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內?崇禎和李自成之間的一次攻防,成為明朝崩潰口

明末的風雲,四方勢力角逐,排除偏安一隅的張獻忠農民起義外,關外的滿清八旗以及關內的李自成農民起義都對朱明王朝虎視眈眈,有著撼動朱明的強絕實力,為此三方力量之間的戰爭成為那個時代政治和軍事博弈的主題。

攘外必先安內?崇禎和李自成之間的一次攻防,成為明朝崩潰口

談到明末,談到崇禎,人們無不惋惜不已,天下局勢變化莫測,風雲際會,可是最終偏偏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導致了滿清八旗的入侵,華夏正朔再次改易,形成了亡天下的格局,由此而引出了一個話題,攘外必先安內。

明朝的崩塌是由很多原因而造成的,並非簡簡單單的某個因素,可是其中的一條主因卻是因為兩線作戰。明廷是完全有能力應付李闖或者滿清的任何一路,可是偏偏就出現了同時兩線開戰的窘境,曾經孫傳庭將李闖打得只剩下18騎而逃走,可是卻因為滿清突入長城而不得不將軍隊調往防禦,為此才給了李闖王得以喘息之機,以致於後來闖王東山再起,兵圍北京,覆滅了大明王朝,崇禎也被其逼迫自縊身亡,而這個“攘外必先安內”的話題就更加令人深思。

攘外必先安內?崇禎和李自成之間的一次攻防,成為明朝崩潰口

的確,沒有李闖王和崇禎的內耗,怎麼會有異族滿清的坐收漁利,改朝換代呢?當然我們往往說到這三方的時候,都是將闖王和明朝看成是華夏的內鬥,而滿清政權即是侵略的一方。而從李闖和明朝來進一步比較,雖然同為華夏九州,可是一個是官,一個被定性為“流寇”,雖然都知道勝利者是滿清,但我們卻也深知,明朝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軍,而李自成之所以能夠一舉而北伐成功,其實佔據著很大的運氣成分,在其中我們又不得不再一次提到“攘外必先安內”的命題。

松錦之戰、開封會戰已經將明朝的九邊精銳和中原各地剿餉擴編稍有戰鬥力的軍隊幾乎打光了,而到了郟縣之戰後,明廷戰將孫傳庭軍也元氣大傷了,潼關一役傳庭殉國,至此,崇禎在中原已經沒有可調之兵了,當然除了遠在寧遠的吳三桂數萬關寧鐵騎之外,崇禎真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無奈境地。

攘外必先安內?崇禎和李自成之間的一次攻防,成為明朝崩潰口

雖說孫傳庭力戰而死也未能阻擋住闖王的腳步,可是潼關給了李闖一個強大的阻力,讓其認識到要攻克北京的難度,而直到攻寧武關的時候,李闖大軍的腳步遲緩了,他遇到了一個給他心理極大壓力的人。

攘外必先安內?崇禎和李自成之間的一次攻防,成為明朝崩潰口

總兵周遇吉,在闖軍攻陷太原之際,堅守代州十幾天,殺傷敵人數千,因為兵少糧盡的緣故而退入了寧武關,就是在此關之下,李自成一改之前的輕狂和傲嬌,他認識到了北伐攻克京城的難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闖軍和周遇吉在寧武關前又是一番血戰,周遇吉的堅守和誓死不退的決心,使得李闖煩躁不已,雖然僅僅數天就攻克了寧武關,周遇吉也殉國了,可是闖軍傷亡數萬,可見當時周遇吉反抗之慘烈,這一次李闖和明朝的攻防戰使得大順軍的步伐有了停滯的可能,因為在通往北京的路途中,還有大同、宣府、居庸關數座更加雄偉的堅城,僅僅一個寧武關大順軍已經是傷亡慘重了,後面的關隘就成為了李自成的心魔,他內心的焦躁,讓其有了撤軍回陝西的想法,可能是大明真的氣數已盡吧,就在李闖左右難以抉擇的當天夜晚,大同總兵的降表送到,不久宣府的降表亦到了,這讓李自成是大喜之極,由此大局已定。

攘外必先安內?崇禎和李自成之間的一次攻防,成為明朝崩潰口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大同和宣府的總兵能夠如同周遇吉一樣誓死不退,那相信闖王攻入北京的可能性並不會太大,就算是攻克了數座關隘險塞,那付出的代價是李闖難以接受的,元氣大傷這是必然,如此當到達北京城下時,鹿死誰手還真未可知啊,需知,李闖的野心並非一定要成為皇帝,從他在北京城下給崇禎的退路就可知,他是想衣錦還鄉,成為西北王的。

所以“攘外必先安內”是很有必要的,中原內部環境穩固了,那滿清也就只能在關外喝西北風了,1643年,自孫傳庭死後,局勢雖變得極為惡劣,但不可否認,如果明廷內部防禦大同和宣府的總兵都是如同周遇吉這樣的忠於社稷之臣,想必紫禁城也不至於陷落,崇禎也不至於煤山自縊,留下千古的遺憾!

攘外必先安內?崇禎和李自成之間的一次攻防,成為明朝崩潰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