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颜涛:新人辈出 精彩纷呈——全国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评审有感

感谢中国书协的信任,让我有幸参加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的评审工作,亲历了从初评预审、初评、交叉复查、初评自查、集体审看,到终评投票、作品审读、审读评议、审读投票、作品提名的完整评审过程,感受到了每一个科学缜密的评审环节,都是出于对每位投稿作者的尊重和确保每件不同书体、不同风格的作品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比如:初评预审环节为四个初评小组确定了相同的评审尺度标准,而每组初评之后与另外一组交叉复查落选作品,尤其是复议制度,即使到终评之后,每位评委还可以从落选作品中提出一件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陈述理由,全体评委复议超过三分之二赞同后,可以进入下面的作品审读环节,使不同风格尤其是有独特个性的优秀作品被选拔上来,以防止遗珠之憾。所有这些为投稿者负责的制度设置,都充分体现了评审机制的日臻完善和风清气正。对我来说,这既是一个接受中国书协和广大书法作者考量自己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的评审实践,又是一次自己对当代书坛现状的思考和学习机会。

刘颜涛:新人辈出 精彩纷呈——全国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评审有感

参评册页作品一(局部)

评审感触颇深,简要记录如次:

一、新人辈出,后生可畏

据来稿统计,在9497件投稿作品中,非中国书协会员的作品占82.31%,中国书协会员的作品仅占17.69%,而且其中看到入展的许多精彩作品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新人,让不少评委异口同声地啧啧称叹:“后生可畏!”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书法事业的希望。

二、精品意识强,整体水平高

由于册页这种装帧形制本身的艺术属性,或许也与一本精美册页成品及册页精美装裱的费用动辄在数百乃至千元以上有关,所以比起以往的一些展览投稿,水平业余的初学者很少。很多作者在形式的合理搭配组合与作品的风格协调上,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从内容的选择、笔墨技法的表现到展览的视觉效果,都显示出作者的精品意识,其中几件从设计的奇思妙想到装帧的精美绝伦以及用材的极度考究,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让人叹为观止。印证了李刚田先生所言:“册页宜案头玩赏,以斯文精雅为上。”而且这次展览来稿的整体水平,大家一致认为明显高于以往其他展览,以致很多风格相近的优秀作品由于入展名额有限,而被评委们忍痛割爱。不少评委认为,即使从落选中再选出200件作品参展,这次册页展仍然会是一次高水平的展览。

刘颜涛:新人辈出 精彩纷呈——全国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评审有感

参评册页作品二(局部)……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三、风格丰富多彩,书体优劣互见

由于册页是案头赏玩,宜近观,自然那些适合远眺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雄强恣肆、气势豪迈的大字、少数字作品,在册页这种形制的专题展中,较难显示出其优势。或许正缘于此,所以这次入展作品中以雄强“金石气”擅长的篆隶书入选比例较小,其中隶书25件、篆书仅14件。而且篆书除笔法圆融、结体修美、布局精整的小篆之外,寥寥数件大篆也多为类似吴大澂、王福庵等学者文人雅化了的小字多字数作品和楚简、秦简小字多字数作品。虽然评委们也努力追求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但大篆大字作品多流于时风影响的肤浅表面化,而缺少对殷周青铜铭文原始文本的学习研究,难以进入评委视野。或者书法笔墨表现上尚有可观,却因本来就不多的大字中有多处谬误甚至篆法硬伤而在审读时拿下。隶书作品类同于此,也以取法《礼器》《史晨》《曹全》《乙瑛》等清秀、端庄、典雅的小字居多,且有两件小字秦简和汉简作品,从书法表现到形制装帧,达到了形神兼备,生机盎然;而奇险、拙朴、雄浑的摩崖石刻等隶书在此册页展中似有难以施展的客观局限。

如果我们在理解和尊重册页形制的特点基础上,反观这次宜案头玩赏的展览,可谓风格丰富多彩。如行草中除魏晋二王,隋唐智永、孙过庭、张旭、怀素、颜真卿、欧阳询,宋元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杨维桢,明清文徵明、董其昌、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何绍基、赵之谦诸家外,师法八大山人、金农、刘墉、吴昌硕、康有为及民国一些学人手札的也不乏其人。小楷也是取法广博丰富,用笔明净清爽,气息典雅纯正,和小行草一样,共同构成了这次展览的亮点。可见,这里所说的书体优劣互见,并非说不同书体本身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而是仅仅指不同书体、不同书风在册页这种特定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而已。而谈到整体数量上小楷和小行草在此展中的优胜时,并不代表忽视楷书和行草书中多件大字作品的精彩,更不否认篆书和隶书入展数量有限的作品中,仍不乏精品力作。

刘颜涛:新人辈出 精彩纷呈——全国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评审有感

参评册页作品三(局部)

四、“艺文兼备”,加大审读力度

自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提出“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十六字方针以来,书法创作扎根传统的理念在回归,文化品质在提升,对中国书坛这些年来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所以在评审前,中国书协领导即提示评委们在评审过程中,要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鼓励自作诗文的作者。

以我个人对“艺文兼备”的理解,在书法展览中,首先面对的是书法作品,在优秀的书法作品即“艺”的基础上,更要彰显书法的书写文本,即作者思想情感和文化涵养的文学语言表述,即“文”。这样,才能使书法作品更加气韵生动和精神饱满,更有助于书法作品连同书法作者立体鲜活地充分展现。萧娴先生言:“文学是书法的母体。”忽略文心诗性的锤炼,也很难提升书法的境界。但是我们也要知道,由“艺”至“文”、“由技入道”,这里的“艺”和“技”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在实际紧张的评选过程中,尤其是面对近万件甚至数万件的初评作品,过多地关注是否是“自作诗文”和诗文的优劣并不现实。这次展览评审为了力求推动书家注重文化内涵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在8票以上(含8票)进入终评之外的7票获得者的作品当中,把其中自作诗文的作品又提出来让全体评委复议,以表示对自作诗文的倡导和对“艺文兼备”的落实。

刘颜涛:新人辈出 精彩纷呈——全国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评审有感

参评册页作品四(局部)

这次评审把一天一夜的时间用于审读,被一些多次参加评审的老评委感慨为审读力度最大的一次。因为册页形制特殊,文字内容也相对较多,最多的达8000言,在逐句逐字的审读中,除一些书法水平较高且是偶尔漏字或版本不同、文字有别但并不影响阅读,以及少数碑别字、生僻字等并非常识性错误的“硬伤”而给予“放生”外,其他如将“欧阳修”写作“鸥阳修”,或是将完整内容甚至一个完整句式分解成几片,高低错落,且用不同书体书写,影响识读等情况都不予通过。其中一位年仅19周岁的作者,小字行草书法极具功力和才情,若放到入展的优秀作品中也属上乘,但支离诗文,胡乱断句,拆解文本,只注重笔墨形式,无视书写内容,因此落选,让人怜惜而又无奈。

书法和美术虽都是艺术表现形式,所谓“书画同源”,但书法又不同于美术,从某个角度讲,书法本身又是一种传播文化的艺术形式,离不开书写的文字内容。所以,“艺文兼备”自然也涵盖确保书写的古今优秀诗文能够正确完整,如果离开书写文字内容的文化精神,必然也会损减书法的艺术高度。

刘颜涛:新人辈出 精彩纷呈——全国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评审有感

参评册页作品五(局部)

当然,也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在这里一并指出:一是仍有大量经常出现并曾多次指出错误的繁简字混用,如“余”与“馀”、“發”与“髪”、“云”与“雲”、“斗”与“鬥”、“后”与“後”、“谷”与“穀”、“岳”与“嶽”、“舍”与“捨”、“采”与“採”、“卷”与“捲”、“钟”与“锺”、“姜”与“薑”等。有的是草法和篆法不准确而误作他字,如有将篆书叶子下垂的“竹”字误写成叶子向上的“草”字,大篆中将上头大、下面小的“丁”字误写为上面小、下面大的“主”字。

二是“形式至上”、过度装饰,缺乏美感、粗制滥造。不少作品是在黑、蓝、赭石等深颜色的材质上用金、银或朱砂、白色书写,尤显俗气。而且字又难见用笔、线质和墨色变化。有的册页的每一个单面都用几种不同深颜色纸拼贴成各种图案,如同“百衲衣”,琐碎零乱,花里胡哨。还有册页用粗麻绳将十几页超厚纸板装订成厚度超过半尺的册子,一大堆绳头盘绕在一起,让人感觉华而不实,甚至粗俗不堪。

三是不知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或主次不分、喧宾夺主。如有的内文行草或楷书很精彩,封面或扉页题签用自己不擅长的篆隶书写,且字法有误;或者篆隶书正文很好,跋文和落款的楷书或行草书又太差,都严重影响了一件作品的完整性。有的则是在或高仿印刷或自行描绘的大幅画面角落上书写很小局部的书法题跋,不知是画耶,是书耶?此外,还有不少作者摹拟敦煌写经、简帛书、章草,在破烂污渍纸上用浊墨涂写,满纸乌烟瘴气……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投稿一定要严格按照“征稿启事”中的要求,仔细“审题”,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这次进入终评的作品就有近十件因为超出征稿启事中规定的尺寸而被拿下,还有两位作者每人投的两件作品全部进入终评,也因不符合征稿启事中规定每人限投一件作品而被拿下,实在令人惋惜。这种看似遵守规则时的冷酷无情,恰恰是评委对所有投稿作者的公平竞争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