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委老幹部局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徵文之《從"出行"的變化,看時代的進步》

聊城市委老幹部局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徵文

從"出行"的變化,看時代的進步

許銘新

新中國誕生時,我剛剛十歲。建國以來,社會的風風雨雨,人間的酸甜苦辣,我都經歷過,品嚐過,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不少時代記憶。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國家的大家,還是普通百姓的小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能讓人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到的,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衣食住行",彰顯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繁榮,社會的文明。"行"是一個側面,現僅就這個側面,談談我的所歷、所感、所見、所聞。改革開放以來,"行"的變化,是相當驚人的:

在我的記憶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至七十年代,大多數人"出行",靠的是"11號"——步行,少部分人有輛自行車。1952年至1954年,我在堂邑高小讀書,離家50華里,週末回家,都是步行。當時,我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每次到家,往往煞天墨黑。1955年至1960年,我在聊城讀初中、高中,離家更遠,有百里之遙,週末假日回家,還是步行。當時汽車很少,等好長時間也搭不上車,再說,即便有車也坐不起,也捨不得花那個錢。

1964年,我被分配到聊城三中任教,作為省、地重點中學,教職員工一百多人,有自行車的寥寥無幾,我記得,只有兩位老師有自行車。我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才花了70元,買了輛破舊東德小輪自行車。從此,才結束了我家祖祖輩輩沒有自行車的歷史。

到了八十年代,自行車就比較普及了,九十年代,摩托車、電動車,進入尋常百姓家。我家的自行車也不斷更新換代,我還購置了兩輪摩托車、三輪摩托車,兩輪電動車、三輪電動車,給我和我家人的出行帶來極大方便。更令人吃驚的是,在我年逾古稀之年,在兒女們的鼓動、鼓勵、支持下,又購置了四輪電動汽車。從未開過汽車的我,又開始駕駛"時風"電動車;四年之後,又換了個有冷熱空調的"V5陸地方舟"電動車。2017年,傳說四輪電動車按機動車管理,駕駛者必須持有駕駛執照。我年近八旬,按規定,已不允許考執照了,於是我又換了個乘坐兩人的 "奧特姆"牌小型電動車。

自己駕駛車輛,購物觀光,探親訪友,參加公益活動,十分方便,十分快捷。自駕車,不僅給自己的"出行"帶來了方便,而且使自己的"心態"也年輕了許多。幾近耄耋之人,自駕車輛,雖有點安全隱患,但自己駕車出行,讓我的頭腦鍛鍊得更靈敏,手腳鍛鍊得更靈活,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年駕車,也不失為一種養生保健的運動方式。

以上談的是我個人的"出行"變化,下面再順便說一下聊城城區的公共交通的變化。

我是從1956年開始來聊城生活的,60多年來,我親眼目睹了聊城城區公共交通的巨大變化:

據地區志記載,建國前,聊城城區公共交通,均為人力車和畜力車。1950年,聊城才有一輛客棚汽車往返於古樓東大街。1970年,聊城始建城區公共汽車站,開闢了長6.5公里的舊城公共汽車路線。1971年5月1日首次通車運行,時有聊城客車廠組裝的70馬力客棚車一輛。1977年,聊城公共汽車站擁有客車4輛,營業線路14.5公里。"

當年有幾句民謠,我至今記憶猶新:"半截鐵塔一座樓,兩個公園一窩猴。兩輛汽車圍城轉,不是停水就停電。"其中"兩輛汽車圍城轉"一句,確實是對當時公交落後情況的生動寫照。那時,我的一個學生開公交車,星期天、假日,我帶著孩子,也圍城轉了不少圈,親身體驗了當時公共交通的落後——車次少,線路少。車次少,等很長時間才來一趟車,"搭車沒有走得快",老百姓很少坐車。當時不僅車次少,線路少,路況也很差勁,有人戲稱:"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

改革開放以來,聊城城區的公共交通,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道路建設四通八達,隨著城區規模的擴大,運營線路不斷增加,城區公交線路已達39條,運營車輛高達490餘標臺,運營路線長度達800多公里。 線路遍佈城區街道,並遠及一些鄉鎮和村莊。城區公交的發展,可謂天翻地覆,大大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公交車和"的士"的不斷升級換代,出門坐公交、"打的",已成家常便飯。而且隨著經濟收入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改變,購買汽車也成為一些平民家庭的新時尚。我的子女,我的一些親戚朋友的子女,以及我的左鄰右舍……幾乎都有了私家車。平民百姓自駕車,上班購物、旅遊觀光、走親訪友,已不是神話,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如今,人們的出行方式多元化了,的士、公交、高鐵、飛機等,供選擇的餘地很大,從聊城出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已不是難事,而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從人們的"出行"變化,我看到了國家的蓬勃發展,看到了人民的幸福安康,看到了時代的進步。雖然改革開放也進來了一些蒼蠅蚊子,並滋生了一些蛀蟲,但我們黨和國家,會居安思危,警鐘長鳴,會盪滌一切汙泥濁水。我堅信,只要有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科學決策,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一定會不斷提高,我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定會更加豐富多彩。

2018.10.15

通聯地址:聊城市教育局2號樓2單元301

電話:0635—8240160 手機:13666356166

郵編:252000

PAGE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