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的中西火炮有哪些区别?

许章杭


有网友问:鸦片战争前的中西火炮有哪些区别?很多人认为,明朝就有了红衣大炮,清朝到道光年间还是红衣大炮,没有丝毫进步。其实,清朝道光时期的红衣大炮已经比明朝的红衣大炮性能提升了几个档次。

首先,明末的红衣大炮是泥模铸造技术,炮耳,炮芯使用木模,这种技术是从欧洲传入我国的。但是,泥模铸造大炮有很多缺点,包括,由于黏土透气性差,在炭火烘烤的时候,经常外干内湿,导致火炮有很多蜂窝状孔穴,容易炸膛,不能连续射击。

另外就是每一门大炮铸造,都需要一套全新的模具,没有一门炮的尺寸是完全精准相同的。另外就是,生铁铁液浇铸,会激动炮芯,导致中心线不够直,导致大炮的射程和精度受到影响。

后来,清朝搞出了铁模铸炮,这种铸造技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复合层金属炮,包括顺治,康熙时期的铁芯铜体炮,以及后来的熟铁为心,生铁为外层的双层铁炮。双层炮的优点是火炮会形成的内壁受压,外壁受拉效果,这样的炮体要比单层火炮强很多。

早期红夷大炮射程只有几百米,到了1681年的神威大将军炮射程达到了3里地,到了道光时期新技术下的红衣大炮射程最远已经可以达到8里地(非有效射程)。

但是,英国的进步更加迅速,1713年,欧洲第一次出现了钻孔炮膛铸造大炮,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第一次出现了低碳钢制造的大炮,到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开始使用专门的蒸汽机驱动镗孔机钻出炮膛的技术。

导致英国大炮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18-5.76公里(非有效射程),而且,英国大炮可以连续快速发射,而清朝大炮连续发射以后,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才能继续发射。在精度上,英国更是占有绝对优势。

虽然都是前膛装弹,发射实心炮弹为主的大炮。无论清朝和英国大炮,在技术上早就超越了明末时期的大炮。但是,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在技术上,又领先了清朝起码2个档次。


深度军事


鸦片战争前夕,中西方的火炮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在时间上,清军最先进的火炮是清政府通过澳门的葡萄牙商人获得的工业革命产物,但是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多陈列在广东沿海的炮台。剩下的火力靠谱的火炮多是雍正十年军事改革后引进的中亚陆军加农炮炮型。更多的是乾隆末年为了镇压白莲教和天理教起义放权给地方铸造的粗制滥造产品,只有其形,而无其功能。总的来说,清军的平均火炮水平,在欧洲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的水准。


那么要比较中英双方火炮差距在哪里,只要知道英军火炮有什么,就能知道清军火炮缺什么了。

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经过了三次火炮升级和工业革命以及拿战的洗礼,其火炮的威力,已经堪称世界第一。英国的舰首炮,采用大型的卡伦炮,火炮口径20.2CM,炮长160.8CM,炮弹可用实心弹或者爆破弹。



另外18磅、24磅、32磅、42磅炮口径在14-16CM,长度是根据口径的20倍计算的,最大射程在1350-2000米,每分钟1-1.5发。


12磅、9磅炮口径11.3CM,长度是口径29倍,射程1500-2000米,射速1-1.5发/min。


6磅炮有1344磅长管加农炮和616短管加农炮两种,最大射程依旧是1350-2000米。


臼炮口径有5.5英寸、8英寸、10英寸三种,炮长为口径三到四倍,射程2000-3000米。


榴弹炮,口径8-10英寸,炮长口径10倍,使用爆破弹,射程2000-3000米。

火炮搭配上,采用6磅加农配12磅榴弹、9磅加农配24磅榴弹。炮兵以连为基本建制,每个连4门加农炮和两门榴弹炮。全英国一共12个陆军炮兵营(不包括骑炮营和火箭营),每个营有8个连。


在铸炮上,采用砂芯炮法,先用金属熔液浇铸出圆柱炮体,然后用镗床镗制炮管。过程中用调湿的沙子填充在炮模夹层中,内层用蘸水碳粉铺盖,防止炮模和炮体粘合。炮体冷却24小时后将炮模打开,然后在机床上钻孔炮膛,在镟床钻出气孔,一门大炮就制成了,然后在经过各种测试,通过即可入军服役。

相比之下,清军的火炮铸造就要落后不少了。没有蒸汽工厂和水利工厂,清军的火炮铸造依旧采用16世纪的完整炮模浇铸发,即铸造的火炮直接是成品,因为无法克服铁炮高度含硫的问题,清军有不少野战炮采用青铜为材料或者铜体铁芯的混合铸法,在炮具上,东南地区的炮台炮会配有瞄准工具,但是炮兵的培训,要比英军差了一个世纪。



海防炮台的主力,是动辄以8000斤-9000斤的大型臼炮,副炮是1500斤-5000斤的大型加农炮,虽然重量吓人,但是清军没有相应的口径和炮长比例的标准,因此根本没法最大程度发挥火炮的威力,纵然是虎门炮台的9000斤主力臼炮,其射程也不过是1500-1800米左右,因此在广州海战时,英军的火炮可以全面覆盖清军炮台,而清军炮台只有大重量臼炮能攻击到英舰,但是其准头,是远不如加农炮的。


剩下的火炮多是小炮,威力虽然不差,但是在英军的6磅步兵跑面前,还是渣渣。

前面我提过一句清国从澳门购买过西式火炮,其磅数也不过是18-6磅的中轻型火炮,威力和数量都无法与英国风帆战舰的舰炮相比。再加上清国工业水平落后,无法独立制造新式欧洲加农炮,因而仿制出来的火炮,依旧是100年以前的水平。


火器工坊


当时的中国使用的是“神威大将军炮”(红衣大炮)是继承明朝的铜炮,其粗壮的炮管用于发射铁质弹丸,而发射药则是黑火药,没有制退装置。炮管是一体铸造而成,因此该炮的精准度很差。更重要的是这些炮大多是明末清初制造的,平时都没怎么使用,锈迹斑斑在战时基本不能使用。关天培在战争前几年一次在海边试射自制新式火炮时59门发生了10次炸膛。自制火炮质量难以保证,当然也曾购进外国的火炮。只是在战争对垒中清军作战能力太差,对等的武器却打不出对等的效果。

红衣大炮


西方英国的火炮(最具代表)自十三世纪传入以后开始发展起来,(蒙古人带进去的)主要是英国的火炮制作已经趋于现代化了,(实心钻膛技术)即便是滑膛炮精度也比清军好的多。那时还没有TNT英军使用的火炮大多是铁质弹,不过增加了一些火药增强了其杀伤力,不再限于实心石弹。

采用钻膛工艺的英军火炮

英军的火炮部队也不仅限于陆军炮兵,有舰炮,也有专门用于杀伤人员的大口径臼炮,体系相对于清军要完善,炮兵的作战能力在长期的侵略行动中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得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英国的舰队用的舰船仍然是木质船体。

英军炮舰

总的来说,英军有的炮我们有,只是在特定区域,相对于英军数量不多,还参杂了大量不具备战斗力的残次品充数,但是讲清朝和英国本国原生火炮的话,清军完全不是英军的对手。这也代表了当时中西方火炮及炮兵训练的差距。


客观评论的爱国者7


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所使用的火炮和英国所使用的火炮完全不在一个时代上。因为清前期当时的皇帝大兴文字狱。导致了有关于火炮铸造方面的书籍严重缺失。导致生产出来的火炮质量不过关。容易炸膛。尤其到清朝后期,当时的清朝兵工厂根本生产不出来开发弹。关于开发弹的配方已经失传了。实际上,世界上最早的毒气弹也是中国人发明的。到清朝后期,当时的人连毒火药是何物都不知道。由于。对火炮铸造方面的书籍的缺失。到鸦片战争前期所生产出来的火炮。不论质量,射速都不如明朝时期所生产的火炮。当年左中棠西征新疆的时候,曾经在无意当中发现过一座明朝时期废弃的军火库。打开一看,里面的火药开发弹保存非常完好。而且质量要比当时生产出来的开发弹要好得多。甚至可以和进口的相媲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