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一个“水患大县”的脱贫实践

淮滨:一个“水患大县”的脱贫实践

水乡淮滨

导读:

淮滨建县66年,曾遭近60次洪水侵袭,淮滨县因此被誉为“水患大县”,经常遭受洪灾洗礼,贫困人口自然增多。

该县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把劣势变优势,打造临港经济区,用高质量的党建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重党建,稳产业,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把扶贫车间建到村上,探索出“人不出村,村头脱贫”的淮滨样板。短短几年光景,淮滨经济社会发展长足进步,落后局面彻底扭转,今年前三季度,全县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信阳市第一,经济发展信阳市领先,实现了“水患大县”的美丽蝶变和“洪水走廊”的成功突围……

本报记者尹小剑通讯员韩浩朱丝语秦怡欣文/图

淮滨,这里曾经洪水肆虐,灾害频发,建县66年洪涝侵袭近60次,被誉为“水患大县”。“灾害不断、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发展落后……”因而为淮滨戴上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淮滨想要成功“摘帽”,拔掉发展的“穷根”,从量变飞跃到质变,刻不容缓。

淮滨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牢牢抓住乡村振兴发展这一契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淮滨78万名干部群众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滨淮福地临港强县”的奋斗目标,战天斗地,决战决胜,以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干劲,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业绩与辉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十一五”末期全省倒数第一上升到第52位,尤其是2017年,12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信阳市第一,GDP增速达8.1%,是信阳市唯一一个破8的县区,跃升了15个位次;今年前三季度,全县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信阳市第一,经济发展信阳市领先。

短短几年光景,淮滨经济社会发展长足进步,落后局面彻底扭转,实现了“水患大县”的美丽蝶变和“洪水走廊”的成功突围。

1.党建引领筑牢发展基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淮滨县把党建放在首位,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党员干部奉献的主战场。该县开展“万名干部包万户”和“百企帮百村”活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全部联系到16个乡镇,每人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村、3户贫困户。全县共安排105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97个贫困村,选派97支驻村工作队和97名驻村第一书记,组织103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97个贫困村,7663名干部职工每人结对帮扶1~3户贫困户,264名扶贫标兵候选人实行“1+6”督导机制细化工作,实现了对所有贫困户的全覆盖。

“党建工作抓好了,就没有干不好的事。”张庄乡长埝村党支部书记张邦才告诉记者,长埝村素有养殖蛋鸡的传统,但户上散养环保难达标,一家一户又没有能力建设现代化养殖场。县里成立蛋鸡养殖党支部后,村支部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全自动养殖场,实行股份制养殖。目前,该村蛋鸡存栏量30万只,成为全县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

淮滨:一个“水患大县”的脱贫实践

村党群服务中心

“自从有了‘第一书记’和‘标兵候选人’,我们村可谓大变样,党建阵地村委会焕然一新,他们带头‘昼访夜谈’,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每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都摸清了,工作开展顺畅多了。”固城乡詹营村党支部书记詹振连激动地说。

今年以来,淮滨县开展了“传承‘三股劲’、争做‘四种人’”活动。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五面红旗”争创活动,实施“八大工程”,不断创新基层党建活动载体,将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领域,在全县125家企业和协会共建党支部111个,带动贫困人口5万多人;引导97个贫困村注册成立151家专业合作社并建立“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吸引3200多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抓大党建、大抓党建,实现经济发展与党建工作同频共振,呈现出“淮河滩区党建挺脊梁,脱贫战场党旗永飘扬”的生动局面。

2.产业扶贫让百姓越来越富裕

“自从‘扶贫车间’进了我们村,家门口打工挣钱,真好!村里还免费组织我们到邻村学习渔网编织技术,扶贫政策真是为我们量身定制啊!”正在张庄乡张里村淼络渔网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工作的女工李翠霞说。

在淮滨县谷堆乡永吉铅笔板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见到贫困户张洪芳,她告诉记者,自从来到这里工作以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在家无所事事,现在每月有活儿干还能领到3000元左右工资。

淮滨:一个“水患大县”的脱贫实践

扶贫车间制衣忙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产业发展,资金是支柱,技术是动力。能否让好的产业落户淮滨,能否让优秀人才链接岗位,改变乡村“留不住亲朋,留不下乡愁”的窘况。淮滨县委、县政府,对症下药,寻根溯源,积极制定帮扶对策。

该县出台《金融扶贫担保贷款实施办法》《金融扶贫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大对扶贫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充分满足贫困户和带贫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

淮滨:一个“水患大县”的脱贫实践

喂食狮头鹅

“县农商行贷给我200万元,狮头鹅孵化基地顺利建成,鹅苗再也不用长途引进了。县里出台政策,对贫困户养殖超过100羽的,给予每只10元的补贴,目前已有近百户贫困户参与养殖。”马集镇兴淮养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中学说。

截至目前,全县扶贫小额信贷共发放4.7亿元,覆盖贫困户9459户,户贷率达43.99%,为全县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致富带头人,实施“多彩田园”示范工程。确定五大类11项特色产业,修订出台《产业扶贫“多彩田园”奖补的补充意见》,降低奖励“门槛”,提高奖励标准,激发群众发展产业意愿,今年计划建成产业扶贫示范工程260个,目前已完成151个,链接贫困户1.74万户。

该县围绕“一城一区三基地”发展战略,把总部、研发和组装环节放在产业集聚区,把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环节放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科学布局,城乡互动,方便就业。目前纺织产业集群拥有企业59家,食品产业集群拥有企业22家,建成扶贫车间57个,共吸纳贫困人口就业4659人;建成贫困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54个,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15743人,其中县内就业3638人。同时,开展“雨露计划”、致富带头人讲座等各类技术(技能)培训59期,培训劳动力47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0人,使贫困户均能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主创收,稳步脱贫。

3.精准扶贫出实招惠民生

“是健康扶贫救了俺的命!”邓湾乡新寨村贫困户李士华逢人便说。去年3月,他因冠心病在武汉治疗,医疗总费用13.61万元,该县“五道医疗防线”共报销13.28万元,个人才承担0.33万元,住院报销比例达97.53%。

淮滨:一个“水患大县”的脱贫实践

送医下乡

该县创新实施“1355”健康扶贫工程,筑牢“五道医疗防线”,今年累计报销223587人次,报销金额14608万元,报销比例超过96%。同时,针对轻度慢性病患者群体需要长期服药的情况,出台了《淮滨县轻度慢性病医疗救助办法》,确保患者医疗费用报销达85%;针对大病贫困患者,筹资500万元建立了大病医疗救助基金池,使其能够住得上院、看得起病。

“拎包入住,一分钱也没掏,而且小区水、电、路、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感谢党和政府让俺搬出穷窝,住进洋楼。”提起异地搬迁,搬迁户李安生高兴得合不拢嘴。贫困户李安生的境况,仅仅是488户2268名搬迁户的缩影。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发展。该县针对住房问题这一“碉堡”,同时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制定《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完成省下达的336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的基础上,聘请专业机构排查鉴定疑似危房11037户,自筹资金1.5亿元,在信阳市率先按照750元/平方米的标准对农村危房改造进行补助,基本实现了危房改造全覆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淮滨:一个“水患大县”的脱贫实践

捐资助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唯有牢牢掌握住教育这一命脉,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稳操胜券。该县积极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目前已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各教育阶段资助金9215人次607.6万元,免除“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家庭、农村特困救助对象、残疾”四类普通高中学生春季学费、住宿费2574人次293万元。同时,去年该县还积极完成了19所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和13所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力争全县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标准化办学标准。

4. 乡村蝶变村庄越来越美丽

山青水绿、路通网连,平整的马路四通八达,沿街的墙壁粉刷一新,门前的坑塘一汪碧水,屋旁的花草红绿相间,贫困户的小院旧貌换新颜,扶贫车间工人们正赶制订单……

昔日破落地,今朝展新颜。脱贫攻坚绘出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乡村画卷。

淮滨:一个“水患大县”的脱贫实践

幸福生活多姿多彩

“路修通了,俺没事就骑着摩托车去县城转转,找老伙计打打牌。”新里镇杨集村贫困户黄敏说。“村里文化广场建起来后,俺和老姐妹们也能像城里老太太一样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马集镇李圩村贫困户孙奂兰说。

该县针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不等不靠,整合涉农资金项目,结合村情实际,采取整村推进方式,实施精准到村“1+7”贫困村退出举措,“1”坚守贫困发生率低于2%以下这道脱贫红线;实施“7”大工程,改建通村公路126公里、县乡公路2.5公里、桥梁408延米、大中修42公里、安防工程58公里,确保61个行政村道路全部畅通,通车率、通达率全部达到了100%;解决了8.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建成97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7436户贫困户更换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设备;开展精准扶贫危房改造工程,投资1266万元完成危房改造831户;实施“1+1”惠民工程,投资1200万元实现了全县289个行政村全部通宽带;对430名乡村医生进行了集中培训,97个贫困村都有了标准化卫生室;筹资1.2亿元实施贫困村“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实现97个贫困村全覆盖。

美丽乡村靠建,更靠管。该县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要求,以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投资2400万元,公开招标两家农村垃圾清运公司,按照人口2‰的标准配备保洁员,实现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按照人均10元的标准拨付人居环境整治专项经费,开发保洁员公益岗位2740个,实现村组垃圾清运全覆盖。在全县行政村开展“五堆一园”清理示范户评选活动,集中清理小粪堆、小沙堆、小砖堆、小柴堆、废弃物品堆、杂乱小菜园等,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和个人容貌。

近年来,淮滨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化担当,精心部署,统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截至2017年底,该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8.46万人下降到3.5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2%下降到5.57%。2017年度代表河南省迎接国考,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在今年6月全省扶贫资金管理培训班上淮滨县作典型经验介绍。

如今的淮滨,建设生机勃勃、发展蒸蒸日上,风景美轮美奂。昔日的“洪水走廊”正蝶变为“豫南明珠”“淮上江南”,建县66年来淮滨创造了奇迹。

淮滨正吹着号角迎风起航,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淮滨模式”,书写“淮滨故事”,为建设“滨淮福地临港强县”,造福信阳、添彩中原奋力谱写新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