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兩性關係中的知識你知道嗎?

1.身體接觸能夠有效提升兩個人親密度。

在感情中,很多人有個誤解,認為升級關係的方式只有一種:表白。

表白不是發起衝鋒的號角,而是宣佈勝利的旗幟,指的就是表白的時機一定是確定對方對你有足夠好感時,確認關係的舉措,而不是在不確定對方心意的前提下,測試雙方關係的方法。

升級關係最有效的手段是主動的肢體接觸,心理學也證明進行過肢體接觸後,雙方對於彼此的好感度都會增加。

Gueguen(2003)的實驗發現,如果試驗者輕輕地碰一下被試的胳膊,被試更願意為作為陌生人的實驗者撿起其掉落的物品。試驗組願意提供幫助的比率是93%,而控制組只有60%。

Vaidis and Halimi-Falkowicz (2008)讓大街上的行人填寫問卷。被觸碰兩次的被試比只被觸碰過一次的被試更願意配合填寫問卷。當一個女實驗者觸碰一個男被試的時候,順從率最高。

Gueguen (2010)的研究發現,男人容易把一個不帶性色彩的輕微身體接觸(觸碰手臂)誤認為帶有色情意味。而女性被試在被輕觸手臂後,也較願意給在大街上邂逅的男性實驗者留電話號碼。

所以利用約會的時機,主動去牽起對方的手吧,如果她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你的肢體接受,再進行表白。

這些兩性關係中的知識你知道嗎?

2.單身的人更容易生病。

人們對親密關係的訴求最主要的是歸屬需要(need to belong),如果這種訴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支持歸屬感最有利的證據來自於對喪失親密關係的人群進行的研究(Ryff & Singer,2000)。

親密關係的喪失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人們離婚後比婚姻關係美滿時血壓更高,免疫系統更弱。當大學生孤獨無伴時,免疫反應會變弱,更容易患上感冒和流感。

愛人和朋友都很少的人,比擁有幸福伴侶的的人死亡率更高,一項歷經9年的大規模縱向研究發現,缺乏親密關係的人比正常人死亡概率高出2-3倍。

為什麼人類這麼需要親密關係,可能的解釋是:歸屬需要是人類長期演化的產物,逐漸成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傾向(Baumeister & Leary)。

由於早期人類生活在很小的部落族群中,生存環境惡劣,周遭都是猛獸毒蛇。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養育後代的成功率上更低。

這種環境下,能夠與他人形成穩定持續,充滿關愛的人際關係的個性傾向,就具有演化學上的適應意義,這些個性傾向的人,就更容易生存下來。

3.戀愛中的“墨菲定律”

在電影《星際穿越》中提到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定律:越害怕發生的事情,越容易發生。

在戀愛中也存在這樣的墨菲定律:在心儀的女生/男生面前,特別怕犯錯,結果卻往往容易表現刻意不自然,讓對方對自己失去興趣。

這一切都是戀愛中的得失心作祟,對對方的需求感太強,導致表現減分。

情深不壽,用情至深,態度會變得過於執著甚至偏執,心思會變得患得患失甚至脆弱。

如果你們還沒在一起,那麼必然會導致自我感動式的一味付出,渴求通過日復一日的追求去感動對方。

如果你們已經在一起,那麼必然會因為對這段關係的期待過高,依賴過深導致對方在這段關係裡疲憊不堪。

好的關係是基於共性和吸引,雙方其實都會體會到輕鬆地愉悅,壓迫,捆綁和一味付出只能讓這段關係喘不過氣來。

4.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間歇性強化”的魔力。

只懂得一點心理學還非要去應用的人超可怕,他們看誰都像巴普洛夫的狗。

一句“表現好了給獎勵,表現不好給懲罰”被奉為金玉良言,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卻沒發現你的目標因此養成多好的表現欲。

所謂間歇強化,指的是一種偶然地或間歇地、不是每一次都對所發生的行為進行強化的方法。

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三隻貓關在三個不同的裝置中,第一隻只要觸碰按鈕就會有貓糧,第二隻觸碰後隨意給予貓糧,第三隻無論怎樣觸碰都不給貓糧。

一定時間的馴化後,你猜哪隻貓觸碰按鈕的頻率最高。

第二隻!

在感情中,沒什麼比這種隨機性更讓人慾罷不能。

不要每天都找ta聊天,每週都找ta約會,那樣你會成為第一隻貓。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愛情中都包含著一絲掌控欲,讓ta看到得到的可能,但又不是每次按鍵都一定會得到正向反饋。

就連金莎都在《愛的魔法》裡唱道:不是每一次的約會,你約我就出現;不是每一通的電話,你打了我都會接

殺人於無形的不是巴甫洛夫的狗啊朋友們,是讓人糾結猜不透的貓撓心啊!

當然,這種東西只能偶爾五六次來一次,你用多了人家會覺得你神經病和你急眼的。

5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比你想象中還重要。

第一次與人短暫的謀面後,對別人形成的判斷深刻而持久。

初期的認知在數月之後還會影響著人們的判斷,在初次交往的時候如果十分厭惡某人,那麼我們就會迴避與他做任何進一步的接觸。

然而,及時發現了新朋友的其他特點,第一印象仍然會持續影響著我們的評價。

研究者在正式安排大學新生的見面會之後發現,學生們最初形成的印象在9周後仍然繼續影響彼此的情感(Sunnafrank&Ramirez,2004)。

在遇見一瞬間的時候,人們就會做出判斷。

這裡的"瞬間"指的是1/25秒,這是辨認陌生人面部表情是否憤怒所花的時間;

只要十分之一秒的考慮,人們就能斷定陌生人是否值得信賴(Willis&Todorov,2006);

只要觀察陌生人和異性5秒鐘的聊天,人們就能確定ta的外向程度,良知水平和智力高低(Carney 2007)。

人們根據第一印象妄下結論的速度,太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