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科學家質疑引力波,是挑戰科學巨人還是自取其辱?

先來回顧下事情的始末:1月3日,印度科學大會協會(ISCA)在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學(LPU)舉辦第106屆印度科學大會,印度總理莫迪出席了第106屆印度科學大會開幕式。本次大會上來自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某大學的KJ·克里希南博士說,牛頓和愛因斯坦都錯了,引力波應該改名為“納倫德拉·莫迪波”,並認為牛頓沒能“理解引力排斥力”,而愛因斯坦的理論具有“誤導性”。這一發言迅速傳遍全球,成為全世界熱議的話題。

印度科學家質疑引力波,是挑戰科學巨人還是自取其辱?

印度總理莫迪

克里希南博士提到的引力波是什麼呢?牛頓和愛因斯坦與引力波直接是什麼關係?

印度科學家質疑引力波,是挑戰科學巨人還是自取其辱?

牛頓

印度科學家質疑引力波,是挑戰科學巨人還是自取其辱?

愛因斯坦

在物理學中,引力波是指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引力波發展史上,有兩個不可忽視的巨人,一個是牛頓,一個是愛因斯坦。在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出版,牛頓在這本書中正式提出了他的萬有引力定律,這為“引力波”的發展奠定了基石。1916年,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理論中預測出引力波的存在。而如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學家已經觀測到了引力波,也因此,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三位科學家因為觀測引力波而獲得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通過Ligo(激光干涉儀)首次探測到引力波。

印度科學家質疑引力波,是挑戰科學巨人還是自取其辱?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當克里希南博士質疑牛頓、質疑愛因斯坦、質疑引力波的時候,一定沒有人會有異議,只要他能提出他質疑的理由以及他的新發現,說不定他因其在引力波上的新發現而成為未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有力競爭者。然而,令人們失望的是,他質疑,只是因為他覺得那個引力波應該命名為“納倫德拉·莫迪波”。那納倫德拉·莫迪是誰?他是出席本次大會的印度聯邦總理,於2014年宣誓就職至今。

翻看莫迪的經歷,他取得了古吉拉特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早年的經歷以及後續的工作履歷與科學研究基本搭不上邊,硬是把“引力波”改名為“納倫德拉·莫迪波”,這不明擺著是對莫迪的獻媚嗎?

如此看來,克里希南博士並非因有新的發現而質疑科學的巨人,只不過藉著科學大會之名自取其辱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