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吃飯,吃完跟你爹趕集去!”曾經紅火的農村大集為何衰敗了?

“別墨跡了,你快點吃,吃完帶讓爹帶你趕集去!”聽到孃的聲音,我趕緊往嘴裡扒拉剩下那半碗小米飯。這也是我童年最愛聽的話,跟爹孃去趕大集。

“快吃飯,吃完跟你爹趕集去!”曾經紅火的農村大集為何衰敗了?

以前的自行車

吃完飯,我就站在院子裡榆樹下。看著爹忙活著把提包掛在自行車前把上,又把口袋夾在後座上。等他把車頭調過來,我自動跑過去讓他把我抱起斜放在前車扛上。爹帶著我,邊騎車邊跟村裡一起趕集的鄰居們,笑著有一嘴沒一嘴地聊著天。從我家到集上大概兩裡多路,勻速地騎自行車十來分鐘也就到了。到了集上,看到那些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擺攤的人們,花花綠綠的貨品看得我眼睛都覺得不夠用了。各種稀罕的小玩意兒,還有各種好吃的,通通毫不客氣地衝擊著我的味覺和視覺,年幼的我聞著飄過來的香味兒讒得直咽口水。

小時候的糖葫蘆沒那麼多花樣,現在花樣兒多了卻吃不到小時候的感覺。

“快吃飯,吃完跟你爹趕集去!”曾經紅火的農村大集為何衰敗了?

糖葫蘆

羊肉水煎包,我的最愛,一口氣能吃五六個,滿嘴都是油!

“快吃飯,吃完跟你爹趕集去!”曾經紅火的農村大集為何衰敗了?

水煎包

集市上的美食:芝麻燒餅,走親戚都會帶幾個燒餅。現在都吃燒餅夾肉,口水流出來了吧,哈哈!

“快吃飯,吃完跟你爹趕集去!”曾經紅火的農村大集為何衰敗了?

燒餅

家裡窮,每次趕集我爹就拿十幾二十塊錢左右。那些錢不但要買全家人吃一個星期的菜,還得買調味料一類的。那時我雖然對錢的概念懵懵懂懂,但是我知道家裡錢不多。要不然爹孃不會因為我的學費還有地裡的化肥錢,整天愁得唉聲嘆氣。到了集上,爹把我放下來,我會拉著爹的自行車後座,慢慢跟在後面。看他跟賣菜的攤主討價還價,一個集上他也就買兩到三樣菜,一樣菜都能買個十來斤。比如大冬瓜,一下子就能買倆,我那時沒少吃冬瓜燉粉條。菜買回家不是頓頓炒菜,也就中午炒菜,早晚吃鹹菜,要不然那點菜根本吃不了多久。那時菜便宜,買完菜後還能剩下一點錢,爹就會給我買點零食吃。所謂的零食就是水煎包、芝麻燒餅,糖葫蘆……有時我爹還會稱兩斤瓜子兒帶回家。

過年趕集很熱鬧,大家都要趁過年前趕最後一個集,把年貨都操備齊了。

“快吃飯,吃完跟你爹趕集去!”曾經紅火的農村大集為何衰敗了?

趕集

只有過年前跟爹孃一起趕集的時候,才會去攤兒上買過年穿的新衣服,還有紅色紗的漂亮地新頭花。平時,我都是撿一個城裡家親戚的舊衣服,也經常穿補丁衣服。只有過年,從頭到腳都是新的。我以前不懂,現在懂了,以前他們賺錢太難了,尤其在當時打工不普及的農村。爹孃跟大多數村裡人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地裡刨食兒吃,一年到頭也看不到個希望。

現在到處都是超市,搶了不少集上的生意。老家的集市越來越少人趕,但卻一直保留著這個傳統。只要回老家,不管買不買東西,我都會去集上逛一圈兒,左手拿一個芝麻燒餅夾肉,右手拿一串糖葫蘆。邊走邊吃,試圖重新喚醒小時候那段難忘的記憶。


(這是本人點燈熬油寫的原創,嚴禁抄襲,違者必究。歡迎大家點贊、轉發、關注、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