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电台」长大后,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情感电台」长大后,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点击音频收听本期节目)

刷抖音的时候刷到了一个很感人的视频,标题是这样写的:

长大以后,当你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你可能还没意识到,从此你的故乡便只有冬季,再没有春、夏、秋。

二零一三年的时候,我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大学以后,对于家的概念也只有暑假和寒假。

二零一七年毕业之后,前后一年的工作时间,这一年里,我只能在别人的故乡里欣赏四季的风景,而故乡对于我来说,只剩寒冬。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他乡容纳不了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一个叫家的地方找不到养家糊口的路,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地方却安不了家,从此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



「情感电台」长大后,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习惯,每次回到家推开门,第一个呼喊的就是“妈”,然后你发现走出房屋迎接你的却是父亲时,你又会紧跟着来一句“爸,我妈呢?”。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回想小时候你会发现,在自己儿时,你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时,你总会时不时的问母亲“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血缘”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网上有这么一段话来形容母亲这个角色:女子本柔,为母则刚。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一旦做了母亲,骨子里的阳刚的一面都发挥的淋淋尽致。

上学的时候看到过这么一篇有关母亲的文章:

里面讲述了一个“傻娘”为了给儿子摘野果坠落悬崖的故事,当初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被狠狠的揪了一把。

小时候,母亲在我的印象中也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家里的重活、脏活她都能干,拿的起锄头使的了针线。

可以说,人这辈子住过最贵的房不应该是高楼大厦,而是母亲的肚子。


「情感电台」长大后,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朱自清曾写过一篇文章《背影》,文章内容讲述的是自己的父亲。

朱自清的父亲在送朱自清离开车站的时候对朱自清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每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都想起以往假期结束父亲送我上车时,总会再拿出一些钱给我,临走的时候还不忘嘱咐“在外面别委屈了自己,家里没啥事儿不用挂念家。”

他总是像我儿时中的印象一样强大,总是在背后默默撑起这个家。

古人云:子不嫌母丑、母不嫌儿贫。

成功的时候,谁都可能是你的朋友,但只有母亲,她始终是你失败时的伴侣。

她可能没有千言万语去安慰你,她可能只会简简单单的为你清洗下衣物,给你做顿你爱吃的饭,可她始终是那个拿你当孩子宠的人,而我们却是那个大声对她咆哮的巨婴。

昨天,我告诉母亲我明天要走了,一堆工作还等着回去做,母亲听完之后言语中总想让我在家多待几天,父亲则坐在一旁只简单的问了下工作情况没再说话,他知道我不喜欢跟他讨论工作,我与父亲之间只要聊起事业,总是喋喋不休的争吵。

可当第二天我醒来收拾行李的时候,才发现行李箱上多了三盒胃药,我知道,这是那个我不愿与他言语的男人买给我的。

我看着行李箱上的三盒药,想起父亲的点点滴滴,我知道他和母亲一样,不喜欢把对我的关心用言语去表达。


「情感电台」长大后,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并不是人心,而是时间。

时间可以改变、摧残、剥夺的东西太多了,包括你最亲最爱的人。

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发布的一条动态,一张自己母亲的照片上面缀了这么两句文字:门后训子棍尤在,塘前再无唤儿声。

我最后看到下面他回复的消息才知道,那天是他母亲离世的第二周年。

其实“故乡”这个词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字“家”。

世易时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也在不停的改变,唯有不变的就是出门在外的一颗思乡心情。


没有离开故乡时,故乡就像一副美丽的画卷,我们在画中嬉戏、玩耍,却只能看到天尽头那遥远的晚霞。

当我们离开故乡后,故乡是一副挂起来的画,无论我们怎么想着走进去,它却始终隔着一层薄薄的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