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首都媒體跑團部分成員在上馬合影

11月18日,首都媒體跑團派出史上最豪華陣容,30餘名成員,雨中迎戰上馬。時至現在,儘管過去已經有幾天,但那時那刻,在上海灘,在雨中,每個人的心中意,眼中景,那時味,仍似多年前的那曲《上海灘》,迴盪在胸中……

這場雨中馬拉松的魅力還在於,首都媒體跑團的這些小夥伴都說,上馬,明年還要再戰!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Part11:既是身心對話,也是一場職場學習

侯大偉 新華網體育總經理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2018上海國際馬拉松賽,是我今年自10月14日“廣安紅馬”以來連續第6周背靠背賽事,若再加上國慶前連續參賽的北馬和都江堰搖滾馬,這次上馬之戰是這串高密度8場賽事中最艱苦的一次:整個後半程都完全暴露在陰冷的大雨中,渾身上下瑟瑟發抖,心率一度降到140左右;儘管異常艱苦卻也是這8場賽事中的第6次PB,雖然僅僅提高了20秒,定格在4小時47分44秒。

這一天,據說很多人都在陰冷大雨的上馬賽道上PB了,甚至還有不少跑友突破此前久久未破的完賽時段。很多人幽默地將“好成績”歸因為“壞天氣”,因為太想早點結束這一切。

我想說的是,這樣的“壞天氣”恰恰凸顯了賽事組織的“夠精細”:

1.賽道轉彎處地面上會有最短距離的藍色標誌線,引導參賽選手以最大效率完成比賽;

2.穿越老上海的大街小巷,充滿生氣的城市活力感染著賽道里奮力奔跑的選手,腎上腺素會加量噴射,多巴胺分泌效率也會更高;

3.常規補給之外,後半程增加了巧克力、糕點、薑茶等高熱量補給,特別是在37.5km處瑟瑟發抖彷徨無措之際,志願者那句“來,喝杯熱薑茶”真的會擊中淚點;

4.大雨會澆滅一時的激情,但不會澆滅真正的熱情。賽道兩邊一直聚集著大量撐傘的市民,毫不吝嗇地為這些佔用他們公共資源影響正常生活的跑者送上最慷慨的鼓勵;

5.賽事官方攝影師們,在簡單地防護之下,舉著昂貴的器材一直堅守在雨中盡心盡職地拍攝,這樣的職業精神比加油聲更加激勵著賽道上奔跑;

6.“完賽包”中的雨衣,在這個時候讓人堅信,其暖心價值遠遠高於“參賽包”裡的雨衣;

7.領取存包服務區的清晰分類,確保了現場有序高效,讓不愛賽前存包的我,心生萬分好感;

8.當晚就通過上馬官方移動渠道,推送了所有完賽選手的名字與成績,充分體現了對個人的尊重,把“健跑愛好者與頂尖運動員總能同場競技”的馬拉松賽獨具特點更加清晰地表現出來,也展現了海派文化的精細與講究。

人生中的第一個馬拉松參賽項目就是在兩年前的上馬完成的,不過那是一次“半程”經歷,也是應該成為反面案例的一次“不知敬畏”的參賽。兩年前的10月30日,帶著剛剛策劃組織完“廣安紅馬”的小興奮,在沒有任何跑步習慣和長跑訓練的情況下,參加了上馬半程項目,經歷了3個多小時煉獄般的“痛不欲生”將最終成績定格為“不堪”的3小時12分07秒。如今來看,能夠安全完賽沒出意外真是萬分僥倖,但也正是這一次痛苦的參賽經歷,才真正成為我構建馬拉松運動認知的邏輯起點。

人的本質還是“經驗主義”的生物,沒有身體的痛感經驗,很難會有心靈的深度觸及。所以2018年的上馬,既是一次個人角度的身心對話與自我審視;也是一次職業角度的學習考察與深化反思:儘可能去“瞭望”體育產業的機會,對於新華網這樣的國家級互聯網媒體來說,通達的路徑究竟在哪裡?


Part12:最冷的時候一位大姐給了熱湯,暖!

仇建輝 解放軍報體育版主編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這是我頭一次跑上馬,就趕上了雨戰,最終歷經艱辛以5小時28分順利完賽。

雨中奔跑,對於我來說是頭一回,當然是非常艱難的一次全馬。很慶幸,在出發後我並沒有把雨衣隨手扔了,而是選擇系在腰上,最終在後半程救了我。

上馬的雨,讓很多跑友創造了PB,但對於30公里後膝蓋疼的我來說,後面的12公里簡直就是煎熬。膝蓋疼痛不止,鞋子和襪子全部溼透,再加上寒冷讓我幾次都想放棄。但是,和我一起跑的跑團小夥伴小包總和媛總都勸我堅持,我在稍微拉伸一會兒後感覺還好,就沒有放棄最終堅持了下來。

上馬,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雨中一直不停地為跑友加油助威和提供私補的朋友們,我在路上特別冷的時候遇到一位大姐給的熱湯,真的很溫暖。

這是一次很特別的體驗,感謝上馬。


Part13:除了上馬,沒有別的能讓我淋5個小時雨

王恆 今日頭條媒體合作部副總經理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跑完2018上海馬拉松,全程的心情波動起伏。

集合點:舒暢。賽事的集結和存包,設計很合理,利用了上海街巷的天然優勢,一個巷子是一個起跑區的入口,很順暢,不擁擠。相比較9月份的某個金標馬拉松半個多小時擠不進起跑區,上馬的集結和存衣顯得非常友好。

起跑:差強人意。38000人沿著外灘出發,我是E區,嗯,就是全程的最後一個起跑區。鳴槍之後,我只能小碎步跟著人群往起點進發,7:13,挪到起點——這意味著,鳴槍後13分鐘,我的上馬開始了。

前半程:開心。上馬的賽道平且彎道少,兩邊有老建築,跑起來很舒服,如果自己不頻繁“併線超車”的話,基本可以心無旁騖的跑步+看風景,加上當天10點以前的微風細雨,可以說和那句廣告語一樣“小心臟歡快的要飛起來了”。還有一點感觸非常好,就是途中很少有掄著自拍杆,或者跑著跑著突然停下拍照,或者幾個人搓堆兒合影,後面跑者要緊急避讓的。不由得又要對比9月某個金標賽事,路過地標,就要小心,以防被自拍杆一棍子掄死。

後半程:絕望。雨越來越大,大家開始紛紛沿著路邊——樹下跑,躲雨。加上一陣陣的寒風,身體開始輕度失溫,雙手通紅,體力也逐漸不支,從32開始,就自己給自己定了計劃:跑1公里,“顛兒”一會兒,5小時內完賽就是勝利。溫度低,也越來越餓。30公里之後,開始“胡吃海塞”,非官方補給的薑湯、黃瓜、鹹菜,甚至還喝了半瓶“福佳”白啤酒。對了,一定要感謝NewBalance,沿途設立了一個補給點,提供保溫毯。我一直披著,衝過了重點。

終點:驚喜。衝線本身沒什麼驚喜。驚喜是在領完賽包。竟然有雨衣和拖鞋!這真是,渡盡劫波雨衣在,一雙拖鞋泯恩仇。

回顧上馬,5小時的全程,我的“PW(personal worst)”成績,風雨交加的天氣,平坦舒適的賽道,四星級以上的風景,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除了上馬,沒有別的原因能讓我淋雨5個小時。


Part14:即使你是最後一名選手,也有足夠的補給

李天嬌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新聞節目中心對外合作部主任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最右側為李天嬌

2018上海國際馬拉松賽是我參加的第一個大雨中的馬拉松,整個賽程雖然伴隨小雨轉中雨出現了起伏,但心情卻很愉悅。

因為出發在E區,也沒有加速,基本上在最後梯隊奔跑。即使你是最後一名選手,組委會也會給你留足夠的水和飲料——15公里開始有香蕉,比賽結束還有雨衣和拖鞋,這些舉動沖掉了大雨的陰冷,讓心裡暖融融的。


Part15:五個方面體驗上海的“快”

田潔 《領跑者》執行主編

去年,上海馬拉松提出了一個口號,叫“有種快,叫上海”,因為沒有前去參賽,所以沒能體會,但是從數據統計來看,有超過1500人以上馬的成績進入代表了全國馬拉松最快成績的“萬人名單”,可見上海的快之一斑。

上海的快,從領物就能感受到。賽前一天下午才抵達上海,又趕上當天上午因為自行車賽事交通管制原因暫停領物,所以週六的下午成為了領物的最高峰。隊伍排得挺長,但是有序前進。入場前掃描身份證,瞬間領物信息就打印出來。憑藉這張小條,到相應的窗口領取號碼布以及服裝,都是流水線,很奇怪場館外排在我前面的那些人都哪裡去了,因為在領物窗口前,幾乎無人等待。想要領取的衣服尺碼沒有了,提前就會有工作人員告知,無需進入通道,可以直接到下一個櫃檯領取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猜猜哪是田潔的腳?

上海的快,從賽前集結就能感受到。上馬的起點在外灘狹長的馬路上。這種起點形式很容易造成各個方向前來的跑者因為要到不同的區域集結而相互衝撞,但是上馬很好的利用了城市既有建築,將周邊的道路全部利用起來,形成了天然的集結通道。每一個集結區對應一條馬路,非常清晰,而且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停放存衣車、移動廁所。稍有不足的是,一般來說,最先遇到的廁所前排著長隊,而越臨近賽道,反而很多廁所空著。如果能夠有清晰的指示牌,標明此條通道內共有多少廁所,此處有幾個,前方還有多少個,能夠大大減少選手的等待時間,從而獲得更好的參賽體驗。

上海的快,還體現在今年賽道的變化上。相比於從前,今年的賽道減少了後程的折返,並且不再兩次翻越龍騰大橋,使得賽道難度大大降低,受到跑友的廣泛稱讚。

上海的快,在今年冠軍爭奪時精彩的百米大戰上展現得酣暢淋漓。六七人的第一集團膠著到最後時刻,這在國內賽事中是難得一見的。700多名大眾選手跑進3小時,也是國內賽事的最高水平了。


Part16:沿途觀眾是上海馬拉松最美的地方

褚鵬 北京青年報體育部記者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北京馬拉松被跑者和媒體封為國馬,上海馬拉松卻憑藉跑者一次次的PB,成就快馬的稱號。跑過北京馬拉松,怎麼能不體驗上海馬拉松?

賽前贊助商服務到位,westin酒店提早到5:30開餐,提供往返班車;進入賽道存包指引明確;出發道路略窄,好在有外灘和南京西路淮海中路的景緻,跑馬跑出逛街的感覺。後半程25-39往返賽段略虐,有點望不到折返點的感覺。但沿途志願者盡職盡責,觀眾熱情無比,音樂始終伴隨。這是上海馬拉松最美的地方。

不負上海馬拉松賽道,本人也實現PB,第一次跑進全馬五小時關。但衝線到領物路程稍長,渾身雨水的味道不好。當時想如果能有更換衣物區域,能有淋浴區,花錢也樂意啊。


Part17:上海市民真心以上馬為傲

孫曉勝 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京津冀中心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起跑前一天就知道,今年的上馬不好跑——天氣預報顯示是中雨。跑過十多個馬拉松,爆曬、陰天、霧霾都遭遇過,唯獨沒經歷過雨戰,所以心裡有點慌。

早上七點,在外灘的零星小雨中出發,穿著雨衣,感覺溫度還可以,狀態也還好。最近跑量不夠,訓練不繫統,再加上遭遇雨戰,所以這次上馬設定的目標是五小時內完賽。6分15秒的配速,感覺非常舒服,看看街景,感受上馬熱烈的氛圍。跑到25公里左右,雨勢變大了,身體感覺越來越冷,開始想念我那件早早被丟棄的雨衣。

之後的每一步都異常艱難,衣褲、鞋襪都溼了,體感溫度在不停地降低,配速也在不停地掉,7分,甚至8分。當八萬人體育場終於出現在眼簾中時,內心還是有些雀躍。跑過體育場的彎道,衝過終點拱門,手錶上的時間定格在453,近乎最慢紀錄,但還是完成賽前的既定目標。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雨中依然有不少熱情的觀賽者在為跑者加油助威,送上豐富的特色私補。上海市民真心以上馬為城市的驕傲,上馬也因此得以真正成為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一張名片。

Part18:衝進八萬人體育場的剎那,眼框溼潤了

田軍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上海,曾經生活和工作了15年的城市。跑前看線路圖,一條條熟悉的馬路,串起無數回憶。選擇這裡作為我的首馬, 太有意義了。作為全馬小白,無法比較上馬賽與其他賽事,但作為參賽者,我的體驗是全程非常流暢,沒有遇到組織中的疏漏,一段美好而難忘的首馬經歷。

首先存包人多而不亂,秩序井然,起跑前就有了充分的時間熱身,一下子平復了我忐忑不安的心情。戰戰兢兢中起跑,5公里後,心率、感覺一切安好。這得益於上海平坦的賽道,30公里前基本感受不到道路的起伏。賽後跟很多跑友聊天,大家都覺得前面跑 high了。30公里後有連續幾座橋,還好坡度不大,只要訓練過爬坡跑就沒什麼難度。感謝賽前奧森的幾次大坡訓練,得以輕鬆跑過。

感受最深的是沿途氛圍,表演團隊、志願者、上海市民組成了延綿不斷的加油大軍,熱情似火。尤其是雨越下越大,體能變差,感覺寒冷的後半程,此起彼伏的加油聲伴我跑到終點,一路從沒停下腳步。上海的加油很有特色,既有“你最帥,你最美”的海派甜心大法,還有“調整呼吸,不要走,小步快跑”之類準專業指導。引得我頻頻點頭,不禁轉向觀眾區,尋找是哪位教練員實在看不下去我們這些業餘跑者:-)

衝進八萬人體育場的剎那,我的眼框溼潤了。身邊的很多跑者發出了吶喊,為自己也為每個人。這樣的瞬間也許就是馬拉松的魅力,我們努力了,我們做到了。

感謝上海國際馬拉松賽,明年一定再來!


Part19:右腿拉傷,我選擇了退賽

熊佳妮 鳳凰網跑步主管

今年是第二次參加上海馬拉松,很遺憾今年在21km處拉傷了右腿,無奈選擇了退賽。這是我第一次馬拉松退賽,也因此成了記憶最特別的一次馬拉松比賽。

頭一天的馬博會,領物流程很簡潔方便,即時在週六下午人流量最大的時候依然很順暢,相較於其他馬博會,上馬的限量款商品和紀念品則有誠意的多,冰箱貼,紀念T恤和衛衣都是設計感滿滿,價格也適中,收藏了一件衛衣,馬拉松的衍生品上馬算是獨樹一幟,可進行後期繼續開發。

開跑當天早上,對於會出現的中雨天氣,準備了雨衣和皮膚衣保溫。從19km處開始感覺到疼痛,堅持到21km時,腳掌著地的每一步,都有明顯的疼痛感,邁不開步伐,志願者很貼心的上前詢問,將我扶到了醫療站,簡單處理了下後,還是無法跑起來,選擇了退賽。好心的志願者將一個多餘的新雨衣遞給我了,讓我保暖,對於那一刻的我來說,真的很暖心。

整個賽道氛圍太好。因為下雨路面溼滑,前10公里處太狹窄跑不開,一路上碰到3、4個跑友不小心被帶倒,周圍的跑友紛紛迅速停下,把摔倒的扶起來——相比成績,安全更重要,然後會聽到誠摯的道歉,貼心的理解,互相囑咐小心……明年的上馬前十公里如果賽道不能擴大,建議能夠分槍出發,期待更好。


Part21:我進“4”了!

餘美 北京青年報財經新聞部主編助理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右二著桔色比賽服者為餘美

進“4”是我今年的一個小目標。上馬最後一刻,大雨中奔近萬人體育場,看到終點線的電子時間為我停留在3:54:30時,心願得以達成,彼時,雨在下,人群在歡呼,而我的世界寧靜,充滿感恩。感謝一切。

從年初起念,到上馬如願。為什麼是上馬如願?萬物有時,事發有因。我想了想,不外幾個原因。一是平時的積累。二是跑團小夥伴的陪伴,尤其是出發開始,大衛老師的一路帶跑。“萬馬奔騰”,一路向前,有大衛老師在前護衛,我跟著他的節奏,安心、專注的向前,進入了譚傑老師說的自在、半入定的狀態。三是上馬這個“場”。

跑步三年多的時間裡,跑過北馬、蘭馬、重馬、河間馬,上馬這個賽“場”,是我感覺尺度最合適的賽場,特別聚“氣”。對此,我的感受有兩點,一是沿途都是熱情的觀眾和樂隊,42公里的漫漫長路,全都始終如一,有人在鼓舞你,沒有一處冷清點,這讓每一個選手始終在一個被鼓舞的狀態。二是因為一路都是穿行在夾道加油的觀眾中,所以,上馬的賽道是我感覺“最短”的賽道,跑到30多公里了還像剛剛開始,這點很棒,心理上一點都不覺道路漫長,不覺得累。

說到這,又有點犯職業病,除了人的因素,其實上馬這種熱鬧氣氛的營造,離不開城市恰到好處的尺度,建築、街道、馬路的尺度。上海的城市設計很“上海”,沒有像其他地方那樣追求寬、大、氣勢,而是實用,尺度適宜,人在在其中,不覺空曠,不會感到不安,內心安詳,我想,這也是上馬很多人都會PB的原因。

注:本文圖片來自首都媒體跑團參賽成員暨上馬官方合作合夥跑步維生素等。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雨中“燃燒”的卡路里——首都媒體跑團上馬記(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