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令人刮目相看!

有研究表明,无线电广播的听众达到5 000万用了38年,电视广播的观众达到5 000万用了13年,而互联网的用户达到5 000万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今天,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互联网就其用户数量来说,已经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在发挥传统大众传播的功能的同时,网络传播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1.网上信息极为丰富

对于传统大众传媒来说,报纸的种类、广播的波段、电视的频道都是有限的,一份报纸的版面、一个广播电视节目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它们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因此也是有限的。而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各种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在网络上流动的信息大大超越传统信息交流的范围,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巨大平台,因而是一个信息的汪洋大海,所谓“世界有多大,网络就有多大;世界上有多少信息,网络上几乎就有多少信息”。

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令人刮目相看!

2.网上信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大众传媒通过各自的媒体形式——文本、图片、声音或图像传递信息。而在网络传播中,网络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和多媒体功能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于一体,为受众提供的是绚丽多彩、全面逼真的信息服务。可以说,网络囊括了传统媒体的所有表现形态,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所具有的高速度、数字化、宽频带、多媒体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科技特征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3.网络传播跨越时空界限

网络传播迅速及时,无远弗届。报纸的发行量是有限的,广播、电视的覆盖面也是有限的,因而它们各自的受众也是有限的。报纸一般一天出版一次,最多三次,广播、电视固然可以有现场直播,但是对于突发性事件,传统传媒的时效性还是有限的。而网络传播的终端遍布全球,数字化信息以光速传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信息传播的障碍。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点击鼠标,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便会源源不断地呈现在面前。1997年,英国王妃戴安娜遇车祸身亡,网络上的各种消息、评论、图片以及用户的反应等总的信息量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新闻报道的总和。

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令人刮目相看!

4.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自由交互

传统大众传播模式基本上是单向传播,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虽然也有信息反馈,但这种反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反馈都会被重视,更不要说被传播,即使反馈被重视甚至被传播,从反馈到被传播之间也有一定的时间差,而不是即时的,事过境迁,信息反馈的效果也大受影响。然而,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变被动为主动,可以自由地选择媒体,“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由于网络有足够的容量来传播反馈信息,任何有价值的反馈都不会被忽视。而且这种反馈是即时的,信息的接收者可以即时与信息的传播者对话,共同完成传播活动。

5.网络传播提供个性化服务

传统大众传媒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也同现代工业一样,每天进行着批量生产。报刊的发行量不管多大,每一期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广播、电视的同一播出频率或频道在同一时段,内容也是一样的。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信息呈现大众化、通俗化和趋同化趋势,因此个别受众的特殊要求很难得到满足。而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则明显出现了小众化、个性化和多元化趋势,网络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可以为用户“度身定制”,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订阅相关内容,也就是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我的日报”、“我的电视”。

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令人刮目相看!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传播的上述特色都建立在相对低成本的基础之上。在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中,个人要博览天下报刊是不可能的,除了时间和精力限制以外,经济是个重要因素。而要向公众发布信息,则必须掌握大众传媒,这也不是普通人的经济实力所能及的。而掌握了大众传媒的机构,要想扩大自己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除了技术因素外,也同样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然而在网上,这些都不成问题。任何个人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阅读、收听和收看任何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也可以通过个人网站和博客、播客,就像个人报刊或个人广播电台、电视台那样,把信息发到全世界。在网上,传统大众传媒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伸,而个人的传播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不亚于大众传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