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華章——改革開放40年,談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

前幾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慶祝會在北京舉行。當站在2018年歲末,回望1978年的冬天,我們不得不感慨,這些年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各行各業都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40年間,時代在不斷變遷,中華民族在持續的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人們不再滿足於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


光影華章——改革開放40年,談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


我國的電影事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國家也是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2013年 十八屆三中全會

在改革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在市場中落實文化產業發展。

2014年 國家和地方政府

明確國產影視業的扶持基調,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扶持小微文化企業、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手續、減免財政稅收等。

2016年11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審議通過,2017.3.1施行。

2016年12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2017.3.1施行。

2017年1月 文化部

《“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

2017年5月 中共中央辦公廳

《關於加強文化領域行業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

2018年3月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

進一步加強現有的政策扶持,加快建設電影強國的步伐。

2018年12月11日 國家電影局

《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通知。

政策給力,電影事業的發展同樣沒讓人失望,2017年熒幕總數超越北美,電影票房總數更是逐年攀升,中國正在向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浩浩蕩蕩邁進!

光影華章——改革開放40年,談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

在國家鼓勵“文化自信,電影先行”的背景下,各路資本紛紛湧入電影行業,這其中包括BAT(百度、阿里、騰訊)、上市公司、影視基金、證券基金,以及民間資本。

光影華章——改革開放40年,談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

新湧入的電影市場的外來資金,打破了原有製片人所主導的影視生態,也帶來了“粉絲電影”、“大數據”、“IP”等電影新觀念,這些量化指標的加入,降低了影視投資的風險性。

另外,影視行業還有一個觀念在悄然發生改變:以往老導演玩的“老路子”開始玩不轉了,反而是一些新導演帶來的新理念和新玩法,受到人們的歡迎。分析背後的根源,其實是觀影人群及其需求發生了劇變。


光影華章——改革開放40年,談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

以前,觀影人群多為“70後”、“80後”,他們比較喜歡大製作的史詩鉅製類電影,這也是《赤壁》、《唐山大地震》大賣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現在,更多的“90後”、“00後”加入到觀影大軍中來,這些新生代的年輕人似乎更加青睞青春、偶像、玄幻、動作類影片。

光影華章——改革開放40年,談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

40年來,電影界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重大時間節點,組織創作了一大批優秀影片。比如,慶祝新中國生日的重點影片《開國大典》《建國大業》,慶祝黨的生日的重點影片《開天闢地》《建黨偉業》,慶祝人民軍隊生日的重點影片《八月一日》《建軍大業》;再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重點影片《太行山上》《百團大戰》,迎接黨的十八大重點影片《忠誠與背叛》《西藏天空》,迎接黨的十九大重點影片《十八洞村》《戰狼Ⅱ》等,這些影片圍繞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反映黨、國家和人民軍隊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激發起廣大群眾的愛黨、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光影華章——改革開放40年,談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40年來,幾代電影工作者接力奮進,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名導演、名編劇、名演員、名製片人以及電影創作生產各環節的優秀人才,從老一輩電影藝術家、中青年骨幹力量到被稱為“中國電影新力量”的青年創作人才,廣大電影工作者順應時代需要,積極投身藝術實踐,用智慧、才華和心血向廣大觀眾奉獻了豐富多樣的精神食糧。尤其是近些年來,在全國宣傳文化系統的“文化名家”“四個一批”等重點人才培養計劃的帶動下,一批電影工作者被確定為“文化名家”,納入“四個一批”人才,為他們成長髮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有關部門通過青年劇作扶持計劃、電影導演“青蔥計劃”、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等多種方式,打破體制機制界限,延伸聯繫手臂,擴大人才培養支持的覆蓋面,為青年電影創作人才搭建舞臺、提供服務,產生了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較高專業素養的核心創作團隊,新一代青年電影人已經逐漸挑起電影創作生產的重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