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應不爽——趙匡胤四個兒子,個個下場悽慘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次子趙德昭,三子趙德林,四子趙德芳。老大和老三早早死掉了,只剩下老二老四。趙德昭字日新,日新月異的日新,意思每天都有進步。六歲出閣。出閣不是出嫁,而是指皇子出就封國。

報應不爽——趙匡胤四個兒子,個個下場悽慘

宋代非常注重實行皇子出閣制度。出閣后皇子具備出就外第、開府置屬和出班外廷三種權利。出就外第是對皇子的一種限制管理,但是往往因各種原因已出閣的皇子會推遲搬出禁宮的時間;開府置屬和出班外廷是皇子參政議政權利的體現。出班外廷則側重於奉朝請,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參政議政。按照規定,皇子出閣就應該封王。但是趙匡胤覺著趙德昭才六歲,一下封王不利於他的健康成長,於是就想著先讓他在基層鍛鍊鍛鍊。先下到貴州當了防禦,這是個軍職。畢竟一個國家的未來繼承人必須要懂軍事知識這是常識,尤其在大宋初建內憂外患的時候。

報應不爽——趙匡胤四個兒子,個個下場悽慘

開寶六年,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待遇,但是不是宰相,可以參政議政。還在外地工作,沒有調入中央。終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趙匡胤一直沒有給他王爵的身份。其實王爵不王爵的,意義不大。奇怪的只是為啥趙匡胤不立他為太子。可見金匱之盟是確有其事的。他只是第四代接班人,離繼承皇位早著呢。所以立太子這事不能幹。太宗太平興國元年,改京兆尹,移鎮永興,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趙光義當了皇帝之後,把他調入京師,當了首都市長。封王。詔與齊王廷美自今朝會宜班宰相之上。位置在宰相之上。趙廷美是趙光義的接班人,趙德昭是趙廷美的接班人。金匱之盟的內容是,趙匡胤傳趙光義,趙光義傳趙廷美,趙廷美傳趙德昭。

報應不爽——趙匡胤四個兒子,個個下場悽慘

所以趙德昭和趙廷美都是按照接班人的路子培養的,因此地位要比宰相高。太平興國四年,從徵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跟著趙光義出去跟契丹人打仗,結果半夜軍隊發生了驚擾,好多人不知道皇帝哪兒去了,為了防止意外發生,於是想著臨時擁立趙德昭代理皇帝處理政務。畢竟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之人出來掌控大局。但是這事後來趙光義知道了,很不爽。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趙光義戰敗歸來,沒臉見人,所有跟著出去打仗的一直沒有封賞。這事其實很尷尬,打敗仗了還要啥封賞,不處理你就是燒高香了。可是帶隊的是皇帝,首先要處理的是自己。趙三左右為難,一直在想此事怎麼妥善處理。此時人人不敢上去觸黴頭,結果趙德昭中了槍,估計是被人玩了。

報應不爽——趙匡胤四個兒子,個個下場悽慘

趙德昭此事犯了忌諱。如果趙光義不賞,那麼大家都會對趙光義不滿,從而覺著趙德昭能為自己說話,得了軍心。如果趙光義賞了,大家還是會感謝趙德昭,這是趙德昭拼了性命給要下來的,不是皇帝要給。所以趙光義怒了,等你當了皇帝,你想怎麼賞都可以。趙德昭也很冤屈,我做錯啥了就用這種狠話傷我,老子不活了。回去就抹了脖子。上聞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痴兒何至此邪!"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諡,後改吳王,又改越王。出了這事,其實也不是趙光義希望的。有人說趙光義巴不得趙德昭死。可是盼他死和他怎麼死還是有區別的。趙德昭如果能夠病死或者善終,那是最好不過的事了。可是回去自殺了,就會讓人說是趙光義逼死了他。

報應不爽——趙匡胤四個兒子,個個下場悽慘

後世之人也是這麼認為的。其實趙光義的確是把趙德昭逼死了,但是這卻不是他的本意。德昭喜慍不形於色。這話其實有兩個意思。如果一個人城府很深,胸懷大志,能夠掌控一切,那麼這是個好意思。否則就是個壞意思。跟傻逼同義詞。一切要看實質,而不是表象。

報應不爽——趙匡胤四個兒子,個個下場悽慘

趙匡胤四子趙德芳開寶九年出閣,也授貴州防禦使。太平興國元年,也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太平興國三年冬,也加檢校太尉。太平興國六年三月,寢疾薨,年二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