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信:改革开放的时代尖兵

原载平凉日报2018年9月10日头版,记者 胥富春

原标题:《李志信:改革一线的冲锋兵》

配图为李志信近期接受记者采访时所拍,前4张为在华亭煤矿荣誉展室介绍部分荣誉来历,后2张为在华亭煤矿调度室介绍当年有关情况。

李志信,党的十五大代表,全国劳模,华亭煤矿原矿长,一名已83岁的老人。曾在改革开放初期,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带领华亭煤矿走上了由弱小到不断发展再到快速崛起的路子,见证了华亭煤矿的改革壮大历程。

李志信:改革开放的时代尖兵

1958年,李志信从煤炭部西安煤矿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平凉峡中煤矿工作,1961年到华亭煤矿的前身——安口煤矿东华采区工作,1975年上调平凉地区行政公署工交局,成了一名管理全地区各个煤矿业务的技术干部。

在许多人眼里,煤矿是企业,工作条件脏、苦、累;行政公署是机关、是“衙门”,有权、有面子,是梦寐以求的好单位。当时企业工资随效益,忽高忽低没保障,而行政机关工资稳定每月按时足额发放。但李志信进机关后,反而不自在,总觉得工作不带劲,有力没处使。为此,他决定重返企业,从而开辟了他人生的一片新天地。

李志信:改革开放的时代尖兵

听从时代召唤,到基层去、到生产一线去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我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大会传递出的这一划时代信号,让已过不惑之年的李志信蠢蠢欲动。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更是令他坚定了到企业发展的信心。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1979年,他向组织提出重回华亭煤矿工作的请求,这令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华亭煤矿当时只是一个年产9万吨的县办小煤矿,看不出多大发展潜力。其发展可以追溯到解放前——1943年,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颁发给华亭县张家沟果子坪砚峡寺煤矿执照经营煤矿许可证。解放后,矿区组成、名称几经变更,1961年11月改名为华亭县华亭煤矿,之后虽隶属关系、组织架构几经变更,但华亭煤矿这一名称延用至今。

李志信回忆,他最早到华亭煤矿工作时,看到煤矿工人赤身挖煤,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革生产工艺,改善工作环境,让他们过上体面日子。在当时,许多农民宁可在家里闲坐着,也不愿到煤矿搞“副业”挣钱。1979年时,华亭煤矿作为一家县办企业,属于科级建制。这样的工作环境,这样的行政级别,任谁都觉得划不来,但李志信坚持自己的决定,毅然回到了煤炭生产第一线。

李志信:改革开放的时代尖兵

“发展是硬道理”在华亭煤矿的成功实践

在工交局工作期间,李志信主管全地区煤矿技术,但这种管理更多的是“纸上谈兵”。重回华亭煤矿工作后得知,他1975年离开时已开始实施的9万吨向15万吨改扩建的任务还未完成,主要问题是1200米回风巷没打成,某些技术难以突破,资金也严重匮乏。

憋着一鼓劲来,就要拿出点真材实料。经过一番刻苦努力,他终于攻克了既省钱又实用的井下巷道“光爆锚喷”技术,为打通回风巷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980年5月,李志信被任命为华亭煤矿副矿长;1981年,“光爆锚喷”技术经平凉地区科委鉴定合格;1982年6月,煤炭部西北情报站在华亭煤矿召开“光爆锚喷”技术现场会;9月,华亭煤矿获全省煤炭工业先进集体;12月,获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1984年9月,华亭煤矿年生产能力由9万吨提高到20万吨;1995年,年生产能力达到45万吨;1997年7月,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产能的每一次提高,都凝聚着李志信的心血和汗水,都伴随着一项又一项技术的突破,其中多项技术在国内乃至国际处于领先水平。

李志信无论是在担任副矿长期间,还是在1989年2月担任矿长以后,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重中之重,与中国煤科总院、抚顺煤科院、上海煤研所等多家单位合作,取得的技术成果数不胜数,其中滑移支架放顶煤采矿技术、综合防灭火技术具国际领先水平,部分创新成果载入《中国采矿史》。华亭煤矿是西北地区首家实现300万吨年生产能力的矿井,而改扩建仅投入资金九千万元,是当时全国平均水平15亿元的约6%。完成改扩建后,全国除海南、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区、一百多家煤矿负责人前来观摩学习。李志信身体力行“发展是硬道理”,从科技创新、经营机制、奖惩措施等多个方面入手,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有力推动了华亭煤矿的发展壮大。

李志信:改革开放的时代尖兵

摸着石头过河的伤痛只有自己知道

改革开放初期,多个行业、多个领域都是一边探索一边干,没有现成的技术和经验可供借鉴,所以“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比较流行。

而在技术攻坚的道路上,注定充满荆棘,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伤痕累累。1986年8月26日,李志信主持开展的滑移顶梁液压支架技术进入试验阶段,试验工作面处于原来发火区包围之中,几天之后,这里就发了火,大量设备没入火海……由于过火面积大,无法扑灭,只能全面封闭,采取靠隔绝氧气的办法把火“捂死”。3个月后,经探测工作面火已灭,打算启封继续试验,但启封后不久,火魔复来,无奈又一次封闭……因为这个试验,“李志信一把火烧了一百万”成了当时许多人攻击他的口实。而华亭煤矿在累计停产近9个月之后,井下工作面的火才终于彻底灭绝,而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启封检查后发现设备竟完好无损!

1987年5月23日,滑移顶梁液压支架技术宣告成功,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76位煤炭方面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观摩。大家公认,华亭煤矿在长达74米的急倾斜特厚易燃煤层水平分层工作面上,成功实施滑移顶梁液压支架放顶煤的试验,是国内首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多少个夜晚,李志信彻夜难眠!近9个月的煎熬,他背负了多少压力!试验成功后,李志信和几名技术骨干痛哭一场……

李志信:改革开放的时代尖兵

抓安全,促生产,以人为本谋发展

在二、三十年前,煤矿发生伤亡事故似乎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记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亲眼见过一份某煤矿的劳动合同,上面明确约定,如果工人在煤矿发生事故造成死亡,由煤矿一次性赔偿3000元(大约相当于当时煤矿工人半年的工资),工人家属不得再提其他要求。这种合同被称为“生死合同”,当时全国各地多有出现,直到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才明确予以禁止。

华亭煤矿绝不以这种方式推卸责任。那时的煤矿安全规程远没有现在完善,许多问题都是靠企业自己摸索,自己加强管理。李志信经常深入一线检查安全,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有时带上一班人检查一路能说一路、批评一路,这种不留情面的当众批评让有些人很有情绪,就抱怨“给李志信挖煤真让人受不了”。李志信听到这些闲言碎语后,在一次职工大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给谁挖煤?安全为了谁?”并明确指出:“工人挖煤首先是为了给自己挣钱!而安全生产是为了你爸你妈不伤心落泪!”煤矿工人大多正值壮年,如果发生伤亡事故,最伤心的莫过于父母!

正是在这种严苛的要求下,通过严肃生硬的管理措施,李志信在担任华亭煤矿正、副矿长期间创造了连续16年无死亡事故、无尘肺病人的纪录。同时,职工收入大幅增长,一个个过上了体面的日子,改变了煤矿工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李志信:改革开放的时代尖兵

“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

有教授总结提出: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这个论断与华亭煤矿的发展实践高度契合。

上世纪九十年代某一天,一位省委常委来华亭煤矿视察工作,李志信汇报时提出“领导也是生产力”,当时省委常委问此话是何涵义。李志信解释说,华亭煤矿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的成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信任与支持。这话绝不是空话、客套话,因为煤矿的每次技改、扩建都需要大笔资金,而且华亭煤矿的许多试验都是开创性的,钱花了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许多项目上级领导同意了才能开展,否则寸步难行。滑移顶梁液压支架技术试验阶段因为井下发火,曾停产近9个月时间,上级领导并没有因为暂时的失败而责怪他、处理他……

华亭煤矿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1991年8月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和全国政协常委谈镐生,在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朱宣人的陪同下视察华亭煤矿并题词。多位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主要领导亲临华亭煤矿指导工作,排忧解难,出谋划策,为华亭煤矿的发展倾注了心血。

李志信作为高级工程师、当时全平凉煤炭系统唯一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67岁时方光荣退休,而他所开创的事业并没有停止。在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2002年4月24日,华亭煤业集团成立,华亭煤矿成为其骨干矿井之一;2009年6月18日,华煤集团并入中国华能,企业又一次迎来了阔步向前的大好机遇。2017年,华煤集团9对生产矿井、1对基建矿井顺利实现了“零死亡”目标,完成原煤产量1767万吨,煤炭销量1811万吨,营业总收入同比增加21.3亿元。华亭煤矿作为集团一分子,科技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下,自2001年以来,共完成科技项目78项,其中国际领先2项,国际先进5项,国内领先4项,国内先进6项;2017年生产原煤33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75亿元,实现利润3.39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