贤制度,称为选贤丛林。凡是十方丛林,一般都是规模比较大、僧人比较多的寺院,它的寺产被认为是僧团的公产,不属于某个僧人或某一系僧众私人所有。即使是僧人不多的寺院,只要是十方丛林,就必须依照丛林清规来处理寺产收入与各项开支。由朝廷牒任命住持的称为敕差住持院,略称给牒院。这类寺院为数甚少,大都是一些著名的大寺。

住持是寺院的首领,又名方丈,这是因为《维摩诘经》说身居菩萨位的维摩诘居士,他的卧室只有见方一丈,但容量无限。以后就用这种说法来比喻住持所居的卧室为方丈。住持在带领僧众进入大殿和法堂时,往往走在最前面,故又称为堂头大和尚。住持还被尊称为“长老”。

住持作为一寺之主,总管全寺院的大事,许多事情往往由他一言为定。如《水浒传》中赵员外送鲁达前往五台山文殊寺出家,文殊寺的僧人认为鲁达形貌丑恶,眼光凶险,不可收留。住持智真焚起一炷信香,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而入定。一炷香过后,住持对众僧说:“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由于住持执意要剃度鲁达,众僧也只得依从。

寺院的任持,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一、确有修持见地,足为僧众楷模,且要形体端正;二、德高望重,要得到其他丛林住持的赞助和支持;三、要得到朝廷官府的认定同意。住持一般是六年一任,可以连任,也有实行终身制的。住持退位以后称为“退院和尚”,后任住持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侍奉供养他,否则就会受到丛林的指责。退院和尚或闲居静养,或闭关专修,不再过问寺院的事务。不过唐宋时期的退院和尚,多半是飘然远去,从来不肯作形似恋栈的事。

主持的日常行事,遍及寺院生活的一切领域。有属于日常说法部分的:上堂、晚参、小参、告香、普说、入座;有属于日常管理方面的:念诵、巡察、肃众、训童行;有属于管辖教育事务方面的:受法衣、迎侍尊宿、施主请升座说法斋僧、受嗣法人煎点(进茶之前的点心)等。可以说寺院中所有的各种佛事活动、宗教仪式,都离不开住持的参加。

住持的德行、才能如何,与寺院的兴衰、僧众的前途关系极大。例如,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寺是禅宗祖师慧能的传法之地,是禅宗的圣地,称之为“祖庭”。然而宋朝末年,元兵南下,一场无情大火之后,曹溪寺日趋衰败。往日香烟袅袅的禅宗丛林竟成为四方流氓的聚集地,山门宝地成为卖肉沽酒之所。一些地方豪强仗势侵占寺院的财产,而寺僧们却不敢过问。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德清担任住持后,利用自己与官府的关系,迫使当地知县亲自到曹溪寺坐镇指挥派官兵把寺院附近的世俗之人一概驱逐,商店铺面也全部拆除。德清又亲自四方化缘,募集资金,将寺院修复一新,成为曹溪寺的“中兴之祖”。

住持在寺院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但这种权力是不能滥用的。为了保证丛林的正常秩序,防止方丈滥用权力,不少寺院都立下了《方丈铭心碑记》,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举方丈最要勤行佛道,谦恭惠物,在堂老练,功行笃实,参学见事明礼者。凭众公举,不得推却。若嘱托权势、私窃名位者,逐出。

二、住持方丈并法眷人等,不得招徒削发,如违,逐出。凡能惠德相继、中外归敬、上下和悦者、一任住席;如或疏怠徇私、乖违法道,理所难容,众议另举。

三、方丈交替,须凭众将常住账目算明,什物照簿点清;如查出不清处,凭众举罚。

四、方丈退院,例应秋收新旧交接,以免奸卖谷米之弊,不得负债累寺。如有负债,退院人自还,不与常住相干。

五、退院后既交付新任,当任其施展,无大故不得每事牵制。

碑记对推举方丈的条件、在位的要求、交替的规矩、退院后的希望,都讲得明明白白,至今在丛林中仍具有指导作用。

阿弥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