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澱」走進科學院系列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我,可上九天攬月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這是海淀·故事第822篇文章

一群被遺棄在太空的宇宙飛船船員們,從休眠狀態中甦醒過來,他們全都忘了自己的身分,更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在宇宙飛船上。

該如何生存下去,找出大家失去記憶的原因。這趟不知為何而戰的“旅程”背後,隱藏著神秘的黑暗物質……這是美劇科幻片《黑暗物質》第一季裡的一幕。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行遊在漫漫宇宙之中,“悟空”正在捕捉著暗物質的蹤影,一串串傳回的字節數據,或許將揭開生命存在的真諦。

2016年3月17日,經過連續3個月的太空巡遊,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初步完成修行,一躍而出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正式在軌交付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科學家手中。

“悟空”要找的“暗物質”究竟為何物?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它就像披著隱身衣的“宇宙幽靈”,神出鬼沒。科學家知道它們存在,卻始終無法探測到它們

有的小夥伴可能要說了:哼,暗物質是外太空的事,離我遠著呢!

可是有人悄悄告訴我們:這可不一定哦!

目前可以清楚的是,暗物質對生命來說是絕不可少的。假如沒有暗物質的引力作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便無法在宇宙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中坍縮形成。那樣的話,也不會有太陽、月亮、地球,更不會有人類。

這下感覺近多了吧?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這些距離我們“這麼近那麼遠”的科普知識,都是小編從從位於海淀區中關村南二條一號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來的。

這個地方,你也想了解一下嗎?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歷史沿革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前身可追溯至開創了我國人造衛星事業的“中國科學院‘581’組辦公室”(簡稱“581”組)。

1987年8月,根據中國科學院決定,空間物理研究所與空間科學技術中心合併,正式更名為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199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1993年,中國科學院組建了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是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體的依託單位。1995年,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和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合併。2003年11月,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空間科學與應用總體部劃歸光電研究院。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2000年以來,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自主提出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中俄聯合探測火星計劃螢火一號等一系列空間科學計劃,同時出色地完成了我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研究任務,為牽頭組織實施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充分體現了這樣一個由老一代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趙九章學部委員創立的空間科學總體性研究機構的實力和戰略思考。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正在調試中的實踐十號衛星

2011年6月,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為依託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的院設非法人研究單元,與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2015年6月,中央編辦批覆同意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自此,空間中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高舉我國空間科學大旗,全面建設我國科學衛星總體性研究機構。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我國人造衛星事業的搖籃

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8年,我國科學家錢學森、趙九章等提出研製人造衛星的建議。這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一點衛星”。

中央決定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組建專門的研究、設計機構中國科學院“581”組,組長錢學森、副組長趙九章、衛一清,同時撥出專款,研製人造地球衛星,代號為“581”任務。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1958年9月,“581”組辦公室成立,10月~12月總體組、電學組、空間光輻射組、遙測組、結構組、雷達定位組、環境模擬組和高空大氣組等8個研究組在西苑操場甲1號陸續組建,並由“581”組辦公室直接領導。“581”組是較完整的衛星、火箭探測的總體和高空物理探測的研究實體。

度過三年嚴重困難時期之後,中國科學院研製人造衛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進展。

1964年12月27日,在三屆全國人大會議期間,趙九章先生呈書周恩來總理,建議將研製發射人造衛星任務列入國家計劃。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日地系統和地球磁層結構圖

1965年,中國科學院開始籌建衛星設計院。8月,中央專門委員會原則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代號為“651”任務。

1966年1月,中國科學院“651”設計院正式成立,公開名稱為“中國科學院科學儀器設計院”,趙九章兼任院長。“581”組的衛星總體組及火箭、衛星探測總體研究室整建制劃轉“651”設計院,承擔衛星總體工作。10月,我國第一顆衛星論證會召開,提出了我國發展人造衛星規劃設想、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體、設計、運載和地面系統等的方案設想。

到1968年2月,“651”設計院研製完成了我國第一顆衛星初樣星,進行了聯試,為正樣星奠定了堅實基礎,對東方紅一號快速研製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1968年2月,體制調整,中國科學院衛星研製隊伍5000多人,以及試驗基地、科研設施、工廠,包括研製任務本身,全部劃歸國防科委,以“651”設計院及中國科學院的相關專業研究所為基礎,成立第五研究院,接替“651”設計院,繼續開展東方紅一號正樣星的研製,直至1970年4月24日發射成功。

581組還參與開創了我國的火箭探空事業,與上海機電設計院配合,建成我國第一個T7氣象火箭探測系統,並在安徽省廣德誓節鎮共同組建了我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603”工地)。火箭技術的突破和人造衛星的研製,為我國的航天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地球物理所二部研製發射27枚T7、T7A液體火箭,完成了高空大氣探空試驗、空間生物學火箭試驗和地球物理火箭探空試驗,獲得一批科研成果,培養出一批人才。

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完成了織女一號、織女三號、TY-4等型號的火箭探空試驗和定型工作,並建成了我國迄今唯一的低緯火箭探空基地——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部。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中國航天發展里程碑的

重要奠基與貢獻者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開創了我國空間科學和探測技術研究工作,研製了各類空間探測有效載荷及星上綜合電子設備,參與了我國應用衛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三個里程碑的發展歷程,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空間物理及探測技術研究所研製完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測軌、測姿和星載艙內氣壓計等星上電子設備;實踐一號科學試驗衛星空間探測有效載荷;以尖兵一號衛星等為代表的我國中低軌道衛星的測速定軌儀等星上電子設備。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空間物理研究所研製完成了實踐二號科學衛星的科學總體及星上全部空間探測有效載荷;東方紅二號地球同步通信衛星A星、B星的空間探測有效載荷。

空間科學技術中心進行了天文衛星、資源衛星的研製和引進資源衛星遙感地面站(即“兩星一站”任務)等空間研究任務。1986年9月,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完成了建設任務並獨立運行。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太空中的“超級實驗室”

2016年6日1時38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第二顆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送入太空。

實踐十號衛星搭載著19項創新性的科學實驗,相當於把一個綜合性的實驗室搬到了太空。

我國是繼美國、俄羅斯之外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實踐十號是我國發射的第25顆返回式衛星。“也是首顆大規模實施無人空間微重力實驗的返回式科學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實踐十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唐伯昶說。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實踐十號科學載荷“高等植物箱”中的擬南芥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就開始利用返回式衛星做微重力科學實驗,但都是搭載在其他用途的衛星上。實踐十號是第一顆專門為進行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研究而發射的衛星,對科學研究來說,機會十分難得。”實踐十號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說。

他說,近年來,微重力環境是各國研究的焦點領域。人類要走向太空,就必須研究微重力環境下物質會發生哪些變化。而科學家們的一些理論猜想,也只有到太空微重力的環境下,才能進行實驗驗證。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現場回收“骨髓培養箱”

為了開展微重力研究,科學家們嘗試在地球上模擬微重力環境,比如利用幾十米、幾百米高的落塔或落井、拋物線飛機和探空火箭。

“落塔或落井微重力時間只有幾秒鐘;拋物線飛機可提供30秒低重力時間;探空火箭一般從5分鐘到十幾分鍾。它們可以做流體、燃燒等耗時短的微重力實驗,而材料生長、生物過程等需要時間較長的實驗就無法進行。”實踐十號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康琦說,“長時間的空間科學實驗需要利用科學衛星、航天飛機、空間站進行,與地面微重力實驗互為補充。”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從返回艙卸下的生物輻射盒

我國將在2020年前後開始空間站的建設,為什麼還要發射科學衛星呢?胡文瑞解釋說,空間站有實驗時間長、可以有人參與等優勢,但殘餘重力、機械動力和人的活動干擾可能給實驗結果帶來影響。實踐十號衛星是專門為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而設計的衛星,將為實驗提供更好的微重力環境和其他條件。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這裡

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搖籃;

“悟空”、“實踐十號”、

“墨子”、“慧眼”

等空間科學衛星的綜合運控中心。

這裡

有著空間科學領域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

這裡

真實存在著

“可上九天攬月”的傳說。

這裡

圓滿國人的“空間夢”

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審校 / 馮煥麗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更多海淀歷史文化故事

「积淀」走进科学院系列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我,可上九天揽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