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顏濤:新人輩出 精彩紛呈——全國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評審有感

感謝中國書協的信任,讓我有幸參加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的評審工作,親歷了從初評預審、初評、交叉複查、初評自查、集體審看,到終評投票、作品審讀、審讀評議、審讀投票、作品提名的完整評審過程,感受到了每一個科學縝密的評審環節,都是出於對每位投稿作者的尊重和確保每件不同書體、不同風格的作品獲得公平、公正的對待。比如:初評預審環節為四個初評小組確定了相同的評審尺度標準,而每組初評之後與另外一組交叉複查落選作品,尤其是複議制度,即使到終評之後,每位評委還可以從落選作品中提出一件自己認為優秀的作品陳述理由,全體評委複議超過三分之二贊同後,可以進入下面的作品審讀環節,使不同風格尤其是有獨特個性的優秀作品被選拔上來,以防止遺珠之憾。所有這些為投稿者負責的制度設置,都充分體現了評審機制的日臻完善和風清氣正。對我來說,這既是一個接受中國書協和廣大書法作者考量自己專業素質和思想品德的評審實踐,又是一次自己對當代書壇現狀的思考和學習機會。

劉顏濤:新人輩出 精彩紛呈——全國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評審有感

參評冊頁作品一(局部)

評審感觸頗深,簡要記錄如次:

一、新人輩出,後生可畏

據來稿統計,在9497件投稿作品中,非中國書協會員的作品佔82.31%,中國書協會員的作品僅佔17.69%,而且其中看到入展的許多精彩作品都是30歲左右的年輕新人,讓不少評委異口同聲地嘖嘖稱歎:“後生可畏!”這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書法事業的希望。

二、精品意識強,整體水平高

由於冊頁這種裝幀形制本身的藝術屬性,或許也與一本精美冊頁成品及冊頁精美裝裱的費用動輒在數百乃至千元以上有關,所以比起以往的一些展覽投稿,水平業餘的初學者很少。很多作者在形式的合理搭配組合與作品的風格協調上,用心良苦,匠心獨具。從內容的選擇、筆墨技法的表現到展覽的視覺效果,都顯示出作者的精品意識,其中幾件從設計的奇思妙想到裝幀的精美絕倫以及用材的極度考究,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讓人歎為觀止。印證了李剛田先生所言:“冊頁宜案頭玩賞,以斯文精雅為上。”而且這次展覽來稿的整體水平,大家一致認為明顯高於以往其他展覽,以致很多風格相近的優秀作品由於入展名額有限,而被評委們忍痛割愛。不少評委認為,即使從落選中再選出200件作品參展,這次冊頁展仍然會是一次高水平的展覽。

劉顏濤:新人輩出 精彩紛呈——全國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評審有感

參評冊頁作品二(局部)……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

三、風格豐富多彩,書體優劣互見

由於冊頁是案頭賞玩,宜近觀,自然那些適合遠眺而極具視覺衝擊力的雄強恣肆、氣勢豪邁的大字、少數字作品,在冊頁這種形制的專題展中,較難顯示出其優勢。或許正緣於此,所以這次入展作品中以雄強“金石氣”擅長的篆隸書入選比例較小,其中隸書25件、篆書僅14件。而且篆書除筆法圓融、結體修美、佈局精整的小篆之外,寥寥數件大篆也多為類似吳大澂、王福庵等學者文人雅化了的小字多字數作品和楚簡、秦簡小字多字數作品。雖然評委們也努力追求流派紛呈、風格多樣,但大篆大字作品多流於時風影響的膚淺表面化,而缺少對殷周青銅銘文原始文本的學習研究,難以進入評委視野。或者書法筆墨表現上尚有可觀,卻因本來就不多的大字中有多處謬誤甚至篆法硬傷而在審讀時拿下。隸書作品類同於此,也以取法《禮器》《史晨》《曹全》《乙瑛》等清秀、端莊、典雅的小字居多,且有兩件小字秦簡和漢簡作品,從書法表現到形制裝幀,達到了形神兼備,生機盎然;而奇險、拙樸、雄渾的摩崖石刻等隸書在此冊頁展中似有難以施展的客觀侷限。

如果我們在理解和尊重冊頁形制的特點基礎上,反觀這次宜案頭玩賞的展覽,可謂風格豐富多彩。如行草中除魏晉二王,隋唐智永、孫過庭、張旭、懷素、顏真卿、歐陽詢,宋元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趙孟頫、楊維楨,明清文徵明、董其昌、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王鐸、傅山、何紹基、趙之謙諸家外,師法八大山人、金農、劉墉、吳昌碩、康有為及民國一些學人手札的也不乏其人。小楷也是取法廣博豐富,用筆明淨清爽,氣息典雅純正,和小行草一樣,共同構成了這次展覽的亮點。可見,這裡所說的書體優劣互見,並非說不同書體本身有什麼高低優劣之分,而是僅僅指不同書體、不同書風在冊頁這種特定表現形式上的區別和差異而已。而談到整體數量上小楷和小行草在此展中的優勝時,並不代表忽視楷書和行草書中多件大字作品的精彩,更不否認篆書和隸書入展數量有限的作品中,仍不乏精品力作。

劉顏濤:新人輩出 精彩紛呈——全國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評審有感

參評冊頁作品三(局部)

四、“藝文兼備”,加大審讀力度

自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提出“根植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十六字方針以來,書法創作紮根傳統的理念在迴歸,文化品質在提升,對中國書壇這些年來的發展起到了引導作用。所以在評審前,中國書協領導即提示評委們在評審過程中,要在水平相當的情況下鼓勵自作詩文的作者。

以我個人對“藝文兼備”的理解,在書法展覽中,首先面對的是書法作品,在優秀的書法作品即“藝”的基礎上,更要彰顯書法的書寫文本,即作者思想情感和文化涵養的文學語言表述,即“文”。這樣,才能使書法作品更加氣韻生動和精神飽滿,更有助於書法作品連同書法作者立體鮮活地充分展現。蕭嫻先生言:“文學是書法的母體。”忽略文心詩性的錘鍊,也很難提升書法的境界。但是我們也要知道,由“藝”至“文”、“由技入道”,這裡的“藝”和“技”是基礎,是先決條件。在實際緊張的評選過程中,尤其是面對近萬件甚至數萬件的初評作品,過多地關注是否是“自作詩文”和詩文的優劣並不現實。這次展覽評審為了力求推動書家注重文化內涵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在8票以上(含8票)進入終評之外的7票獲得者的作品當中,把其中自作詩文的作品又提出來讓全體評委複議,以表示對自作詩文的倡導和對“藝文兼備”的落實。

劉顏濤:新人輩出 精彩紛呈——全國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評審有感

參評冊頁作品四(局部)

這次評審把一天一夜的時間用於審讀,被一些多次參加評審的老評委感慨為審讀力度最大的一次。因為冊頁形制特殊,文字內容也相對較多,最多的達8000言,在逐句逐字的審讀中,除一些書法水平較高且是偶爾漏字或版本不同、文字有別但並不影響閱讀,以及少數碑別字、生僻字等並非常識性錯誤的“硬傷”而給予“放生”外,其他如將“歐陽修”寫作“鷗陽修”,或是將完整內容甚至一個完整句式分解成幾片,高低錯落,且用不同書體書寫,影響識讀等情況都不予通過。其中一位年僅19週歲的作者,小字行草書法極具功力和才情,若放到入展的優秀作品中也屬上乘,但支離詩文,胡亂斷句,拆解文本,只注重筆墨形式,無視書寫內容,因此落選,讓人憐惜而又無奈。

書法和美術雖都是藝術表現形式,所謂“書畫同源”,但書法又不同於美術,從某個角度講,書法本身又是一種傳播文化的藝術形式,離不開書寫的文字內容。所以,“藝文兼備”自然也涵蓋確保書寫的古今優秀詩文能夠正確完整,如果離開書寫文字內容的文化精神,必然也會損減書法的藝術高度。

劉顏濤:新人輩出 精彩紛呈——全國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評審有感

參評冊頁作品五(局部)

當然,也還存在有不少的問題,在這裡一併指出:一是仍有大量經常出現並曾多次指出錯誤的繁簡字混用,如“餘”與“餘”、“發”與“髪”、“雲”與“雲”、“鬥”與“鬥”、“後”與“後”、“谷”與“穀”、“嶽”與“嶽”、“舍”與“捨”、“採”與“採”、“卷”與“捲”、“鍾”與“鍾”、“姜”與“薑”等。有的是草法和篆法不準確而誤作他字,如有將篆書葉子下垂的“竹”字誤寫成葉子向上的“草”字,大篆中將上頭大、下面小的“丁”字誤寫為上面小、下面大的“主”字。

二是“形式至上”、過度裝飾,缺乏美感、粗製濫造。不少作品是在黑、藍、赭石等深顏色的材質上用金、銀或硃砂、白色書寫,尤顯俗氣。而且字又難見用筆、線質和墨色變化。有的冊頁的每一個單面都用幾種不同深顏色紙拼貼成各種圖案,如同“百衲衣”,瑣碎零亂,花裡胡哨。還有冊頁用粗麻繩將十幾頁超厚紙板裝訂成厚度超過半尺的冊子,一大堆繩頭盤繞在一起,讓人感覺華而不實,甚至粗俗不堪。

三是不知揚長避短、揚長補短或主次不分、喧賓奪主。如有的內文行草或楷書很精彩,封面或扉頁題簽用自己不擅長的篆隸書寫,且字法有誤;或者篆隸書正文很好,跋文和落款的楷書或行草書又太差,都嚴重影響了一件作品的完整性。有的則是在或高仿印刷或自行描繪的大幅畫面角落上書寫很小局部的書法題跋,不知是畫耶,是書耶?此外,還有不少作者摹擬敦煌寫經、簡帛書、章草,在破爛汙漬紙上用濁墨塗寫,滿紙烏煙瘴氣……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投稿一定要嚴格按照“徵稿啟事”中的要求,仔細“審題”,不要存有僥倖心理,這次進入終評的作品就有近十件因為超出徵稿啟事中規定的尺寸而被拿下,還有兩位作者每人投的兩件作品全部進入終評,也因不符合徵稿啟事中規定每人限投一件作品而被拿下,實在令人惋惜。這種看似遵守規則時的冷酷無情,恰恰是評委對所有投稿作者的公平競爭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