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艺人——时大彬

江苏宜兴陶艺有着悠久历史。据说,远在战国时,吴国灭亡后.范乡与西施曾到宜兴隐居.其时,范韭跟当地人学做陶器,后人为纪念他,茸他为“陶朱公.。宋代诗人苏东坡也曾在宜兴独山置地居住,因“爱其风景似蜀,乃改今名.。当时,苏东坡还和当地陶匠接触,设计制作了一种壶把在壶顶的紫砂提梁壶.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将此壶誉称为“东坡提梁壶.。1976年在宜兴羊角山发掘出的宋代紫砂陶片中,就有紫砂提梁壶碎片,这印证了民间传诵的苏东坡创提梁壶之说。但紫砂壶正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却是从明代正德年间开始的,这一时期制作紫砂壶的代表人物是供春;大约到了明代万历后期。宜兴紫砂茶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供春的学生时大彬。时大彬做壶要求很高,稍不合意,即打碎重做,不留于世。现藏于香港茶其文物馆的僧帽壶,就是时大彬的杰作之一。

明代艺人——时大彬

时大彬,字少山,时朋子(1573——1648)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

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殁于清代顺治初年。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明代艺人——时大彬

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彬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继儒、王时敏等品茶试茶之论,改作小壶。这是紫砂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影响所及,直至今日,都以制作小壶为主。

明代艺人——时大彬

大彬擅长创新,“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为前后名家不能及。”所制茗壶,初期请书家落墨,用竹刀刻出,后自己运刀成书,字体闲雅,在黄庭乐毅之间。

大彬砂壶造型,主要有四方、梅花、菱花、八角、六方、僧帽、汉方、龙蛋和提梁等式。 大彬为人,敦雅古穆,壶亦如之,波澜安闲,令人起敬。 大彬有两个著名徒弟︰徐友泉和李仲芳,都排行老大,均是当时制壶高手,故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所传弟子甚众,皆知名于世。

明代艺人——时大彬

明代艺人——时大彬

明代艺人——时大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