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帶來記憶增強效應:“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情緒具有記憶增強的作用

如果讓你背一篇枯燥無味的文章和一篇妙趣橫生的文章,哪一篇你可以記得更好?

或者如果你經歷了平凡的一天和去旅遊時充滿歡樂的一天,哪一天你能讓你記憶更加深刻?

答案是肯定的——有趣的、歡樂的記憶能保存的更久更深刻,這是因為情緒具有記憶增強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社會活動和深刻的人生經歷所帶來的情緒記憶增強效應更加明顯——比非情緒性事件(中性事件)更容易被記住,甚至會形成終生難忘的、深刻的記憶。

情緒帶來記憶增強效應:“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根據“傳統固化理論”(perseveration consolidation theory),因為短時記憶(STM)對信息的記憶比較脆弱,很容易受到干擾,所以如果信息要被長時地記住,就需要通過固化進入長時記憶(LTM)中。

而情緒對記憶的調節作用主要是依賴於杏仁核釋放的緊張性激素,並作用於其它腦區(主要為內側顳葉和額葉),增強了這個長時(記憶)增強效應(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同時也進一步觸發海馬依賴的記憶固化作用(McGaugh, 2000)。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就是“杏仁核將情緒喚醒事件的信息進一步編碼成為長時陳述性記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喚起情緒反應的事件記憶得更加深刻——情緒就一個很好的“記憶固化劑”

情緒帶來記憶增強效應:“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另一方面,隨著情緒體驗的時間延長,記憶增強效應就越顯著,記憶強度取決於喚醒度或情緒體驗強度(張丹丹等人,2019))。

積極情緒與負性情緒的影響

積極的情緒和經歷(例如人生喜事——結婚、升職、談戀愛等等)帶來的記憶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幸福感、自信心或者帶來其他各方面的正面影響,但是,人不僅僅有積極的情緒,我們還有消極情緒——消極情緒(負性情緒)同樣具有記憶增強效應。

遭遇自然災害——地震、洪水等等,遭遇他人傷害——被搶劫、侵害、辱罵等等,或者經歷其他人生重大變故——離婚、破產、被撤職、親人或好友去世等等,這些事件所帶來的恐懼、厭惡、悲傷、憤怒、受挫等等負性情緒會在給我們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同時還會給我們留下深刻而無法忘懷的記憶,嚴重時這些不斷浮現的記憶甚至會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

情緒帶來記憶增強效應:“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負性情緒的影響有多嚴重,不僅僅取決於這些負性情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還取決於個人的心理彈性,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素質不高的話或者Ta已經處於消極心境、心理疾病之中(例如抑鬱症),那麼他們受到由負性情緒帶來的記憶增強效應會更加明顯和嚴重——“記憶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但除了以上因素,根據以往研究表明,不同種類的負性情緒能對注意產生不同的影響,對記憶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即不同的消極情緒會導致記憶編碼階段的注意強度、喚醒度不同

情緒帶來記憶增強效應:“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不同負性情緒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瞭解負性情緒在增強記憶上的認知機制,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深圳市情緒與社會認知科學重點實驗室(深圳大學)的研究學者張丹丹等人(2019)對60名健康成年進行了行為實驗研究並通過導腦電放大器(BrainProducts, Gilching,德國)採集腦電和眼電數據,該實驗探討了“厭惡與恐懼面孔的記憶編碼、保持、提取”在三個階段上的不同:

1.在記憶編碼的早期,大腦主要加強了對恐懼面孔的注意和結構編碼,而厭惡信息的加工受到了抑制;

2.從記憶編碼晚期到記憶保持的整個階段,被試對厭惡信息的精細評估和複述保持強於恐懼信息;

3.相比於恐懼面孔,厭惡面孔可能在工作記憶系統形成了更強的表徵,從而被試在記憶提取時可回憶起更多的細節,對記憶提取的信心更足。

即在行為層面上,厭惡情緒的記憶優於恐懼情緒——即厭惡面孔比恐懼面孔和中性面孔的記憶提取成績更好,情緒記憶增強效應更強——“在記憶保持階段,表現為厭惡面孔>恐懼面孔>中性面孔…厭惡面孔可能在工作記憶系統中形成了

更強的表徵,從而使人們在記憶提取時可以回憶起更多的細節”。

情緒帶來記憶增強效應:“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在進化心理學理論中(Neuberg,Kenrick, & Schaller, 2011),厭惡比恐懼的記憶增強效應之所以更強,可能是因為對厭惡刺激的加工目的是避免疾病等慢性傷害(對主動避害的認知),對恐懼線索的加工目的是避免被捕殺、被攻擊等急性傷害(短時間內自保的快速反應),所以對於厭惡事件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認知資源和牢牢地記住(需要發揮意識、思考的作用去遠離或避免),而對於恐懼事件更多需要的則是短暫而自動化、快速的反應(本能)能力(如果你不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就可能會危及到生命健康)。

“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這個實驗不僅僅解釋和論證了厭惡與恐懼面孔的記憶編碼、保持、提取這個三個階段的不同,其實也算是為不同的情緒帶來不同的記憶增強效應的解釋提供了理論基礎,

就拿痛苦和悲傷來說,兩者雖然都是一種情緒狀態,但痛苦在很多場景中都需要即刻反應,例如被火燒到時、被開水燙到或者被動物咬到時,如果你不第一時間躲不開,那麼就可能會帶來更多和更大的傷害,所以我們有那種受到“疼痛感”時的躲避機制——身體本能反應。

而悲傷是一種對喪失寶貴的事物和人或者經歷分離、失敗等等時所體驗到的哀傷感,這種感覺會讓我們有一種為了降低悲傷情緒反應而對如何避免再次體驗或經歷喪失和分離、失敗等等行為進行認知的努力,這就會在工作記憶系統中形成更強的表徵(當“疼痛感”是心理上時,同樣也會經歷這個認知過程),而這種機制的本質上是趨利避害——不同的消極情緒導致記憶編碼階段的注意強度、喚醒度不同具有其適應性作用

,再痛苦的記憶也可以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只有當處理不好或者個人的心理彈性較差時,記憶才會形成長期的痛苦的來源而不是有用的經驗。

情緒帶來記憶增強效應:“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情緒對記憶增強效應的影響雖然說明了人在情緒反應和記憶上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但也證明了“複雜”不代表“無法瞭解”、“不可改變”,在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和受到痛苦記憶的困擾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通過清晰和冷靜的認知來減輕它們的影響和改善認知:

痛苦、悲傷、厭惡、恐懼等等消極情緒的存在以及所導致的記憶增強效應(進化機制)不是為了讓我們“淪陷”在生活經歷中,而是為了讓我們對生活有更好的適應和應對——“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情緒帶來記憶增強效應:“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參考文獻:

王海寶,張達人,餘永強.情緒記憶增強效應的時間依賴性[J].心理學報,2009,41(10):932-938.

張丹丹,藺義芹,柳昀哲,羅躍嘉,蔣冬紅. (2019).厭惡與恐懼面孔的記憶編碼、保持、提取.心理學報, 51(1): 36-47.

McGaugh, J. L. (2000). Memory--a century of consolidation. Science, 287, 248?251.

Neuberg, S. L., Kenrick, D. T., & Schaller, M. (2011). Human threat management systems: self-protection and disease avoidance.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5(4), 1042–1051.

情緒帶來記憶增強效應:“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