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藥材的不合格?

中藥材不合格的新聞已經不是新鮮話題,經常網絡會爆出一些產品不合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有的會出現同一品種、同一批號、同一件貨裡取樣,就會出現迥然不同的正反極:一個取樣成分含量超標,一個取樣成分含量遠遠不夠的現象。

一、野生變家種的原因

由於我國屬於人口大國,中藥材使用量方面本就特別巨大,再加上近30年來受改革開放催化,在出口貿易、化工原料、食用保健方面使用數字也在不斷增加,致使許多道地產區本就狹窄的中藥材品種,在有限資源上出現了寅吃卯糧、捉襟見肘的地步。也由此,野生變家種的課題被提上議事日程並逐步實施。

但是,畢竟野生自然放逐的生長環境,與人為家種模式還有很大的區別,也因此有些藥材品種雖然目前家種成功,但在品質、性狀上還是出現了較大差異。

例如重樓這個主產於雲南的品種,雖然家種的胚芽取自於野生莖塊的分化,但是移栽種植出來的成品受多種因素影響,重樓皂苷方面的成分含量往往不太穩定,甚至該品種原藥材成分含量達不到藥典含量標準的佔比,高於成分含量合格的佔比數字。

二、中藥飲片炮製不規範問題

說到中藥材進入飲片企業車間加工不當、炮製不規範的問題,那更是一個複雜的流程。

不要說那些一般的灸、蒸、炒、鍛、制等工藝,火候、用時、輔料配比、成色拿捏等等,在中藥材飲片炮製方面非尋常藥工所能把握,就是一個最初、最簡單的浸潤過程,便不可小覷:某些藥材用水多少?用水時長?用水溫度均各有區別,浸潤不透藥材無法加工,浸潤過度藥材傷氺又會導致藥效流失……

例如腫節風這個藥材,就是取樣化驗都需要避光操作才行,如果你前期處理不按這個要求來辦,加工後的飲片步驟不是陰乾,而是在太陽下曬乾或上炕烘乾,最終導致這個品種成分含量不合格就實屬必然了。

三、收購、儲存保管不善問題

很多中藥材,藥農採收後往往沒有曬乾就急於出售,或為了省事,把前面晾曬的足乾貨與後面晾曬的含潮貨混拌一起出售。

而許多收購站因為接有訂單等著出貨或便於入庫,就急急忙忙壓包、灌包造成最終中藥材出現悶包、燒包發熱現象。由此造成藥廠購進取樣時,包裝內表面的藥材由於散熱快沒有損傷成分含量依然還夠,而內裡藥材因為悶包發燒未能有效散熱,導致藥材變茬、變質“內傷”嚴重,成分含量不合格已難挽回。

例如湖北、河南產地的藥材千里光、艾葉、鴨跖草等藥材,就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至於一些成分、氣味易於揮發的中藥材,例如羌活、薄荷、木香等,由於產地收購商或市場經營商儲存不當、不善所造成的含量流失、揮發不符合藥典標準問題亦不鮮見。

四、生長期過長或過短問題

生長期方面,例如安徽亳州的白芍、雲南產地的龍膽,一般生長期為三至五年,一旦過了這些個年限,龍膽將會在肉質皮層變薄的情況下出現整體木質化,而白芍也會粉質退化影響芍藥苷的含量。

當然,以上兩個品種在多年種植成功的情況下,目前採收、生產方面已經做的比較到位完善,其品質也很少出現問題。但很多類似的野生藥材藤木、根莖類品種境況就不同了,如前面所介紹的淫羊藿採收情況相仿,由於缺乏有效管理及思想指導,採收時段與生長年限在許多藥農眼裡是沒有概念的。

一個本來需要冬季採收才能達到成分足、品質優的藥材品種,因為是無主之物,老百姓也許會在全年中瞅見就採;一個本來三年限符合採收時段的藥材,老百姓見了,那是二年稚嫩的也採,五年老化的也要,最後老少三輩、大小不分、優劣不等一起打包賣給了收購部。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藥材的不合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