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晚清,天下各势力相继角逐,随之而起的是,国民思想的启蒙。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在民族存亡危机面前,封建守旧与维新改革强烈碰击,民智渐开。

尤其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当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于昏睡于八股的仕林,可谓是当头棒喝。

数千年来,“天道”之说深入国人骨髓,“君权天授,三纲五常”早已成为信仰的精神支柱。

横空出世的“天演论”盛行其道,振聋发聩,东方坚奉的思想体系开始出现裂缝。天朝上国一步步沦为夷邦眼中的东亚病夫,民族的文化自信顿时不复存在。路在何方?时人无不迷茫,怀疑,亦或自省……

对旧有切肤之痛的思想顽疾,严复选择的是,以《天演论》为精神利刃,不破不立。

另一方面,清廷虽因时局艰难,却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列强也是虎视眈眈,欲将中华分而食之。对此,严复似乎早已洞悉勘破,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温和渐进”的中间路线,即“既反对固守传统而不知变通,又批评激烈反传统的革命理念。”

因此,“中间派”的严复,对于当时“非黑即白”的政治势力而言,显得并不合时宜。


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严复《天演论》


史华慈在《严复与西方》一书中就曾经指出:

严复对各方来说事实上都是外人,对于极端保守分子来说,严复当然是该诅咒的人;对于谨慎的改革者,如仍极注重‘保教’的张之洞来说,严复对保教公开表示冷漠是极其令人恼怒的。……甚至对康有为及其同伙来说,严复在许多方面也与他们不合。他们中较年轻的成员,如梁启超和谭嗣同,肯定深受严复文章的激励。……但是,康有为和他的追随者们毕竟是通过科举上来的,并十分注重把他们自己的思想置于传统的参照系中。他们构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术派系。严复则不属于这个圈子,他仍是个未能通过官方考试的人。


所以,尽管很多人深受严复的影响,他依旧被孤立,也被刻意淡化。

笔者尝想,如果严复稍微平庸一点,或许真的会被选择遗忘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他学贯中西,实在太过耀眼,一度站在中西交汇的巅峰,就连目空一切的康有为都不得不称赞他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1」

严复的“矛盾”


郎咸平对于严复,这样评说:

他最后只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彗星。他的悲剧就是在当时特殊环境下,他是唯一有能力了解西方浩瀚的哲学思想的中国人。但老天爷开了中国一个大玩笑,让他止步于“天演论”和以英国哲学思想为主的翻译工作。如果他向右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军国主义的斯宾塞思想,向前进一步就能进入孕育现代法治化主义的康德思想,向左一步就能迸入孕育了社会主义的黒格尔马克思思想。但是,当时甚至到如今的中国都难以理解他深邃思想,从而造成后继无人的宭境 ,因此使得他的止步,让今天的中国都缺乏一个指导中国往何处去的哲学思想,只有读懂严复的悲剧,才能理解中国如今的悲哀。


也许,在那个历史节点,严复离孔圣人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伴随伟大的,必然是争议。

很多人诟病严复“自相矛盾”,比如一直提倡西学,呼吁变法,却名列“筹安六君子”,卷入袁世凯复辟的丑闻。


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筹安六君子(杨度、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严复)


其实,并非严复善变,相反,他倒是不乏哲学家对于学术政见一以贯之的原则。

由始至终,严复基于国情民性的判断,认为民智未开,共和时机不足,因此终身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共和。乃至于民国建立后,他依旧认为“天下仍需定于专制”,而且认为“今日最难的问题”是如何脱离共和。

又或者,在袁世凯被清廷免职时,只有严复为其辩护,袁世凯任总统后,严复却时而褒中带贬。

而当袁世凯撤回帝制后,严复却说“项城此时去,则天下必乱”。

或许,严复“惊人”的言论,公之于众,免不了遭受口诛笔伐,然而在风云变际的时局中,严复始终是严复,从未改变过。

在袁世凯病逝后,严复的学生黎元洪取而代之,时人赞他为忠厚长者,必能平乱息争。当时,严复就断言,黎道德有余,强力不足,乱象已生。很快,北洋政府派系林立,陷入军阀混战……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无数的事实证明,严复看待事物,比寻常人透彻得多。

「2」

严复的“朋友圈”


上文言及“严复对各方来说事实上都是外人”,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严复的“悲剧”。怀才不遇的严复,始终无法进入政治核心,如此自然也就无法将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利用官方传播。

当然,严复不得志的背后,也不仅止于此。

熟悉严复的,自然知道,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大臣沈葆桢录取,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之后,又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可是,他的同学,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中,几乎不是战死,就是被究责免职或处斩。如此,缺少政治资源的严复,仕途便很难得到照应。

更何况,甲午战争后,严复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如《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再议变法。慈禧认为严复是“戊戌变法”的鼓动者,如此一来,李鸿章也不敢重用。

此外,严复本也不会虚与委蛇,对于李鸿章任人唯亲,颇有微词,而且与李鸿章存在严重的政见分歧,特别是严复曾断言琉球被日本占领,不用三十年,清朝的附属国将丧失殆尽,引起李鸿章的反感,认为其危言耸听,也不想再过多亲近。

除了李鸿章,那沈葆桢、陈宝琛、郑孝胥等同乡为何也没有提携?原来严复科举屡次落第,而“洋务出身”,又独树一帜,既非“清流”,也非纯正“浊流”,所以因阵营原因,众人对其多是激赏,也止于赞叹而已。

再论学术,虽然郭嵩焘与其交好,严复却也未真正进入桐城学派的圈子。

而在翻译领域,严复提倡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林纾等人也是颇受影响,然而能量却也仅限于文学而已。

所以,满腹才华的严复,很多当权者尊重他,却不被重用。

「3」

严复的“推荐信”


而被“政治孤立”的严复,却不曾忘却对于友朋后辈的提携,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同身受那种“怀才不遇”的痛苦。

这一点,从严复致孙熙泽的一封推荐信札中,也可窥见一二。

孙熙泽:晚清举人,曾任山东登州知府。民国期间,历任青岛警察学堂总监、山东省审判厅厅长之职。


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严复致孙熙泽信札


信札中提及:焕庭世兄省长执事,奉别累年,时深驰系。

其中“焕庭世兄”即孙熙泽,其次子孙立人,以其显赫的战功,位列国民革命军十大抗日名将之首。“省长执事”为官职尊称,为辛亥革命后才有的称谓。“奉别累年,时深驰系。”则是问候语。


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严复致孙熙泽信札


信札中,另有提及:近闻开阃济南,逖听风声……当路时贤,求其文述,兼资如兄者,固不可多得也。

其中,“开阃济南,逖听风声”,则是指孙熙泽得皖籍军政要人相助,任山东全省高等审判厅厅长。

“……当路时贤……兼资如兄者,固不可多得也。”是称赞孙熙泽的才华。


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严复致孙熙泽信札


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严复致孙熙泽信札


信札中提及:兹有切恳者交涉司科员方龢,系弟故人方大令雨亭家澍之子,经在天津水师学堂肆业后,游美国学成而归。

言及“交涉司科员方龢”,其中,“交涉司”是官署名。清末部分行省所设办理外交的官员,有佥事、科员、译官等。“科员”则分一等从五品、二等正六品、三等正七品。

辛亥革命后,行省不设外交机关及外交官。所以方龢才会另谋前程。这一点与史实相符。

“方大令雨亭家澍”,即方家澍,字雨亭,福州人。父亲方振隆曾佐幕福建布政使。1892年,方家澍登进士,出任浙江秀水县知县。其弟方家湜,即为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方声洞、方声涛、方君瑛的父亲。

严复与方家澍,成为故友,除了乡土之情,彼此间对新思想都接受与认可,也是关键。

“经在天津水师学堂肆业后”是指方家澍之子方龢在天津水师学堂肄业。而严复也曾长期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达二十年。

“游美国学成而归”是指方家澍思想开通,鼓励子侄外出留学,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对后辈影响很大。


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严复致孙熙泽信札


信札提及:鼎革之际,留滞山东闻经子廙都督,荐于公处,以知事诒名,得依仁宇,必荷裁生。

其中,“鼎革之际”,则指辛亥革命后,更朝换代。

“子廙都督”,指周自齐,字子廙,山东单县人,祖籍浙江秀水,出身官绅世家,书香门第,一生活跃于晚清民国政坛。

民国初建历任山东都督、中国银行总裁、交通总长、陆军总长、财政总长、农商总长、盐务署督办等要职。1922年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代行过民国大总统职务11天。

周自齐还曾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因此方龢游学美国后,会选择“闻经”周自齐。此外,其父方家澍曾在周自齐的祖籍秀水任知县,或可两家应当有过交情。

“知事”,为中华民国初期对县一级最高行政官的称呼。

周自齐支持袁世凯复辟,这一点与严复立场一致。而且巧合的是,周自齐创办了清华大学,并且前后选派三批,共计180名留美学生,其中包括胡适。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因严复《天演论》中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遂更名胡适,字适之。


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严复致孙熙泽信札


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严复致孙熙泽信札


信札中:惟是家贫……比者来京以鄙人与公素蒙,知悉特乞一缄,代为陈情。倘承湔祓,感何可支,手此敬颂德安,惟鉴不备。

其中“比者来京”,指此时严复身在北京。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以鄙人与公素蒙”,指孙熙泽与严复素有交情。

其余多为敬语谦词。


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严复致孙熙泽信札


信札中:小弟尹严复谨上状,十二月十六日

根据信中如“鼎革之际”,“子廙都督”以及其他官职的称谓,特别是周自齐于1912年3月任职山东都督,1913年转任交通部总长、代理陆军总长。可知此信札的书写时间为1912年12月16日,当时严复刚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个月左右。

「4」

严复的“纯粹”与“深邃”


严复宁不折腰,不惜得罪李鸿章、张之洞,可以直言不讳评说当上“大总统”的学生黎元洪为庸才,可以在袁世凯得势或失势时,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特别是袁世凯帝制失败之后,举国声讨,严复却依旧说:非袁世凯无以维持残局。

而严复却能为名不见经传的故人之子,书推荐信,大篇幅谦词,认为“鼎革之际”,游学归来的学子应当有更好前程,足见严复不以官位大小论英雄,有着哲学家不同常人的“纯粹”与“率真”。

其实相较于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笔者以为,梁启超一直在不断修正,康有为则是不断投机,恰恰只有严复其人,一直坚持自我。

在严复所处的过渡时代,试问又有几人能够如此?


同古堂|为什么严复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而至于有些人说,严复推崇西学,却又骂西方思想“利己杀人,寡廉鲜耻”;明明不喜欢袁世凯,却又助其复辟称帝,又或者历数八股危害,却以古文翻译《天演论》,而且在民国时期,还名列榜首,发起孔教会……

这些似乎都是典型的“以今日之非否定昨日之是”。也正因如此多的争议与误解,所以,笔者才会言及严复思想的“深邃”。

事实上,在过渡的特殊时期,严复虽然是“精通西学第一人”,却依旧醉心“周易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他满腹所学可以说是“新旧杂陈”,对待传统儒学也是开明的取舍兼有的态度。

严复并非反复之人,所有的转变只是一种方式而已。将儒教视为国教,一切如他所言,一个国家可以模仿他国的物质文明,但立国精神却不能“乞灵他种之文明余唾”。

严复一生追求的“君主立宪”并未实现,然而他却凭着自己葆有的纯正“中国心”,启蒙了一代代国人,时至如今。

严复的悲剧是时代的局限,我们需要革新思维,对他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走进严复,或许会发现,在中国思想史上,他离孔圣人只是一步之遥。

史华慈《严复与西方》(第76-77页)

郭双林:沉默也是一种言说——论梁启超笔下的严复

——END——

凡是斯文处,必有同古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