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農村小學裡有條大蛇,碗口來粗,眼睛似兩盞明燈……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民間傳說:農村小學裡有條大蛇,碗口來粗,眼睛似兩盞明燈……

很久以前,任田各莊村流傳著一件嚇人的怪事,說村東小學有一條大蛇,碗口來粗,眼睛似兩盞明燈,且時隱時現,傳述得詭秘聳聽,難辨真假。我雖在此校結業,但從未見過學校裡有什麼異常。那時候人們大多迷信,我想這些能是瞎說?但一種好奇心又使我常留心這種事,且追溯創建學校的淵源。

聽老一輩的人講,遠在清朝嘉慶年間,緊鄰村東頭始建有一座老母廟,高脊飛簷,周圍多植有翠柏楊柳,廟內供奉著觀音菩薩,那時人們大多不識字,渴盼文化,出息人才,所以特別尊崇文運功名之神的文昌,為保一方文風昌盛,望祈星官賜魁,便想建一座祭祀文昌的神廟。於是請了相士先生選址,先生說老母廟前的空地是蛇身龍頭,就在距老母廟6丈遠處建了一座佔地約20平方米的文昌閣,並建了一個尖頂的鐘亭。文昌閣外形很有古廟樓閣氣勢,5尺高的大鐵鐘垂吊在亭內,其聲可遠播十幾裡。四周林木圍合,翠柏楊柳鬱鬱蔥蔥,古廟隱現其中,幽雅神謐,讓人有一種清幽古剎之感,和老母廟形成當地的一景。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菩薩的生日這天便是廟會,遠近各村逛廟會的人接踵而來,非常熱鬧,那時就有人借用廟會的閒房做私塾授業,也許這便是任田各莊小學的雛形吧,但蛇地之說卻讓大蛇的出現埋下了種子。光緒三十二年(1897),受戊戌維新變革的影響,由縣學務公所主導在老母廟背面建了兩間正式學堂,所教課程除部分禮經外,還設了國文、算術、體操等新科。民國10年(1922),由張香國先生主持並集資重建了屬公立的學堂,同時立了一塊“重修碑記”的石碑,由當事人韓香亭書寫了碑文,上面記有各村捐資興學人的名字。學堂學制4年,有教師2人,學生52人,在當時也算一所較具規模的學校了。

到民國29年(1940)又合併了本村的女校及流世佛初小,到民國30年(1941年),學堂改為鄉立。因多年後學生增多,原來的幾間房遠不夠用,據老人們說,當時的民國官員任甫亭先生除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外,還到他任過職的井陘、固城等縣募捐,經多方籌措,終於使學校得以開工興建。新學校融老母廟、文昌閣為一體,其名曰“樂亭縣鄉立任田各莊初級小學校”。校園四周砌有圍牆,校門朝北,教室寬敞豁亮,桌凳齊全,院內花木修整,神廟處林木合繞,那上百年的響葉楊與古柏樹更加養眼。校門前有荷塘映襯,使環境愈加古樸優美。學校共有9個班,教職員工12人,學生462人。落成後村民開心至極,都視學校為一個能寄託希望而又尊嚴的學府。

莊裡有個窮困之人叫任德才,在學校做堂役,負責打更、看護神廟等雜事。有一天,他忽然對莊裡人說,黑間在學校看見一條兩三丈長的大長蟲,光吐出的信子就有二尺多長,吃掉了供品,還從響楊樹上繞到鍾亭,差點把他嚇死。人們聽了將信將疑,也有人懷疑他用長蟲防人偷盜,這便是大蛇的最早“現身”。這件事使莊裡人對廟內產生了恐懼感,甚至有人還偷偷地去燒香祈祐孩子平安。

1946由於樂亭縣政局動盪,老百姓為避戰亂經常“跑反”,學校被迫斷續停課,有時達一月之久,直到樂亭解放才安定。當時的校長叫週會清,他治學有方,在抓教學和基建上很有成效,因學校經費緊張,請求上級後賣掉了屬學校資產的大鐵鐘、古柏樹以及村西關帝廟祭神銅器等物,又在1952年賣掉了學校那棵百餘年的響葉楊樹。此樹高5丈有餘,枝幹舒展冠似華蓋,其樹身可容4人圍合,在微風中會發出悅耳的嘩嘩響聲。樹下陰涼如雲避日,樹上佈滿鴉巢,烏鴉在空中盤旋。古樹出倒時,群鴉哀鳴雲集空中,長時不見離去。毀掉了響楊樹實為可惜,村裡人難以接受,就編了一個順口溜:東廟的鐘,西廟的磬,任田各莊的古蹟賣了個淨。無論老少人人傳誦,藉此來發洩這不滿情緒,這也算是一種無奈的抗議吧!

過了不久,聽說民兵王順去青坨辦事,黑夜回來剛到村頭,忽聽學校有吹拉彈唱之聲,等他走到近前卻又寂無聲響了,忽見黑暗之中響楊樹坑內卻有一條大蛇盤臥在內,二目閃光,當時王順帶有一杆三八槍,驚恐之下瞄準大蛇,突然那蛇發出剌刺尖聲,槍機卻怎麼也拉不動,嚇得他扭頭就跑,繞道進莊,找來5個民兵一同查看,只見四周靜悄悄,樹坑之內什麼也沒有。王順回家,老婆又犯臆病,胡說胡鬧一時未愈。此事傳開,全村震驚、嘆奇,有的說,大蛇是來吊響楊樹的。周校長聽到後,向莊裡人做了很多解釋,還把自己的宿舍搬進老母廟內,並在那裡辦公,以駁迷信的流言。在村裡論輩份我稱王順為大叔,我們相處得很好,多年以後,在一次閒聊中他對我說出了碰見大蛇的實情:原來是民兵連長任國權讓他去青坨借汽燈,準備第二天晚上歡送新兵入伍,因為在親戚家多喝了點酒回來晚了,天又黑,半路上跌了個跟頭把汽燈摔壞了,自己又包不起,沒法跟連長交待,所以用大蛇的神話編了個瞎話掩蓋自己的廢物。這回總算解除了我多年的疑團。

週會清校長對老師總是耐心指導,嚴格要求,在他的領導下,學校升學人數每年增加,1952年,葛鳳林老師教的六年級就有5個同學考上了初中,這讓全校很是振奮,葛老師天資聰明,音樂美術兼能,他為了給學生隨時解答生字難辭,竟全部背熟了字典,但他教課從不背課,在一次教務會上校長批評了他,葛老師自持教學有他的一套方法,認為校長沒給他面子,便氣憤地與校長爭論說:“我用屁崩把學生崩會了就中,背啥書哇?”後來經校長耐心解釋規勸,終於使葛老師認識到自己的作法不妥,決心改正,使他教的學生個個都是品學兼優,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樂亭縣解放後實行過推倒神像破除迷信的運動,那時的文昌閣、老母廟就成了空樓閒房。文昌閣曾做過儲藏室,後又閒置,樓閣下的小院莽草叢生,蜂蟲橫阻,有種荒涼之氣,孩子們很少到那兒去玩。有一年夏天悶熱難耐,而小樓上倒是視野廣闊,涼風習習,很是怡人,吳振海老師便在文昌閣上搭了個床去那午休,他剛躺在床上,忽見檁上邊有一條小長蟲,吳老師撿了根木棍把它衝下來,隨後又扔到了樓下,倒頭便睡了。然而有兩次醒後發現了自己都睡在樓板上,吳老師說他在別處也有過這樣的事,不足為奇,老師們也對這件事也就付之一笑,然而村裡的一些人知道以後又成了個小震動,甚至有人說是冒犯了蛇仙的結果,一些蛇的流言又起,廟宇對人們的威懾感一時還難以抹掉。

1955年,學校辦起了圖書室,為少先隊購置了一些課處讀物。這不僅豐富了學校的生活情趣,又增長了課外知識,一切借閱管理都由少先隊的圖書委員張永霞、高永平二位同學負責,每天放學前借閱。有一天,裴老師來到圖書室說:“賣書的掌櫃賣的都是啥書哇?”這本是句笑話,但張永霞同學特煩“掌櫃的”這個詞,便很不高興地說:“哎呀,我們不是掌櫃的。”連說了幾遍,裴老師有些生氣,大聲說:“犟什麼嘴,就是賣小人書的掌櫃的……”只見他揮著手狠聲地訓斥,直到嚇得女孩不敢吱聲才憤憤離去。事後高永平對同學們講了這件事,說裴老師是校裡毒蛇附身太瘮人了。這話不知怎麼讓裴老師知道了,又把高永年找去批評一番,並讓他寫一份檢討書,為什麼把老師比成毒蛇。高永年始終沒寫。很多同學都知道了蛇的傳言,他們每天都在學校裡學習,從未見過奇亂怪事。

1958年大躍進,公社大搞水利建設,所用木材奇缺,除到各村砍樹外,還拆了文昌閣、老母廟,用其木料以充急需。學校又在文昌閣處蓋了一排教室。在那大躍進的年代關於蛇的傳說也沒人顧及了。

文革時期,學校停課鬧革命,聲討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狠批師道尊嚴,大字報貼滿了學校,一些老師被紅小兵批鬥,老師做檢查。鬧了一年後重新復課,實行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培養真正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學校需要一位貧下中農代表進入,隨時為學生們進行憶苦思甜教育,狠批“學而優則仕”的孔孟反動學說。當時,任田大隊推薦了貧農張春和去學校當了代表,張春和原是革命幹部,做過五區區長,後回家務農,對這樣一位代表學校非常滿意,但是去了兩月便回來了。原來他對學生們講:“你們還都是小學生,都是孩子,社會上的事還都不懂,鬧啥革命,你們主要是跟老師好好學習長知識,‘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了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在那知識無用論的年代,都是被批判過的言論,當然很快就被學校辭退了。

1976年,強烈的大地震使學校受損嚴重,教室幾乎全部倒塌,雖未出現傷亡事故,但師生已無法上課了。校院內似戰爭年月遭轟炸般的殘狀,還有糟糕的是生產隊借用教室屋頂晾曬的5000多斤小麥,是社員的全部口糧,也落入殘磚坯土之中,因一時難以清理,只好派人看守。過了兩天聽鄰居說,學校裡震出了一條金黃色的大長蟲,一丈多長,在殘牆碎磚上游走。我想這倒要去看看是咋回事,當來到那殘毀的校院,恰好值班的闞老師走過來。我先問長蟲的事,他笑著說:“這是看麥子怕丟麥子,瞎編的。”我有點失望,心想,這些沒影的怪事怎麼老用蛇作主角呢?也許是我多關注它了吧。震後學校的重建落在了校長毛淑姿身上,那時尚在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時期,一切經費都由公社和生產大隊負責,一無材料,二無工匠,要在這瓦礫堆上重建40餘間教室談何容易,毛校長非常著急。她早出晚歸全身心投入,請求公社跑遍各大隊,擺道理請援助,如同求神拜佛一般,最後終於贏得領導及各村的理解和支持。她根據農事季節忙閒,對來建築的社員適當安排,對教室重新規劃,把廂房改為正房,北進校門改為南進。經她不懈努力,學校終於落成,這也使得毛校長消瘦了不少,有人問她累不累,毛校長笑笑說:“啥累不累的,這不都是為了工作為了孩子麼?”這番話說出了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敬業情懷,讓人產生敬意。

20年過去了,學校的教室多半出現問題,牆裂、滲漏,大多成了危房。2001年,縣裡及時採取措施,全部拆除,重新設計施工,由政府出資建了五排磚混結構的平房,同時聯繫的外商也投資20萬元建了一棟1500平米的教學樓,這時的任田各莊小學已成為了一個現代的農村小學。

關於大蛇的傳說,經多年的留意查訪,似是子虛無有,大多是因村民迷信知識淺薄所至,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謠傳多年前已經沒有了。

不過比較奇怪的是,自建校100多年的漫長歲月,這座學校培育的一代又一代知識人才遍及全縣全國,他們不乏有專家、教授、企業家,成為服務於社會的龍蛇英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