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迅雷“背後的故事”

小米和迅雷“背後的故事”

撰稿人:國際工業區塊鏈標準化組織(IIBSO)理事;工業區塊鏈(DIPNET)社區理事,Tokenclub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孫航

關於小米,不少用戶還是把其定位為一家以硬件為主要產品的企業,跟一般的互聯網公司的畫風還是不太一樣。所以,人們經常會說小米是一家手機公司或科技公司,但很少有人會說它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那不是典型互聯網公司的小米,是如何佈局區塊鏈的呢?這就有了小米和迅雷“背後的故事”。

01

大數據+區塊鏈

小米的萬物互聯之夢

其實,小米入局區塊鏈領域的時間並不晚。雖然,雷軍本人和小米高管未曾在公開場合說過諸如“區塊鏈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改造人類生產關係”這類的話。但公開信息顯示,早在2017年4月,小米就提出了一項區塊鏈行業解決方案,其瞄準的方向則是“營銷大數據的交互與協作”,而目的則是打通目前大數據行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島痛點。在當時人們對區塊鏈還一頭霧水的情況下,借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從官方那裡拿了一個獎項。

雖然,目前並沒有公開資料顯示小米在營銷方面遇到什麼痛點,非得靠區塊鏈技術來解決。不過,如果把“營銷”二字去掉,這個區塊鏈解決方案,倒是頗符合小米未來的發展戰略。

眾所周知,與其它科技公司相比,小米的最大優勢在於它所打造的生態概念,其旗下的上億臺智能設備已滲透到以“米粉”為主的消費者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手機、電腦、路由器,再到空調、音箱、機器人,普通生活中能用到的黑白家電幾乎被小米賣了個遍。

當代工業製造企業的盈利模式,已不再僅僅是依靠硬件銷售,而更多是以其現有設備為數據入口,獲取用戶行為的相關信息,最終通過對用戶行為數據的分析,提供個性化服務。所以,對於小米而言,它最有價值的資產並不是倉庫裡的那堆硬件,而是存在服務器裡的海量用戶數據。而如何把這些數據盤活創造價值,就成為小米目前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有理由認為,小米發展區塊鏈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利用這一加密技術來實現大數據的安全交互與分享,從而讓這些“數字石油”為自己創造源源不斷的價值。

02

從小米到迅雷

IPO前夕的隱秘切換

2017年9月,政策風暴來臨,“區塊鏈”一時成為敏感詞,包括小米在內的很多科技公司都對其絕口不提。公開資料顯示,在2017年9月之後的幾個月裡,小米在區塊鏈行業似乎失去了存在感,除了靠上半年的“營銷鏈”(“營銷鏈”是在動態變化的市場背景下,以顧客需求為起點,顧客滿意為終點,由營銷者和顧客兩大主體為核心要素組成的需求滿足鏈)拿了一個獎且進入了一個國際性組織(由Linux基金會支持的區塊鏈項目Hyperledger,即“超級賬本”)外,就再也沒有開發區塊鏈相關產品。

小米之所以不繼續在區塊鏈領域頻繁露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在當時的政策背景下,小米不願意冒風險繼續折騰。

在2017年,小米走出低谷,其手機出貨量重返全球前5,成功完成逆襲。同年10月,提前完成當年1000億人民幣的營收目標。

從那時起,小米方面就開始謀劃IPO事宜。畢竟在移動紅利即將吃盡的時代,不是每一年都會有這樣好的成績,當時業界對於小米的IPO多抱持正面態度。有分析稱,小米的估值可能會達到500億美元,甚至有可能衝擊到2000億美元,而雷軍本人可能會成為新一任中國首富。在這個節骨眼上,若因一些不必要因素影響小米的估值,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那對於小米而言,如何能在不對公司造成影響的情況下,成功收穫區塊鏈行業紅利呢?一個最保險的措施,就是尋找一個合適的合作伙伴,和它並肩在區塊鏈行業探路,開拓新事業。而這個合作伙伴,就是迅雷。

“米粉”們應該都知道,小米的很多產品都內置了迅雷。那作為科技後起之秀的小米,是怎麼跟老牌互聯網公司迅雷打到一起的呢?這個故事的源頭還要從2013年說起。

2013年,小米在察覺到“萬物互聯”和“智能硬件”的風口後,制定了“生態計劃”,除了推出小米手機3外,還發布了小米盒子、小米電視,同時開始研發小米路由器。小米正式開始從一家純粹的硬件公司向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轉型。

但問題在於,當“互聯網巨頭”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有自己的基礎雲服務。你見過哪家互聯網大廠是用別人的雲來存儲數據的?這年頭沒有私有云的選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互聯網企業。

小米當時面臨的就是這個困局。雖然它為了提高估值,一直以來都自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但它過去幾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硬件上,所以來自互聯網服務的收入比例一直不高,而在私有云方面更是幾乎毫無積累。

雖然雷軍所掌控的金山雲在國內頗有名氣,在金山公司內部也持有最多的個人股份。但問題在於小米公司本身和金山的股份連接並不牢固(大約只有3%),在公司股權關係上,金山對小米來說是一個“外人”。

那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小米決定入股雲公司,而其入股對象正是迅雷。畢竟,從產品角度來看,迅雷在視頻內容、下載加速、用戶規模上的優勢,對小米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互補。

尤其是迅雷當時所提出的“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內容分發網絡)”設想,直接把中心化的雲平臺打散成去中心化的霧平臺,其理念可謂是十分超前。最終,雷軍旗下的小米和金山把持了迅雷39.14%的股份。於是,在小米的很多產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迅雷的身影。

但雷軍萬萬沒想到,迅雷這個“CDN”業務,愣是沒做起來。迅雷在資本市場上節節潰敗,從2014年剛上市時的16美元下滑至2017年年中的3美元出頭。

到2017年第四季度,資本市場對迅雷已基本失去信心,迅雷的股價跌得慘不忍睹,這卻使迅雷成為小米“區塊鏈試驗場”的另類優勢,因為機會成本很低——80%的跌幅都忍了,再折騰還能跌到哪兒去?在這種情況下,小米在區塊鏈行業的動作逐漸變少,而迅雷開始走向前臺,開始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表演。

03

迅雷的區塊鏈上半場

“玩客雲”背後的權力之爭

2017年10月31日,迅雷正式登場區塊鏈行業。它打出的第一炮,是一個被稱為“玩客雲”的共享計算生態產品:用戶通過特定的硬件設備“玩客雲”分享自己的網絡帶寬,來獲取名為“玩客幣”的數字資產獎勵。

迅雷的“玩客雲”,基本就是迅雷當年的“CDN”披上區塊鏈的馬甲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與大家熟悉的IPFS系統,以及原快播團隊開發出的“流量礦石”類似。

一般,這種“新瓶裝舊酒”的行為,往往不會得到用戶認可。然而,做得好不如趕得巧,雖然迅雷此款產品相較原“CDN”似乎並無太大性能上的提升,卻意外搭上了“區塊鏈”的概念班車,引爆了一波未曾意料到的狂熱反響。

“玩客雲”登場之日,正值94之後比特幣暴漲之時。讓很多金融從業者和投資者大跌眼鏡的是:包括比特幣在內的數字資產在2013和2017年幾條政策影響下,價格雖一度遇挫,但隨後卻是報復式上漲。

這種形勢大反轉,令諸多傳統領域的從業者對區塊鏈的觀感從“看不起”,快速變成“看不懂”。為避免變成“來不及”的接盤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瘋狂參與和投資一切與區塊鏈相關的標的,以緩解自己的焦慮。

由於“老牌互聯網公司”的光環加持,外加“看得見摸得著”的固定資產屬性,迅雷的“玩客雲”受到N多“淘金者”的青睞,成為這場區塊鏈大潮中的重要標的之一。

在投機風最盛之時,“玩客雲”礦機堪稱一貨難求,上千萬人在官網上拿號排隊等候,每逢出貨便被用戶掃蕩一空。在這種瘋狂的市場需求下,“玩客雲”礦機的現貨價格從官方指導價399元/臺,一路暴漲至3000多元/臺。而“玩客幣”在場外交易中,價格也從0.1元/枚飛漲至10元/枚,短短兩三個月,輕鬆完成“百倍幣”的目標,這讓諸多久經沙場的圈內老人也目瞪口呆。

然而,就在“玩客雲”的熱度幾乎要壓過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區塊鏈項目時,一場始料未及的危機正在醞釀當中。2017年11月22日,就在“玩客幣”的價格突破10元大關之時,網曝迅雷總部遭投資者圍攻維權(因投資“玩客雲”虧損),迅雷一時陷入輿論漩渦。更有傳言宣稱央行已進駐迅雷,對“玩客幣”進行全面調查。

同時,有消息爆出:此次針對迅雷的所謂“維權行動”其實是一種主觀的惡意行為,而背後的維權組織方,竟是迅雷集團的子公司——迅雷大數據。

迅雷集團迅速發佈公告:以“對大數據公司股權佔比過低,失去控制權”為由,宣佈撤銷迅雷大數據、迅雷金融等品牌和商標授權,要求其全面停止對迅雷商標的使用。

然而,這些子公司的管理者可都是迅雷集團的元老,哪受得了“空降兵”的這口惡氣,旋即撰文反駁,不僅拒絕停止使用迅雷商標,更將“玩客雲”的運營秘密對外界和盤托出。直指其“沒有使用任何區塊鏈技術,是個頂風違反7部委文件,利用非法交易所、非法傳銷群體,變相IC0,非法集資的騙局”。

雙方隔空喊話,或發公告,或發律師函,在所有人都歡天喜賺大錢的牛市,硬是搞出一場雞飛狗跳的互撕。

迅雷集團與迅雷大數據等子公司之間的內鬥,讓所有圍觀的群眾都目瞪口呆——從沒見過哪個企業的子公司,斥責母公司的區塊鏈項目是“騙局”的。這也使得“玩客幣”的價格如跳水般飛速下跌。

04

同臺競技

並肩合作能否對抗傳統巨頭

雖然,“玩客雲”風波最後以包括迅雷原董事長在內的一系列元老集體出走而告終。但這場利益之爭,卻將“玩客雲”諸多爭議點大白於天下。

這次迅雷內部的“互拆牆角事件”讓監管部門注意到了它:2018年1月12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專欄文章《關於防範變相IC0活動的風險提示》,對迅雷進行點名批評。之後,迅雷方面便對“玩客雲”進行大刀闊斧地整改。隨著規則的改變以及外界環境的變化,“玩客幣”也徹底失去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儘管迅雷2017年的區塊鏈之旅最終以一場鬧劇告終,但對於它的股東們來說,這個劇鬧也算是物超所值:在2017年最後一個季度,迅雷股價從此前的3元左右,戲劇般地暴漲至將近30元。這不僅讓無數套牢者解套,也讓人們看到了“區塊鏈”的威力。

進入2018年後,小米和迅雷開始更為積極地投入到區塊鏈行業當中。只不過側重點略有不同。

小米方面,由於其近幾年所打造出的品牌優勢,它目前在區塊鏈行業內的定位主要是前端產品的搭建者。而迅雷方面,則全力打造底層架構,幾乎不出任何前端應用。

就當前雙方的區塊鏈分工而言,小米專注產品,迅雷專注技術,這或許是一個對雙方來說都最為合適的組合方式。

小米和迅雷的區塊鏈軌跡就好像一塊拼圖的兩部分,單看任何一部分都是殘缺的。只有組合看,才會發現它們整體的區塊鏈佈局:一方面尋求落地場景;一方面打造基礎架構。

至於未來兩家的分頭作戰是否能使其在區塊鏈行業領跑,只能靜等時間給出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