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新研究稱火星地表不宜居 地下或存在大量生命

香港大學新研究稱火星地表不宜居 地下或存在大量生命

為了在火星上找到生命,科學家可能應當放棄在火星地表的努力,而“深入火星地下”。

通常情況下,尋找生命跡象的火星任務都把目光瞄準火星地表,尤其是在有跡象表明遠古時期曾有水存在的地方(地球上,有水存在的地方才有生命)。根據12月11日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上發表的研究報告,雖然火星地表尚未發現任何生命,但火星地表下可能存在有大量微生物。

近幾十年來,地球上的地下探索揭示了所謂的深部生物圈——一個充滿微生物的地下環境。科學家們猜測,火星地表下也可能存在一個相似的有大量生物存在的區域。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約瑟夫·米哈爾斯基(Joseph Michalski)在這次會議上表示,實際上,也許火星地表從來就沒有過生命進化進程。他說,人們對火星地表生命進化的期望,可能反映了由我們對地球生命的瞭解所產生的偏見。

米哈爾斯基稱,數十億年前,當太陽系中的行星還處於演化的早期階段時,火星地表可能與地球非常相似。當火星失去磁場時,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因為這會使它受到高強度輻射的轟擊,地表因此而極不宜居。

但是,在火星地表變得不宜居前,生命就可能已經在火星上“形成”。科學家們認為,地球上最初出現生命大約是在38億到39億年前,當時某些地方的環境可能與目前的熱液環境相似——與當時的火星極其相似。米哈爾斯基說,或許,火星與地球同時出現了生命,但火星上的生命只適應地下環境。

他說。“生命可能已經出現在那些熱液環境中,並在地下存活了很長時間。”

如果把地球深部生物圈作為一種參考,火星地下微生物群落可能異常豐富多樣。

米哈爾斯基向Live Science表示,地球的深部生物圈在大約30年前才首次被發現,估計表明,從那時起這些深部微生物佔到了地球上生命數量的近半數。米哈爾斯基說,地球深部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在掩埋碳方面發揮著作用,與深部能量有關,“對於瞭解生命的起源和進化非常重要”。

他說:“我們一個真正前沿的問題,是瞭解地球'深部生物圈'的真正意義,以及它與太陽系中其他行星和系外行星的關係。它是瞭解人類起源的窗口。”

對於搜尋地外生命而言,火星地下是一個特別有希望的地方,因為它比地球深部生物圈“更適合”微生物生存。米哈爾斯基補充說,火星的地下岩石比地球岩石具有更高的滲透性——為營養和氣體交換創造了窗口——而火星溫度更低的內核(雖然仍然處於熔化狀態)為存在於深部岩石中的微生物提供了更適宜的溫度。

米哈爾斯基向Live Science表示:“單細胞生物可以長期處於休眠狀態,通過代謝氫、甲烷甚至是硫來維持生命。我們認為存在大量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