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漫谈(十二):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平等思想

国学教育漫谈(十二):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平等思想

刚刚写下这个题目就有朋友说,马老师,你也太能忽悠了吧,孔孟思想一直是提倡等级观念的是为奴隶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怎么可能提出平等思想呢?我说,朋友,不是我忽悠,是你被别人忽悠了。老人家什么时候提倡过等级观念?关于这一点,本人已经在前文加以上论述,就不在赘言。本文只是简论一下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平等思想。

首先,我们该弄明白平等的概念是什么,平等概念的外延是什么?平等是指社会主体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中就对概念的外延做了明确的阐述:“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可见平等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指个人权利与尊严上的对等关系。

儒家的平等思想首先体现在孔老夫子的教育思想上。“有教无类”,使中国的教育进入了平民教育时代,每一个人都有了受教育的自由和权利。而这份自由和权利是追求幸福的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种教育思想的实施。不仅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也打破了国家的界限,还打破了夷狄与华夏之大防。三千弟子从各个国家汇聚到曲阜,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也有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还有来自“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等。“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的平等思想还体现在治政上。在《论语・季氏》篇,孔子提出了有名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思想。注意,这里的“均”是公平的意思,绝不是平均的意思。“均”应该是“各得其分”,即按公平的原则进行分配,体现的正是平等的思想。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也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体现的也正是这种公平思想,这和儒家思想中的平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还有孔子推崇“中庸”精神,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什么是“中庸”?《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儒家看来,只有不偏不倚,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尤其是儒家的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更可以看做是平等思想的宏伟蓝图,每个人的尊严和幸福都有着基本的保证,至今可以为我们实现理想社会提供着借鉴。

最能代表儒家平等思想的还是孔老夫子的那句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这不但成为“仁”的思想的最好注解,也多次受诸多的西方先贤引用,成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奠基思想之一。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要把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放与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放到对等的位置是上,无论你是君主还是臣子,官员还是百姓,长辈还是晚辈,师长还是学生,丈夫还是妻子,男人还是女人……没有国家之分,没有种族之别,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实际上也提醒统治者不能为所欲为,你在社会地位上比别人高,不等于你在人生尊严上比别人高,不等于你就比别人有法律限制外更多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实际是还体现了现代自由观:在现代观念中崇尚个人自由,但自由的边界在于不侵害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着法律赋予的自由权——在这点是也是人人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它体现了人类高贵的理性精神。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大家都能遵守这一原则,则天下自然太平无事。推而广之到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也莫不如此。这完全符合现代文明的理念,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中的平等思想是其思想的精华之一,这个思想为我们现代文明开了一个好头儿,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地继承这笔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