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相孫叔敖:“循吏第一”和他的“天下第一塘”

​​​史小煮原創文章 芍陂圖片由史小煮本人拍攝

天下第一塘

因為小煮前幾天去了一趟芍陂(又名安豐塘),參觀了一下孫叔敖紀念館,所以插個隊,先說說《循吏列傳》。

所謂循吏,就是奉公守法的好官吏,而孫叔敖是《循吏列傳》裡第一個出場的,因此被稱為“循吏第一”,這是極高的評價了 。

楚相孫叔敖:“循吏第一”和他的“天下第一塘”


孫叔敖是春秋明相,楚國令尹(和屈原作對的那個子蘭也是令尹,相當於宰相,總攬軍政)。

孫叔敖為官之前,是隱士。《史記》並未記載他為官前的經歷。於是,我們要求助於《淮南子》。那時,淮河流域時常氾濫。孫叔敖主持修建了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它比都江堰、鄭國渠還早300多年。

芍陂又名安豐塘,位於今壽縣以南,可灌溉良田萬頃。1949年整治後,它仍發揮著作用。2015年,芍陂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楚相孫叔敖:“循吏第一”和他的“天下第一塘”

楚相孫叔敖:“循吏第一”和他的“天下第一塘”

楚相孫叔敖:“循吏第一”和他的“天下第一塘”

楚相孫叔敖:“循吏第一”和他的“天下第一塘”


可以說,楚國在最後時期選擇遷都壽春(壽縣),芍陂是其糧食供應的保障。

當然,這是孫叔敖沒有想到的。因為那時候在位的是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楚國根本沒有滅國的風險。

施政的套路很深

後來,國相虞丘把孫叔敖推薦給楚莊王,讓他接班。《史記》記載,孫叔敖為官三月,就成為伊尹。他能力出眾,政策寬鬆,使得官民和睦,但令行禁止。官吏不做惡事也不貪墨,民間連盜賊也沒了(小煮認為此處是誇張)。

孫叔敖很懂得利用水。秋冬天,他鼓勵人們進山伐木,春夏時,借河水上漲把木材運出山外。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關於孫叔敖施政,史記提到兩件事。

第一件是幣改。本來,楚國的貨幣是“蟻鼻錢”,楚莊王嫌它輕,下令將小幣鑄成大幣。老百姓覺得攜帶、兌換都不方便,不願使用,商人也因此遭受損失,市場蕭條,市民甚至不願在城裡居住謀生。孫叔敖勸莊王放棄幣改,繼續使用舊幣。很快,楚國又恢復繁榮。


楚相孫叔敖:“循吏第一”和他的“天下第一塘”

蟻鼻錢


第二件是車改。楚國人愛坐矮車,但楚莊王想改高。孫叔敖先勸楚王別亂改,楚王不聽。孫叔敖只好說:“如果一定想改高,就先讓各處加高門檻。乘車的都是要面子的人,他們不願意為過門檻總是下車,自然就會把車的底座造高了。”楚王點頭。過了半年,上行下效,連百姓都把車子造高了。

第二件很能體現孫叔敖的施政理念,那就是無形的套路——不用強硬的規則去管束,而是改變環境,潛移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