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不爽——赵匡胤四个儿子,个个下场凄惨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老大和老三早早死掉了,只剩下老二老四。赵德昭字日新,日新月异的日新,意思每天都有进步。六岁出阁。出阁不是出嫁,而是指皇子出就封国。

报应不爽——赵匡胤四个儿子,个个下场凄惨

宋代非常注重实行皇子出阁制度。出阁后皇子具备出就外第、开府置属和出班外廷三种权利。出就外第是对皇子的一种限制管理,但是往往因各种原因已出阁的皇子会推迟搬出禁宫的时间;开府置属和出班外廷是皇子参政议政权利的体现。出班外廷则侧重于奉朝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参政议政。按照规定,皇子出阁就应该封王。但是赵匡胤觉着赵德昭才六岁,一下封王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于是就想着先让他在基层锻炼锻炼。先下到贵州当了防御,这是个军职。毕竟一个国家的未来继承人必须要懂军事知识这是常识,尤其在大宋初建内忧外患的时候。

报应不爽——赵匡胤四个儿子,个个下场凄惨

开宝六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待遇,但是不是宰相,可以参政议政。还在外地工作,没有调入中央。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赵匡胤一直没有给他王爵的身份。其实王爵不王爵的,意义不大。奇怪的只是为啥赵匡胤不立他为太子。可见金匮之盟是确有其事的。他只是第四代接班人,离继承皇位早着呢。所以立太子这事不能干。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改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把他调入京师,当了首都市长。封王。诏与齐王廷美自今朝会宜班宰相之上。位置在宰相之上。赵廷美是赵光义的接班人,赵德昭是赵廷美的接班人。金匮之盟的内容是,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廷美,赵廷美传赵德昭。

报应不爽——赵匡胤四个儿子,个个下场凄惨

所以赵德昭和赵廷美都是按照接班人的路子培养的,因此地位要比宰相高。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跟着赵光义出去跟契丹人打仗,结果半夜军队发生了惊扰,好多人不知道皇帝哪儿去了,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于是想着临时拥立赵德昭代理皇帝处理政务。毕竟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人出来掌控大局。但是这事后来赵光义知道了,很不爽。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赵光义战败归来,没脸见人,所有跟着出去打仗的一直没有封赏。这事其实很尴尬,打败仗了还要啥封赏,不处理你就是烧高香了。可是带队的是皇帝,首先要处理的是自己。赵三左右为难,一直在想此事怎么妥善处理。此时人人不敢上去触霉头,结果赵德昭中了枪,估计是被人玩了。

报应不爽——赵匡胤四个儿子,个个下场凄惨

赵德昭此事犯了忌讳。如果赵光义不赏,那么大家都会对赵光义不满,从而觉着赵德昭能为自己说话,得了军心。如果赵光义赏了,大家还是会感谢赵德昭,这是赵德昭拼了性命给要下来的,不是皇帝要给。所以赵光义怒了,等你当了皇帝,你想怎么赏都可以。赵德昭也很冤屈,我做错啥了就用这种狠话伤我,老子不活了。回去就抹了脖子。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出了这事,其实也不是赵光义希望的。有人说赵光义巴不得赵德昭死。可是盼他死和他怎么死还是有区别的。赵德昭如果能够病死或者善终,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可是回去自杀了,就会让人说是赵光义逼死了他。

报应不爽——赵匡胤四个儿子,个个下场凄惨

后世之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赵光义的确是把赵德昭逼死了,但是这却不是他的本意。德昭喜愠不形于色。这话其实有两个意思。如果一个人城府很深,胸怀大志,能够掌控一切,那么这是个好意思。否则就是个坏意思。跟傻逼同义词。一切要看实质,而不是表象。

报应不爽——赵匡胤四个儿子,个个下场凄惨

赵匡胤四子赵德芳开宝九年出阁,也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也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太平兴国三年冬,也加检校太尉。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