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訓練動作越難,增肌效果越好?

我常常在健身房碰到,總有些朋友,他們會用一些新奇的器材,或者用槓鈴啞鈴,扭曲身體做出一些奇特的動作,並言之鑿鑿地告訴身邊夥伴:

這個動作很難,對xx肌肉的刺激很強,不信你喊老楊來試試,這個動作他都做不了。

是不是訓練動作越難,增肌效果越好?

然而他並沒能通過這些動作變得比老楊更強壯。

“難度”與“難度”是有區別的

簡單來說,力量舉的訓練動作,傾向於把動作做“容易”,縮短做功距離,減少做功時間,來達到“省力”然後“舉起更大重量”的目的。

而健美訓練,傾向於把動作做“難”,延長做功距離,增加離心收縮時間,來讓肌肉獲得更大的刺激。

因為相比重量的增加,或者訓練量的增加,“對肌肉的刺激”沒有那麼直觀,比較難量化,所以一方面,它更強調“肌肉感覺”,一方面也強調“動作難度”。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難度”增加,都會給肌肉帶來更強的刺激。

是不是訓練動作越難,增肌效果越好?

我舉幾個例子:

深蹲100kg,比深蹲50kg,是不是更難,對肌肉刺激更強?

是的!

之前做1次深蹲用2秒,現在用4秒,是不是更難,對肌肉刺激更強?

(在動作離心過程中刻意控制放緩速度,但實際在深蹲中很少有人這麼做,二頭肌彎舉倒是很常見,這裡說深蹲只是為了保持例子的統一,方便讀者理解)

是的!

深蹲100kg6組6次,是不是比5組5次更難,對肌肉刺激更強?

是的!

站平衡球上深蹲50kg,是不是比平地上深蹲100kg更難?

是的!

是不是訓練動作越難,增肌效果越好?

那麼那麼站在平衡球上深蹲50kg,相比平地上深蹲100kg,對肌肉的刺激會更強嗎?

顯然不!

我們可以明確,以上這幾個例子裡,增加“難度”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但只有前三個例子中,你才會切實提升對肌肉的刺激效果。

(注:本文中平衡球這個例子,並非抨擊踩平衡球這種訓練手段,它有它的適用場景,比如用於運動康復,或者有專項訓練需求的人群【例如滑板滑雪運動員,有在不穩定狀態下雙腿發力的需求,他們就可能會安排平衡球訓練】,本文只是針對想用類似的訓練手段來增加動作難度從而獲得更好增肌效果的人群)

訓練手段需要服務於你的訓練目標

對於增肌訓練而言,在訓練階段,造成更多肌肉纖維損傷的原因,在於增加肌肉張力、張力下的時間、代謝產物的壓力這三個要素,造成的損傷更多,它才能在隨後的恢復過程裡得到更多的增長。

所以,當你動作的難度提升,會帶來這三個要素的提升時,那麼才會帶來更好的增肌效果,而這三個要素,正好對應前文所舉的三個例子。

是不是訓練動作越難,增肌效果越好?

如果“難度”本身不能增加這三個要素,那麼任何稀奇古怪的新器材新動作,除了獵奇之外並沒有太大用處。

就好比說,翻筋斗對姚明難嗎?難。

那麼姚明花時間去練翻筋斗,對他的籃球水平會有幫助嗎?並不會。

一樣的道理。

是不是訓練動作越難,增肌效果越好?

大腦層面的難度對增肌無益

把上面這兩種增加動作難度的不同路徑分開來看,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的肌肉、骨骼、肌腱、心肺等等都是沒有意識的,它只能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或者壓力越來越大,從而不得不增長來應對這種逐漸增加的壓力。

這就是當難度體現在張力、張力下時間、代謝產物壓力的提升時,你的肌肉受到更大的刺激和損傷,並在隨後的恢復中增長的根本原因。

而我們的肌肉是感受不到踩平衡球深蹲這種“難度”的,我們的大腦才會,大腦發出指令,通過神經系統把信號傳遞給肌肉,肌肉收縮產生力量,拉動骨骼槓桿產生位移。

同時,當這個動作不止由某一塊肌肉單獨發力完成時,大腦還需要負責協調各塊肌肉按一定順序配合收縮,才能高效地完成動作。

所以,當你去嘗試一個新的或者奇怪的動作時,覺得它“難”,可能更多是在大腦層面,這個神經通路還不順暢,各塊肌肉之間的配合也很生疏,所以你做動作很彆扭。

是不是訓練動作越難,增肌效果越好?

練習一段時間後,隨著通路越來越順暢,肌肉間配合越來越協調,這就是“熟能生巧”,但如果針對肌肉本身的刺激和壓力沒有增加,那麼肌肉並不會有增長的必要。

你只是學會了一個新的雜耍招式。

所以如果你的目的是為最大化增長肌肉和力量,那麼不妨放棄對各種奇技淫巧的嘗試,老老實實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深蹲、硬拉、臥推、划船這樣的多關節複合動作上,並通過增加重量、組次數來增肌難度。

後續我會陸續對這些動作進行講解和教學,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