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的學習方法竟是錯的,不看你永遠不知道錯在哪裡

這麼多年的學習方法竟是錯的,不看你永遠不知道錯在哪裡


01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為什麼很多學習好的孩子進入社會後卻表現平平?而有些孩子成績一般,進入社會卻非常出色?

因為我們自認為掌握了知識是一回事,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表現出來,卻是另外一回事。

本書中講述了飛行員馬特·布朗的一個案例,當他一個人獨自飛行在11000英尺的夜空時,突遇右側引擎熄火,是重新啟動引擎?還是關閉右翼引擎?

可能隨便一個動作都會致命,根本沒有時間去查資料甚至做任何求救措施,大腦中的知識快速運算,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他迅速關掉了壞掉的右引擎,並調整螺旋槳的槳葉,同時增加左側的動力,最後終於安全迫降。

我們通常無法知道我們所學過的知識什麼時候能派上用場,把知識僅僅儲存在大腦裡是不夠的,要讓它能夠形成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使得它自動組合自動使用,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真正學會了一項技能。這樣的學習也才能更有意義和價值。

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學習一個技能的過程。

從我們開始上學起,老師教給我們的大多都是強行記憶法,不會的就反覆的練習。

很多同學能做出漂亮工整的筆記,卻往往不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重複閱讀和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這樣的過程會讓人產生一種“已經記住了”的錯覺。而實際上,這種方法既無法達到精通,也無法讓人產生持久記憶,所以,在真正的考試到來時,孩子根本就不堪一擊。

當孩子們能夠在書上畫出各種各樣的線條時,就會誤以為已經記住了。

這個和“谷歌”效應的道理一樣,當你能夠在谷歌上能夠很容易的搜到一件事的時候,你就不願意去記了。

在這裡,有一個“元認知”的概念,即我們自己對知識水平的判斷。

我們在重複練習時感覺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點,就是元認知欠佳的最好例證。

那些看起來特別努力的孩子經常會陷入兩個誤區:

一是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該在哪裡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二是愛持續使用那些讓人產生錯覺的學習方法,因為這不容易引起挑戰,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重複,不用動腦子。

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每天試著用自己的話梳理一下當天學過的內容,然後給我們的知識鏈打上記憶的結。一次考試就是打一個結。

書中把我們的大腦比喻成一條細鏈,把知識比作一顆又一顆的串珠,學習就是往細鏈上串珠的過程。重複閱讀就像反覆把珠子串到細鏈上,然後又順著鏈條的另一端掉落了。

那麼,怎樣才能將串珠留在鏈條上?

那就為它打一個結,學習過程中,為自己的知識鏈打結的過程,就叫做“檢索”。

02


這麼多年的學習方法竟是錯的,不看你永遠不知道錯在哪裡


所謂“檢索”,是主動回憶某事的過程。

對於學生來說,最好的檢索就是考試。這可能也是那些經常做各種習題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績的秘籍。

檢索的過程就是主動去回憶的過程,這時候人的記憶自然就會得到強化。

儘管如此,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比較反感檢索的過程,因為檢索需要我們去不斷的回憶,當某個知識點怎麼都想不起來時,我們就會感覺痛苦。

這也是孩子有時候遇到學習中的“攔路虎”時,不願意去面對,而會避開一樣。

但是,就是這樣的痛苦的過程,讓我們耗盡心力,也才能讓我們的學習更加有效。

而重複學習的過程,既會讓我們出現已經完全掌握的錯覺,也浪費掉了大把的時間。

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產生麻木感,只有給我們的練習加上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我們才能夠記得更牢。

有這麼一項實驗,38名外科實習醫生被安排參加有關顯微手術的四節小課,學習如何把細小的血管縫合。

一半醫生是當天就上完了所有課程,另一半醫生則是一週上一節課。

當這些參與實驗的醫生中,間隔一週上課的醫生要比一天上完所有課程的醫生超越出很多。

為什麼間隔記憶更加有效?

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也就是大腦中有關新知識的心理表徵加深,並被賦予含義,並且和已知聯繫起來,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所以在我們學過新東西遺忘以後,再檢索新知識所花費的力氣,這會重新觸發鞏固的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

03


這麼多年的學習方法竟是錯的,不看你永遠不知道錯在哪裡


學習必然要走的三道工序:

1、編碼,是形成潛在的心理表徵,對所學知識要知道,理解,記住;

2、鞏固,形成深刻的心理表徵,把學過的知識通過遺忘,再考試,再練習,然後不斷的糾正與加深記憶;

3、檢索,這是把短期記憶鞏固成長期記憶的過程,不斷的自我檢測,會逼迫我們把學過知識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檢索線”, 它會讓我們對學過的東西掌握的更牢靠,回憶起來也能更加遊刃有餘。

這是學任何東西都需要的三個步驟。

幾條學習的心理學規律:

1、學習新知識時,有時候需要我們忘掉舊知識。

而這種遺忘只是暫時不去調用,並非完全被遺忘,只是把它放在了潛意識裡。

因為大腦裡能儲存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大量舊的信息堆積在裡面,新知識就無法進來。而潛意識就像一個櫃子,暫時將舊知識儲存,在某個環境的刺激下,記憶就會被突然喚起。

2、越容易想起的知識越容易被忘記。因為容易的內容往往只是形成了短期記憶,只有在檢索上耗費努力越多的知識越能夠形成長期記憶,也才能學的更紮實。

3、基於以上,給出了學習者五個建議,即鞏固記憶,打造心智模型,舉一反三,構建概念,學習遷移。要學會在生活環境中去使用知識,把知識真正應用於實踐中。

4、良性的干擾能夠提升學習效率,比如,課本被水泡掉了一個角,或者單詞中間的字母模糊不清,這就需要我們去查找以便弄清楚缺的是什麼,閱讀的速度也會更慢,而這個過程恰恰會讓我們記得更牢固。

5、合適的困難和難的要死,檢索過程如果太過簡單,就沒有挑戰,學習者就不會有進步,而如果太過困難,則會讓人產生挫敗感,於是望而卻步,踟躕不前。就如同學校里老師出的試卷,過於簡單和過難都無法檢測出學生的水平,合意的困難才符合學生的真正需要。

無論你是一個準備考試的學生還是一個想要提高班級成績的老師,又或者只是一個職場人,只有認清學習的本質,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讓自己在好奇心的缺口處,汲取多方面知識,才能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終身成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