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农村小学里有条大蛇,碗口来粗,眼睛似两盏明灯……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民间传说:农村小学里有条大蛇,碗口来粗,眼睛似两盏明灯……

很久以前,任田各庄村流传着一件吓人的怪事,说村东小学有一条大蛇,碗口来粗,眼睛似两盏明灯,且时隐时现,传述得诡秘耸听,难辨真假。我虽在此校结业,但从未见过学校里有什么异常。那时候人们大多迷信,我想这些能是瞎说?但一种好奇心又使我常留心这种事,且追溯创建学校的渊源。

听老一辈的人讲,远在清朝嘉庆年间,紧邻村东头始建有一座老母庙,高脊飞檐,周围多植有翠柏杨柳,庙内供奉着观音菩萨,那时人们大多不识字,渴盼文化,出息人才,所以特别尊崇文运功名之神的文昌,为保一方文风昌盛,望祈星官赐魁,便想建一座祭祀文昌的神庙。于是请了相士先生选址,先生说老母庙前的空地是蛇身龙头,就在距老母庙6丈远处建了一座占地约20平方米的文昌阁,并建了一个尖顶的钟亭。文昌阁外形很有古庙楼阁气势,5尺高的大铁钟垂吊在亭内,其声可远播十几里。四周林木围合,翠柏杨柳郁郁葱葱,古庙隐现其中,幽雅神谧,让人有一种清幽古刹之感,和老母庙形成当地的一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菩萨的生日这天便是庙会,远近各村逛庙会的人接踵而来,非常热闹,那时就有人借用庙会的闲房做私塾授业,也许这便是任田各庄小学的雏形吧,但蛇地之说却让大蛇的出现埋下了种子。光绪三十二年(1897),受戊戌维新变革的影响,由县学务公所主导在老母庙背面建了两间正式学堂,所教课程除部分礼经外,还设了国文、算术、体操等新科。民国10年(1922),由张香国先生主持并集资重建了属公立的学堂,同时立了一块“重修碑记”的石碑,由当事人韩香亭书写了碑文,上面记有各村捐资兴学人的名字。学堂学制4年,有教师2人,学生52人,在当时也算一所较具规模的学校了。

到民国29年(1940)又合并了本村的女校及流世佛初小,到民国30年(1941年),学堂改为乡立。因多年后学生增多,原来的几间房远不够用,据老人们说,当时的民国官员任甫亭先生除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外,还到他任过职的井陉、固城等县募捐,经多方筹措,终于使学校得以开工兴建。新学校融老母庙、文昌阁为一体,其名曰“乐亭县乡立任田各庄初级小学校”。校园四周砌有围墙,校门朝北,教室宽敞豁亮,桌凳齐全,院内花木修整,神庙处林木合绕,那上百年的响叶杨与古柏树更加养眼。校门前有荷塘映衬,使环境愈加古朴优美。学校共有9个班,教职员工12人,学生462人。落成后村民开心至极,都视学校为一个能寄托希望而又尊严的学府。

庄里有个穷困之人叫任德才,在学校做堂役,负责打更、看护神庙等杂事。有一天,他忽然对庄里人说,黑间在学校看见一条两三丈长的大长虫,光吐出的信子就有二尺多长,吃掉了供品,还从响杨树上绕到钟亭,差点把他吓死。人们听了将信将疑,也有人怀疑他用长虫防人偷盗,这便是大蛇的最早“现身”。这件事使庄里人对庙内产生了恐惧感,甚至有人还偷偷地去烧香祈祐孩子平安。

1946由于乐亭县政局动荡,老百姓为避战乱经常“跑反”,学校被迫断续停课,有时达一月之久,直到乐亭解放才安定。当时的校长叫周会清,他治学有方,在抓教学和基建上很有成效,因学校经费紧张,请求上级后卖掉了属学校资产的大铁钟、古柏树以及村西关帝庙祭神铜器等物,又在1952年卖掉了学校那棵百余年的响叶杨树。此树高5丈有余,枝干舒展冠似华盖,其树身可容4人围合,在微风中会发出悦耳的哗哗响声。树下阴凉如云避日,树上布满鸦巢,乌鸦在空中盘旋。古树出倒时,群鸦哀鸣云集空中,长时不见离去。毁掉了响杨树实为可惜,村里人难以接受,就编了一个顺口溜:东庙的钟,西庙的磬,任田各庄的古迹卖了个净。无论老少人人传诵,借此来发泄这不满情绪,这也算是一种无奈的抗议吧!

过了不久,听说民兵王顺去青坨办事,黑夜回来刚到村头,忽听学校有吹拉弹唱之声,等他走到近前却又寂无声响了,忽见黑暗之中响杨树坑内却有一条大蛇盘卧在内,二目闪光,当时王顺带有一杆三八枪,惊恐之下瞄准大蛇,突然那蛇发出剌刺尖声,枪机却怎么也拉不动,吓得他扭头就跑,绕道进庄,找来5个民兵一同查看,只见四周静悄悄,树坑之内什么也没有。王顺回家,老婆又犯臆病,胡说胡闹一时未愈。此事传开,全村震惊、叹奇,有的说,大蛇是来吊响杨树的。周校长听到后,向庄里人做了很多解释,还把自己的宿舍搬进老母庙内,并在那里办公,以驳迷信的流言。在村里论辈份我称王顺为大叔,我们相处得很好,多年以后,在一次闲聊中他对我说出了碰见大蛇的实情:原来是民兵连长任国权让他去青坨借汽灯,准备第二天晚上欢送新兵入伍,因为在亲戚家多喝了点酒回来晚了,天又黑,半路上跌了个跟头把汽灯摔坏了,自己又包不起,没法跟连长交待,所以用大蛇的神话编了个瞎话掩盖自己的废物。这回总算解除了我多年的疑团。

周会清校长对老师总是耐心指导,严格要求,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升学人数每年增加,1952年,葛凤林老师教的六年级就有5个同学考上了初中,这让全校很是振奋,葛老师天资聪明,音乐美术兼能,他为了给学生随时解答生字难辞,竟全部背熟了字典,但他教课从不背课,在一次教务会上校长批评了他,葛老师自持教学有他的一套方法,认为校长没给他面子,便气愤地与校长争论说:“我用屁崩把学生崩会了就中,背啥书哇?”后来经校长耐心解释规劝,终于使葛老师认识到自己的作法不妥,决心改正,使他教的学生个个都是品学兼优,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乐亭县解放后实行过推倒神像破除迷信的运动,那时的文昌阁、老母庙就成了空楼闲房。文昌阁曾做过储藏室,后又闲置,楼阁下的小院莽草丛生,蜂虫横阻,有种荒凉之气,孩子们很少到那儿去玩。有一年夏天闷热难耐,而小楼上倒是视野广阔,凉风习习,很是怡人,吴振海老师便在文昌阁上搭了个床去那午休,他刚躺在床上,忽见檩上边有一条小长虫,吴老师捡了根木棍把它冲下来,随后又扔到了楼下,倒头便睡了。然而有两次醒后发现了自己都睡在楼板上,吴老师说他在别处也有过这样的事,不足为奇,老师们也对这件事也就付之一笑,然而村里的一些人知道以后又成了个小震动,甚至有人说是冒犯了蛇仙的结果,一些蛇的流言又起,庙宇对人们的威慑感一时还难以抹掉。

1955年,学校办起了图书室,为少先队购置了一些课处读物。这不仅丰富了学校的生活情趣,又增长了课外知识,一切借阅管理都由少先队的图书委员张永霞、高永平二位同学负责,每天放学前借阅。有一天,裴老师来到图书室说:“卖书的掌柜卖的都是啥书哇?”这本是句笑话,但张永霞同学特烦“掌柜的”这个词,便很不高兴地说:“哎呀,我们不是掌柜的。”连说了几遍,裴老师有些生气,大声说:“犟什么嘴,就是卖小人书的掌柜的……”只见他挥着手狠声地训斥,直到吓得女孩不敢吱声才愤愤离去。事后高永平对同学们讲了这件事,说裴老师是校里毒蛇附身太瘆人了。这话不知怎么让裴老师知道了,又把高永年找去批评一番,并让他写一份检讨书,为什么把老师比成毒蛇。高永年始终没写。很多同学都知道了蛇的传言,他们每天都在学校里学习,从未见过奇乱怪事。

1958年大跃进,公社大搞水利建设,所用木材奇缺,除到各村砍树外,还拆了文昌阁、老母庙,用其木料以充急需。学校又在文昌阁处盖了一排教室。在那大跃进的年代关于蛇的传说也没人顾及了。

文革时期,学校停课闹革命,声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狠批师道尊严,大字报贴满了学校,一些老师被红小兵批斗,老师做检查。闹了一年后重新复课,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培养真正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学校需要一位贫下中农代表进入,随时为学生们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狠批“学而优则仕”的孔孟反动学说。当时,任田大队推荐了贫农张春和去学校当了代表,张春和原是革命干部,做过五区区长,后回家务农,对这样一位代表学校非常满意,但是去了两月便回来了。原来他对学生们讲:“你们还都是小学生,都是孩子,社会上的事还都不懂,闹啥革命,你们主要是跟老师好好学习长知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那知识无用论的年代,都是被批判过的言论,当然很快就被学校辞退了。

1976年,强烈的大地震使学校受损严重,教室几乎全部倒塌,虽未出现伤亡事故,但师生已无法上课了。校院内似战争年月遭轰炸般的残状,还有糟糕的是生产队借用教室屋顶晾晒的5000多斤小麦,是社员的全部口粮,也落入残砖坯土之中,因一时难以清理,只好派人看守。过了两天听邻居说,学校里震出了一条金黄色的大长虫,一丈多长,在残墙碎砖上游走。我想这倒要去看看是咋回事,当来到那残毁的校院,恰好值班的阚老师走过来。我先问长虫的事,他笑着说:“这是看麦子怕丢麦子,瞎编的。”我有点失望,心想,这些没影的怪事怎么老用蛇作主角呢?也许是我多关注它了吧。震后学校的重建落在了校长毛淑姿身上,那时尚在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时期,一切经费都由公社和生产大队负责,一无材料,二无工匠,要在这瓦砾堆上重建40余间教室谈何容易,毛校长非常着急。她早出晚归全身心投入,请求公社跑遍各大队,摆道理请援助,如同求神拜佛一般,最后终于赢得领导及各村的理解和支持。她根据农事季节忙闲,对来建筑的社员适当安排,对教室重新规划,把厢房改为正房,北进校门改为南进。经她不懈努力,学校终于落成,这也使得毛校长消瘦了不少,有人问她累不累,毛校长笑笑说:“啥累不累的,这不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孩子么?”这番话说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敬业情怀,让人产生敬意。

20年过去了,学校的教室多半出现问题,墙裂、渗漏,大多成了危房。2001年,县里及时采取措施,全部拆除,重新设计施工,由政府出资建了五排砖混结构的平房,同时联系的外商也投资20万元建了一栋1500平米的教学楼,这时的任田各庄小学已成为了一个现代的农村小学。

关于大蛇的传说,经多年的留意查访,似是子虚无有,大多是因村民迷信知识浅薄所至,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谣传多年前已经没有了。

不过比较奇怪的是,自建校100多年的漫长岁月,这座学校培育的一代又一代知识人才遍及全县全国,他们不乏有专家、教授、企业家,成为服务于社会的龙蛇英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