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十年 電商造節的狂歡開始趨於平淡 消費者購物現新特徵

電商


“雙11”十年 電商造節的狂歡開始趨於平淡 消費者購物現新特徵


“雙11”十年間,消費者從囤便宜貨到講究品質,電商造節的狂歡開始趨於平淡

今日頭條

網絡消費迴歸理性

從2009年第一個“雙11”開始,“雙11”已進入第十個年頭。十年間,“雙11”從網銀擁堵、物流爆倉到如今線上線下多個場景聯動,從“網速手速雙拼”到“佛系搶單”,從趁著便宜趕緊囤貨到品質消費……供需雙方發生諸多變化。

去年“雙11”時,淘寶及天貓成交金額達1682億元,可見購物狂歡的火爆程度,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很多,如假貨頻現、網絡詐騙、快遞緩慢、二次退貨、不理智消費……很多網友已經開始認識到,不能再當“剁手族”,理性消費是正道。

日前,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相繼披露了“雙11”玩法,和去年一樣,預售從10月20日開始,不一樣的是,大家購物車中的東西很多,但真正買單的卻越來越少了。

1

延長促銷活動時間吸引消費者

過去,“雙11”集中在一天打折,造成了物流困難等問題,近兩年各大電商則開始延長促銷活動時間。

“看樣子,今年‘雙11’可以不用熬夜搶貨付款了。”小學老師韓慧是典型的“雙11剁手族”,根據以往經驗,每年“雙11”之前她的購物車裡就塞滿了想要買的東西,11日零點付款。她說:“這兩天發現好幾個電商平臺的很多‘雙11’優惠活動已經提前啟動了,不用到時候熬夜等零點搶拍了。”韓慧覺得被拉長的“雙11”更人性化了。

省社科院研究人員李峰表示,當消費者對於電商造節式營銷的噱頭表現出疲態時,對性價比、高附加值和體驗的優化是平臺吸引消費者青睞的重要砝碼。

10月30日,記者在各大電商平臺看到今年“雙11”推出的活動新玩法。如京東將聯合60家門店一起參與,從10月20日持續到11月15日,推出27天超長大促。

阿里巴巴則全面覆蓋線下吃喝玩樂場景,全國用戶用餓了麼點外賣、買東西,用口碑點餐、購吃喝玩樂套餐都能享受最高5折的優惠。從10月20日開始,天貓全品類超50萬款商品開啟預售,支付定金即可獲得立減優惠,同時發放“每滿400元立減50元”的購物津貼,還能與紅包、商家優惠券、品類優惠券等平行疊加。

蘇寧易購推出的“全民嘉年華”同樣主打線上線下全渠道、八大產業聯動,全國範圍近萬家全業態門店將參與此次大型活動,且推出了“30天保價”“購物津貼”“超級門店日”等活動。

“我不喜歡半夜12點鐘瘋搶,買東西我得慢慢挑。”家住省城幷州東街的羅毅告訴記者,去年“雙11”期間,自己曾給妻子買了幾件衣服,不過貨到後妻子卻並不滿意。“當時圖便宜,手忙腳亂地買了幾件。但是一到手才發現各種問題,後來都退了。今年好多電商都延長促銷活動時間,這樣就可以慢慢選了。”

2

線上線下促銷不斷稀釋“雙11”

十年“雙11”,網友從最開始的凌晨蹲點“手速網速雙拼”,到如今的“洗洗睡”,這與電商平臺佈局新零售有關,同時也與消費者網購更理性有關。

有十多年網購經驗的張嫻告訴記者,2012年前後,睡前功課從看書變成逛淘寶,最開心的事情不是發工資而是收拆快遞,一年下來網購十多萬元。最誇張的時候,每天收四五個快遞,再寄出去四五個快遞退貨,尺碼不合適的裙子、臨期食品、有瑕疵的玩具、一看就是假貨的代購化妝品都退回去。而這幾年“雙11”,除了給娃們囤點家裡必須要用的,平常要用的直接就買了,沒想過非要等“雙11”。

張嫻還說:“這幾年,商場只要過節都搞促銷,除了‘雙11’以外,各大電商像‘618’之類的電商節慶和週年慶不斷,逐漸稀釋了‘雙11’帶來的井噴效應。”

不過,消費升級的趨勢也在衝擊著以低價為主要賣點的電商購物節。易觀智庫發佈的《中國網絡銷售購物節消費者行為專題研究報告》顯示,網購者對品牌品質的關注度呈逐年大幅上升趨勢,且70、80、90後人群更為關注。而用戶的促銷敏感度與評價敏感度也呈上升趨勢,且年齡更加年輕化,超過90%的80後用戶對促銷敏感,基本能一眼分辨出促銷是否真的實惠。

十年前的“雙11”,淘寶商城推出網購節,之所以一炮走紅,價格是利器。不過記者注意到,最近幾年,網購價格並不佔有絕對優勢。去年中消協跟蹤了京東、天貓、淘寶、網易考拉、拼多多等16家電商平臺,在參與“雙11”促銷活動的539款非預售商品中,高於全年最低價的有33個,持平的有388個,也就是說,不在“雙11”也能以同樣或者更低價格買到的比例達到78.1%。

3

“剁手族”不再剁手消費趨於理性

“每年的‘雙11’我都會熬夜參與零點搶購。”家住省城桃園路的網購達人郝梅說,從2011年大學時代開始,每到“雙11”都會瘋狂一把,吃的、喝的、用的囤一堆。但今年不會再“剁手”了,每次“雙11”之後盤點戰利品總會發現,相當一部分商品都是衝著價格低搶購的,實際上用處不大,以至於很多東西買回來就壓箱底了。

記者採訪發現,以往的“雙11”活動中,多數消費者存在衝動型搶購行為,幾年經驗累積下來,他們也變“聰明”了,同樣的商品,會在進行比較之後再選擇購物渠道。在省城一家國企工作的王偉告訴記者,最近他家正在裝修,需要購買空調、電視等家用電器,連日來一直在網上關注這些商品,在對比了線上線下的價格後,最終還是選擇在實體店購買。王偉說:“價格相差不多,而且個人感覺實體店售後更有保障。”

據瞭解,“雙11”之前雖然有不少消費者的購物車已經塞滿了商品,但相比往年的“瘋狂搶購”,不少消費者都表示要經過詳細對比才下單。不難看出,“雙11”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正在從盲目消費轉向理性消費。

易觀智庫發佈的《中國網絡零售購物節消費者行為專題研究報告》顯示,經過多年的發展,消費者在“雙11”購物中呈現“重計劃、重需求、重服務、重品牌和重價值”等新特徵,商品購買的必要性以及是否與個人需求相匹配,成為影響用戶最終消費的核心要素。

李峰認為,新事物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剛開始大家衝著“低價”去消費,慢慢發現問題,再慢慢迴歸理性,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電商消費只有從“狂歡時代”過渡到“理性時代”,從不顧一切地“買買買”到“按需購買”,才能實現消費者和商家的“雙贏”。


平魯網信辦編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