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光伏板到底能發多少電?

我國幅員遼闊,有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2000年時,我國光伏裝機只有區區2萬千瓦,不及日本的1/15,且連續多年停滯不前。2011年7月,我國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在政策的鼓勵下,在全行業的艱苦奮鬥下,2015年,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2017年,全國新增光伏裝機5306萬千瓦,累計裝機超過1.3萬億千瓦。

說完光伏行業的宏觀大事,再回到微觀的光伏電池板上。如果有人突然問你,一塊光伏電池板一年能發多少度電?大概很多人都會愣神,是啊,到底多少呢?

這就涉及光伏發電的兩個決定因素:第一,光伏電池板的發電功率。第二,光伏電池板的安裝地區。

同一個地區,光伏電池板的發電功率越高,發1度電所用的時間越短,一天之內發電量也就越高。

我們通俗講的1度電,換算成術語就是1千瓦時(1kWh),就是1000瓦時(1000Wh)。即,1度電=1千瓦時(1kWh)=1000瓦時(1000Wh)。

以某知名品牌電池板LR6-60-285M來說,它的標稱功率為285W。那麼,它發1度電所需時間為1000Wh÷285W≈3.5H。

發1度電需要3.5小時,那麼一年的發電量不就是365×24÷3.5嗎?要是這樣算,可就要笑掉大牙了。

為啥?光伏板,光伏板,有太陽光才能發電啊。所以,晚上就發不了電了。同理,大風霧霾、雨雪天氣,也幾乎發不了電。這就引出了關於光伏發電的另一個術語——年等效利用小時數。

201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關於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通知明確,根據各地太陽能資源條件和建設成本,將全國分為三類太陽能資源區。

太陽能資源區的劃分依據為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大於1600小時為I類資源區,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在1400-1600小時之間為II類資源區,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在1200-1400小時之間為III類資源區。

一塊光伏板到底能發多少電?

根據國家劃分的I類、II類、III類區域,參照年等效利用小時數,時長越長,說明當地可利用的太陽能資源越大,產生的價值相應也會增加。

這就是說,光伏發電是與安裝地區密切相關的。不同的資源區,同樣型號的光伏電池板,也會產生不同的電量。有些地方光照充足,先天就佔據優勢。

對照表格可以看到,河北地區屬於II類、III類區域,也就是說年等效利用小時數為1200-1600,取中間的平均值1400小時計算的話,預計案例中285的光伏組件,每塊每年的發電量為1400÷3.5=400(度)。

一塊光伏板到底能發多少電?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問題——一塊光伏電池板一年能發多少度電——400度(理論值)。

為什麼說是理論值?這是因為,除了光伏電池板的發電功率、安裝地區(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外,光伏發電還要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約,比如安裝角度和朝向、當地氣候、連接線路材質、表面遮擋物等。

安裝光伏電池板需要安裝角度和朝向,以便使光伏電池板充分接受光照,發揮最大作用。要是胡亂安裝,人家有角度,你平躺放置;人家坐北朝南,你偏偏坐南朝北,與科學背離,可不就影響發電量了!

再比如,所在地區出現幾十年不見的極端天氣,連日降雨、降雪,長時間霧霾不散,沙塵暴出現等等,連太陽都見不到,再好的光伏電池板也發不了電!

要是使用劣質電纜之類的線路,發的電都偷偷漏掉了,發的再多也沒用,還容易出現事故。由此可見,材質的重要性。

光伏電池板的遮擋物要時常清理。比如,光伏電池板附近有大樹,或者高大的房子,總共光照還沒幾個小時,怎麼充分發電啊。這就是選址的問題了。或者,當地風沙大,只顧得裝光伏電池板,但不精心維護,電池板子上都是塵土,也不能充分發電。

以上的種種,都是影響光伏發電的因素。因此,我們剛才算出來的一塊光伏電池板一年發電400度是理論值。不過,即使是400度的理論值,也夠厲害了,想想一塊光伏電池板大約25年的生命週期,400×25=10000度電,這可是幾倍的利潤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