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下齊國70餘城的戰國名將樂毅,是趙國人卻為何替燕國出頭?

歡迎戳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三篇優質文章~本文共計969字,閱讀僅需3分鐘~

公元前284年,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樂毅,統帥燕、趙、楚、韓、魏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曾經強大的齊國被打的只剩莒和即墨兩地苟延殘喘,幾乎滅國。燕國終於報了三十年前被齊滅國並統治3年的仇恨,樂毅也從此名震天下。可讓人意外的是,樂毅並非燕國人,而是趙國人,伐齊之戰後他因為功高蓋主,又被燕國新君燕惠王逼的逃回了趙國。那麼,身為趙國人的樂毅,當初為何要替燕國報仇雪恨呢?

連下齊國70餘城的戰國名將樂毅,是趙國人卻為何替燕國出頭?

其實,這還要從樂毅的先輩說起。樂毅出身將門,他的先輩樂羊是魏國人,樂羊幫魏國消滅了中山國,因功獲封,其封地就在中山國。後來,中山國又復國了,但幾十年後又被趙國消滅,於是,封地在原中山國地盤的樂氏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的另一位先輩樂池(推測可能為父輩或者祖輩)在戰國那也是風雲人物,捍衛中山國幾十年不被趙國吞併,後來卻能成為趙武靈王信賴的朋友,還去秦國客串過秦國相國,因此他在各國的面子都比較大。當時燕國發生內亂,燕王、燕太子都被殺,齊國趁機滅了燕國,燕國長達三年時間處於齊國統治之下。樂池受命於趙武靈王,到韓國去迎接燕國的公子職(即燕昭王,當時在韓國做人質),把他護送到燕國即位,燕國這才恢復正常。也正因此,樂家跟燕國有了深厚淵源。

連下齊國70餘城的戰國名將樂毅,是趙國人卻為何替燕國出頭?

因為樂池的關係,原本樂毅在趙國應該前途一片光明,但趙武靈王卻死在了宮廷內鬥中,樂毅怕趙國新君趙惠文王對樂家下手,得提前給樂家找好退路,於是他跑回了先輩祖居之地魏國。樂毅同先輩一樣尚武好兵,在魏國期間卻沒有受到軍事方面的重用。恰巧不久後,魏國派樂毅出使燕國。當時燕昭王正在廣招賢才,以報被齊國滅國之恨。燕昭王感念樂池的恩情,於是非常禮遇和賞識樂毅。樂毅就留在了燕國效力,燕昭王任命他為亞卿(卿分上、中、下三級,中卿又稱亞卿)。

連下齊國70餘城的戰國名將樂毅,是趙國人卻為何替燕國出頭?

當時齊國很強大,打敗過燕、楚、魏、趙等國,擴地千里,招致各國怨言。燕昭王瞅準時機,派樂毅聯絡趙、楚、魏、韓等國,聯合討伐齊國。樂毅被任命為燕國上將軍,手持趙國相國大印,指揮趙、楚、韓、魏、燕五國聯軍攻齊,一舉攻下齊國70多座城池。齊國只有莒和即墨兩地沒被燕國征服,險些喪國。

連下齊國70餘城的戰國名將樂毅,是趙國人卻為何替燕國出頭?

可惜,燕國新君燕惠王懷疑功高蓋主的樂毅,臨時換將代替他,以致樂毅沒能滅了齊國。與此同時,樂毅也已經知道趙惠文王並沒有怪罪樂家人,於是又迴歸趙國,被趙惠文王封為“望諸君”,意味威懾各諸侯國。而燕惠王后來也後悔聽信讒言懷疑樂毅,又封樂毅之子為昌國君。

連下齊國70餘城的戰國名將樂毅,是趙國人卻為何替燕國出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