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令人刮目相看!

有研究表明,無線電廣播的聽眾達到5 000萬用了38年,電視廣播的觀眾達到5 000萬用了13年,而互聯網的用戶達到5 000萬隻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今天,在西方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互聯網就其用戶數量來說,已經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大眾傳播媒介。

在發揮傳統大眾傳播的功能的同時,網絡傳播又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徵。

1.網上信息極為豐富

對於傳統大眾傳媒來說,報紙的種類、廣播的波段、電視的頻道都是有限的,一份報紙的版面、一個廣播電視節目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它們所能承載的信息量因此也是有限的。而互聯網將全世界的各種計算機網絡連接起來,在網絡上流動的信息大大超越傳統信息交流的範圍,形成一個巨大的數據庫,成為一個信息交流的巨大平臺,因而是一個信息的汪洋大海,所謂“世界有多大,網絡就有多大;世界上有多少信息,網絡上幾乎就有多少信息”。

現在,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令人刮目相看!

2.網上信息的表現形式豐富多樣

報刊、廣播、電視這些傳統大眾傳媒通過各自的媒體形式——文本、圖片、聲音或圖像傳遞信息。而在網絡傳播中,網絡的超文本鏈接功能和多媒體功能集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信息表現形式於一體,為受眾提供的是絢麗多彩、全面逼真的信息服務。可以說,網絡囊括了傳統媒體的所有表現形態,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網絡所具有的高速度、數字化、寬頻帶、多媒體化、智能化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高科技特徵將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3.網絡傳播跨越時空界限

網絡傳播迅速及時,無遠弗屆。報紙的發行量是有限的,廣播、電視的覆蓋面也是有限的,因而它們各自的受眾也是有限的。報紙一般一天出版一次,最多三次,廣播、電視固然可以有現場直播,但是對於突發性事件,傳統傳媒的時效性還是有限的。而網絡傳播的終端遍佈全球,數字化信息以光速傳播,時間和空間不再是信息傳播的障礙。用戶可以足不出戶,坐在電腦前,敲擊鍵盤,點擊鼠標,世界各個角落的信息便會源源不斷地呈現在面前。1997年,英國王妃戴安娜遇車禍身亡,網絡上的各種消息、評論、圖片以及用戶的反應等總的信息量超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世界新聞報道的總和。

現在,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令人刮目相看!

4.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可以自由交互

傳統大眾傳播模式基本上是單向傳播,受眾處於被動地位,雖然也有信息反饋,但這種反饋具有很大的侷限性,並不是所有的反饋都會被重視,更不要說被傳播,即使反饋被重視甚至被傳播,從反饋到被傳播之間也有一定的時間差,而不是即時的,事過境遷,信息反饋的效果也大受影響。然而,在網絡傳播中受眾變被動為主動,可以自由地選擇媒體,“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由於網絡有足夠的容量來傳播反饋信息,任何有價值的反饋都不會被忽視。而且這種反饋是即時的,信息的接收者可以即時與信息的傳播者對話,共同完成傳播活動。

5.網絡傳播提供個性化服務

傳統大眾傳媒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也同現代工業一樣,每天進行著批量生產。報刊的發行量不管多大,每一期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廣播、電視的同一播出頻率或頻道在同一時段,內容也是一樣的。傳統大眾傳播時代的信息呈現大眾化、通俗化和趨同化趨勢,因此個別受眾的特殊要求很難得到滿足。而網絡傳播中的信息則明顯出現了小眾化、個性化和多元化趨勢,網絡提供的個性化服務可以為用戶“度身定製”,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訂閱相關內容,也就是尼葛洛龐帝所說的“我的日報”、“我的電視”。

現在,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令人刮目相看!

值得一提的是,網絡傳播的上述特色都建立在相對低成本的基礎之上。在傳統大眾傳播模式中,個人要博覽天下報刊是不可能的,除了時間和精力限制以外,經濟是個重要因素。而要向公眾發佈信息,則必須掌握大眾傳媒,這也不是普通人的經濟實力所能及的。而掌握了大眾傳媒的機構,要想擴大自己的覆蓋面和影響力,除了技術因素外,也同樣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然而在網上,這些都不成問題。任何個人只要花很少的錢,就可以閱讀、收聽和收看任何傳統媒體的網絡版,也可以通過個人網站和博客、播客,就像個人報刊或個人廣播電臺、電視臺那樣,把信息發到全世界。在網上,傳統大眾傳媒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伸,而個人的傳播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也不亞於大眾傳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