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其下翎攻擊要害征服人心的最好套路

諸葛恪是三國東吳的時期的名將,他是東吳功臣諸葛瑾的後代,是諸葛亮的侄子。看看諸葛恪的家世,就知道這一定是個了不得的人物,小時候就天資聰穎,長大就以個人能力聞名於世。

功臣之後,孫權就想重用他,一方安慰功臣,一方面又有名聲。作為領導的孫權想知道他的真實能力,是不是像傳言中的那樣,就得先試探一下,於是就讓他做了文官,掌管錢穀之事,考察完了再安排。

現在領導也一樣,重用你之前,他的考察一下實際能力,考察一下你的人品,你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他的心裡有個評定,他才敢放心的任用你。靠名聲來安排職位,是很容易出現名不副實的情況,所以重用之前,一定要考察,不然會帶來麻煩。

斷其下翎攻擊要害征服人心的最好套路

諸葛恪不擅長做文官,文官工作很煩瑣,讓諸葛恪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鬱鬱寡歡。有個武侯官員聽說後,就給陸遜上書,讓陸遜請求孫權重新給諸葛恪委任官職,把文官改成武官。

孫權治下有個丹陽縣,這個地方社會風氣很不好,民風彪悍,加上都是山區地勢險峻,很容易就發生了叛亂,派兵征討了很多次,卵用沒有。因為每次去了平定的都丹陽縣外圍的平頭百姓而已,山林裡的老百姓,卻沒有拿下他們。

諸葛恪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就主動請纓去治理丹陽縣這個地方,讓自己做丹陽縣縣長,並保證三年內招撫四萬百姓,保證他們不再叛亂。

東吳朝廷官員都認為諸葛恪在吹牛逼,他們認為丹陽地勢險要,老百姓躲到山裡,不進入縣城跟你正面戰鬥,只藏在野外等待機會,如果軍隊征討,他們又跑到了山裡,你拿他們毫無辦法。

他們在山裡,就像魚在水裡一樣,你徒手去抓,怎麼也抓不住。又像猴子一樣機靈,你攻打他的時候,你人數少,他就群起而攻之。你若人數多,他們都四處逃竄了。官員認為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一直無法真正的征服他們。

諸葛恪很自信的保證,自己一定能夠搞定這些山民,孫權看諸葛恪信誓旦旦,就認命他為丹陽太守。

斷其下翎攻擊要害征服人心的最好套路

諸葛恪到任以後,做了三件事就搞定了混亂。第一件事情,就是整編軍隊。嚴密防守,不主動出擊。第二件事情就是對已經歸順的山民,要求他們集中在一起種地和生活,又命令下屬修建圍欄,不準與山民發生衝突。第三件事就等到糧食熟了,提前搶收糧食,用沒糧食吃來逼迫山民投降。

當然僅僅這樣還不能夠讓山民心甘情願的頭像投降,這只是被逼的沒辦法的選擇而已,如果有選擇還會投降麼?

諸葛恪很明白這一點,他又下了一條命令,凡事願意投降的,都應該妥善照顧,進入丹陽縣城後,不能懷疑山民的意圖而被隨意扣押。

之後,長史胡伉抓住了一個叫周遺的山民,周遺曾經讓官府非常頭疼,雖然投降了,心理依然想叛亂。

胡伉抓住了周遺交給了官府,想著自己立了功,可以得到一些獎賞。然而沒有想到的是諸葛恪卻以胡伉違反軍令被斬首。

山民們聽到這件事後,紛紛下山投降,一年後諸葛恪就完成了自己的承諾。

斷其下翎攻擊要害征服人心的最好套路

諸葛恪很厲害吧!你想要讓別人服從於你,聽從於你的指令。無非就是諸葛恪的手段,用害先逼迫你,然後再利益你,讓你服從指揮控制。

韓非子就曾經說一段話非常經典,韓非子說:“夫馴鳥者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祿,不得無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祿,服上之名,焉得不服?”

諸葛恪就是用糧食來斷了山民的羽翼,讓山民不得不依靠投降才能活下去,這一害一利,山民自然會選擇利。然後又通過殺長史的套路,來樹立形象徵服人心。

要想征服別人,你必須用害逼迫他,然後再利誘他,只有這樣你才能征服人心,讓別人服從你。當然文章純屬個人之言,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