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说《檀渊之盟》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

-二小姐-


澶渊之盟,争议比较大,但是这是不平等条约是没有疑义的。对于北宋来说,虽然有损尊严,但是也带来了百年和平发展时期,同时也留下了后患。

晋朝和宋朝非常相似,都是在乱世中篡夺中原王朝皇位,然后借势统一南方。但西晋只存在了52年(含惠帝以后大乱),就被打出了中原,北宋却存在了167年(960年至1127年)。实际上,北宋差一点就成为西晋第二,统治北方44年后就逃到南方。

而这个“点”,就在澶渊。

澶渊在哪?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设澶州,称澶渊郡。别看澶渊不大,人口不到十万,但在北宋却是“上”州,宋徽宗时升为开德府。

澶渊重要吗?至少对北宋来说特别重要。北宋定都开封,而澶渊就在开封以北的黄河北岸。只要拿下澶渊,开封就守不住了。公元951年,北宋的前身后周郭威就是在澶渊被将士拥立为帝的,堪称是开封的北大门。

北宋与辽朝对峙,经过宋太宗时失败的北伐,在战略上,由铁腕太后萧燕燕实际统治的辽朝已占明显优势。北宋本身骑马就不占优势,再加上气短,一直被动防守。等辽朝从北宋北伐缓过劲来后,开始战略反攻。

宋太宗赵光义在公元997年驾崩,两年后,辽军开始在辽宋边界上主动袭扰。最终在公元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坐阵的辽朝大军20万似狂风骤雨,袭向北宋。

北宋边界无险可守,辽朝骑兵可轻易南下,而北宋只能依靠坚固的城池被动死守。辽军大举南下,震动朝野。同平章政事(宰相)寇准一天能收到五封加急文书,但当时人心不稳,寇准把所有求救信全部留中不发。吃喝玩乐一样不落。只是没想到有的大臣胆小,把这事捅给了性格相对软弱的宋真宗赵恒。宋真宗吓坏了,而那伙衣冠楚楚的大臣也吓坏了。

有两位大臣特别“恶搞”,五鬼之一的王钦若(《杨家将》那个奸臣王钦就以此人为原型,实际上他本质并不坏)是江南人,就劝宋真宗说:陛下,咱们打不过契丹人,可以定都金陵(南京),以避契丹锋芒。而陈尧叟也劝宋真宗迁都,但他是西蜀人,却认为应该定都成都。寇准看着二位耍猴式的表演,气得胡须乱颤,告诉宋真宗:再有胡说八道劝迁都者,可斩!

寇准反对大溃败式的迁都,无疑是正确的。北宋定都居天下之中的开封,在客观上就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一旦逃离开封,动摇国本,人心混乱,到时再想收拢人心,已无可能。更重要的是,中原无险可守,丢掉开封就等于丢掉整个北方。不论迁都金陵或成都,都只能是个偏安政权。在人心动摇的情况下,能不能守得住半壁江山都难说。这就是我能往,敌亦能往。

寇准是什么意思?就一个意思:亲征,就能守住开封。开封在,天下在。可以说,是寇准的坚持,才让北宋避免成为西晋第二,过早的偏安江南。

辽朝孤军深入宋地,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这意味着辽军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杀进开封。辽军此时距离开封只一步之遥,到了澶渊。宋人不善攻却善守,辽军顿兵城下,粮草消耗太大,再加上名将萧挞览被宋军射死,辽军士气大沮。宋真宗本来就不想打,看到辽朝有求和的意思,就派曹利用来议和。萧太后接过北宋递过来的橄榄枝,说愿意议和,但要北宋献出曾被周世宗收复的旧地。这是典型的政治讹诈,曹利用不会上当,意思很明确:要打奉陪,要地不给。

当然,为了能让契丹人撤军,宋真宗是表现出很大诚意的。宋真宗告诉曹利用:可以给他们钱,一百万都没关系,赶紧让他们走人。寇准却告诉曹利用:别超过三十万,否则我送你上西天。以寇准的强硬性格,他是一文钱都不想给契丹人。

曹利用也确实能说,口吐莲花,真真假假,确实吓住了契丹人。萧太后灭不了宋,也要不来地,但能带走钱财,也算没有白来。经过宋辽的扯皮,价码最终定下来:北宋给辽每年绢20万匹,银10万两。

曹利用回来汇报,而宋真宗听成了三百万,大喜,说他们只要三百万?有点心疼,但可以满足他们!而得到契丹人只要三十万时,宋真宗就差扭起大秧歌了。

这就是著名的澶渊之盟。关于这件事,争议非常大。有人认为北宋花点小钱买来了百年和平,值得。也有人认为北宋再无敢战勇气,军事几同虚设,导致朝政败坏,最终亡于金朝。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澶渊之盟》,或许不能说是一个完全平等的条约,但是,显然不是一个坏的条约。宋辽百年和平,就是建立在此条约之上的。


人们无法看清楚历史的真相,是因为人们无法把自己真正置身于历史之中,而通常把自己置于一个虚假的历史中。


为什么今天的国民,对《澶渊之盟》大加抨击,深感耻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想象自己若是宋人,若是杨家将帐下一兵,感到耻辱是正常的。

问题是,我们是宋人么?

以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范围而言,今天河北山西相当的一部分,以及往北的东三省,内蒙古,都是辽国领土,今天的陕西,甘肃大部分属于夏国领土,至于藏区,新疆,就更谈不上和宋有什么关系了,而今天的云南,在当时是大理国领土。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辽宋大战的历史时间节点的话,那么我们有可能是宋人,但也有可能是辽人,夏人,大理人。如果我们连宋人都不是,宋人的耻辱,其实,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而且我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今天的所谓的北京土著人,自唐中期之后,便是胡汉杂居之处,唐朝灭亡之后,北京便一直处在辽,金,元的统治之下,从来也没有属于宋国的时候。换句话说,今天的北京地区的土著如果试图往上溯自己的先祖的话,那么他们基本都是辽人,金人,或者元人,不会有人先祖是宋人

如果我们不是宋人,而是辽人,那么,对于《澶渊之盟》,辽人会满意么?作为一个辽人,建立国家比宋国要早,辽国也没有主动进攻过宋国,反而是宋国,不但消灭了辽国的附属国北汉,更是悍然出兵侵略燕云地区,面对宋国的入侵,辽国当然应当奋起反击,最后不但把宋国逐出燕云地区,更攻入宋国国境,最后在澶渊双方对峙,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条款如下:

    1.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辽人会满意这个条款么?我想应该是不满意的。作为对比,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朝代,一年的税收,我没有查到具体数据,从网上某些引用的来看,保守估计是1亿两以上。一亿两,看看《澶渊之盟》需要交付给辽国的数字,当真是毛毛雨都算不上。


作为对比,我们看看,辽,金家面对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所需要负担的费用。本来想查查具体数字,好像找不到,就拿一个不是很合理但是多少可以作为参考的例子来说吧,这就是辽饷。

饷亦称新饷,明朝后期加派的税赋名。
始征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主要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到四十八年止,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计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启时,并征及榷关、行盐及其他杂项银两。崇祯四年(1631),又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
明初正统时,诸边的年例只有二十二万两。到万历时,年例便增至三百八十万 两。辽东战起,自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开始,到天启元年,前后不到四年时间,辽饷用银即达一千七百二十万两,平均每年支辽饷四百多万两。前三次辽饷加派共九厘,合计加征银两四百八十多万两,其中扣除北直隶和地方其他用途,尚余三百万两不到,而山海关一地,即年需支银四百万两。因而辽饷一项,已经弄得全国民不聊生。


看到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辽饷,我想请问下,《澶渊之盟》的10万两,多么?宋朝用区区10万白银,雇佣了一支军队为其世代镇守北方边境,而无异族侵扰之忧,宋人好意思说,这笔费用高?想想汉王朝为了击破匈奴,汉武帝耗尽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人口损失一半,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唐王朝和突厥,吐蕃,契丹,渤海多年征战,贯穿了整个唐王朝的存在期间。而宋国,用一笔区区10万两的费用,确保了北境的绝对安全,宋人不乐意,我想辽人更不乐意呢。到最后辽人被金人逼迫无路可逃的时候,可笑的是宋人还来落井下石,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宋辽夏,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宋和异民族的辽夏的故事。

宋辽夏,是汉末三国之后,中国领土上的又一次三国时代,实际上不是三国,还有大理,越南,只不过没怎么参与中原争霸,所以可以不算。区别于魏蜀汉的是辽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而夏是羌族党项人建立的国家。但是毫无疑问,正如魏蜀吴都是汉人转换来的话,宋辽夏都是原来大唐领土上建立的国家,辽人也是唐人,夏人也是唐人,契丹,党项都是唐的一部分,他们建立的国家从道统来说,没有任何问题,辽国建国比宋国早,夏国占领陕西甘肃地区的时间就更早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时候夏国先祖就在这块地方成为首领了。说句不客气的话,哪个建国不比欺人孤儿寡母的宋国要正?


当我们把我们所处的位置从我们是宋人的角度挪开,我们就很清楚的明白,《澶渊之盟》对宋而言,已经是一个得了极大便宜的条约。很多人都讲辽是虎狼之国,狼子野心,其实看看宋国呢?辽国在澶渊之盟后,基本遵守了澶渊之盟的约定,在随后的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宋与越南的战争中,都保持了中立,要说趁火打劫,也就是多加了点岁币,并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宋国呢?在辽国面对崛起的女真人进攻的时候,宋人趁火打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兄弟之国的情谊。最后自己也身死国灭,原本就是报应罢了。


把历史建立在幻觉之上,用一套自说自话的错误百出,毫无道理的逻辑来认识历史,那么对历史的认识就不可能是清醒和正确的。这正是今天绝大部分学历史的中国人所具有的通病。什么对自己有利讲什么,什么对自己不利,就不讲了,自己打别人的时候,都是别人的错,别人打自己的时候,还是别人的错,总之就是反正我从来没有错,无论是大人还是被打,都是别人的错。这种经不起任何推敲的逻辑,恰恰成为了今天中国人普遍的历史观,我能说什么呢?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借鉴古人,指导未来;

我说,我们的镜子早已经被人换成了哈哈镜,真实面目都已经荡然无存,还借鉴啥,指导啥啊?

不换掉这个哈哈镜,什么借鉴啊指导啊,都是白扯。


张子曰


赵冬梅,1971年出生,北京大学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修宋史,为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她在百家讲坛讲过《寇准》,澶渊之盟确实是一个不太坏的条约。

澶渊之盟基本上是一个平等和平条约,对北宋来说并不是一个失败的条约。

和议主要有三条内容:

一、辽主尊宋帝为兄,宋帝尊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三、尊重双方目前的边界线,双方不招纳降附,不沿边境增筑城寨。

双方都做了一些让步,不可能只达到一方的目的。

澶渊之盟使辽宋称为兄弟之国,从此双方保持和平近百年。

其实,辽宋关系与后来的金宋关系完全不一样,辽宋之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金宋之间的靖康之耻可以说是深仇大恨(所以金宋之间不可能有什么平等条约)。

辽宋之间的主要问题是:燕云十六州。但这个问题也不是宋朝时期产生的,而是以前五代的后晋割让给辽国的,然后是后周世宗趁着辽国睡王当政时,夺回了瀛、莫二州。

辽国的要求其实不高,只是要求北宋把瀛、莫二州还给辽国。

北宋开始的要求还比较高,目的是想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经过宋太宗的两次败战,第一次在高粱河大败,宋太宗差点送命,坐驴车狼狈而回;第二次失败,损失了大将杨继业。辽国侵夺了北宋易州的部分地区。这时,北宋实际已没有力量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了,也不作这个指望了,只要能守住瀛、莫二州就行了。

澶渊之盟时,辽国大军已经侵入宋国一千多里(可以说是百年后金国入侵的预演),到达黄河岸边。虽然北宋军坚守黄河,并用床子弩射死了辽国统帅,辽国的粮草后路被北宋军威胁,但双方在军事上仍然是均势。

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只是在边境交割,并不是派人进贡。实际上这些岁币相当于瀛、莫二州的税收,北宋把二州的税收给了辽国,辽国不再要求归还瀛、莫二州。当前两者的边界基本是过去后晋、后周的历史遗留问题,双方不再纠结就可以了。

宋给辽岁币,其实仅占宋财政收入的几百分之一,宋真宗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并且北宋的开国皇帝和将领都参与了收复瀛、莫二州,北宋太宗两次伐辽,理稍亏一些,给辽国一点补偿,也说得过去。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我赞同赵冬梅女士的观点,澶渊之盟是一个并不坏的条约。甚至,可以说,澶渊之盟是很好的和平条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澶渊之盟的内容与效果。

澶盟以及宋辽两国立盟之后形成之后续协议的主要内容有六点:一、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二、宋朝每年给予辽朝岁币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三、双方大致按占领现状划清领土边界,在国境线立下界碑;四、约定两国互不单方面增加边防武装;五、约定双边司法上的合作;六、两国在边境开设榷场,开展双边贸易。这样的条约有什么不好?

也许有人说,根据澶盟,宋朝要给辽朝岁币,这一点就丧权辱国的意味。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岁币既不是战败国的战争赔款,也不是藩属国的纳贡,毋宁说,岁币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对经济落后国家的资助:“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念河北居人重有劳扰,傥岁以金帛济其不足”,类似于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援助。

澶盟的效果如何呢?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之后,双方实现了一百余年的和平相处,避免了战争以及因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从这个角度来说,澶渊之盟非常伟大。如果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和平奖,宋真宗可以当之无愧地获奖。


吴钩的钩沉




答:“檀渊之盟”的正确写法应该是“澶渊之盟”,盖因宋辽两国的和约签订于澶州(河南濮阳),而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称“澶渊之盟”。

签订“澶渊之盟”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得看是站在宋朝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还是站在辽国的角度来看问题了。

如果是站在辽国的角度上看嘛,自然是好事儿啰。

如果是站在宋朝的立场来看的话——本来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许多年以来,给一大帮专家、学者忽悠来忽悠去,广大吃瓜群众都给忽悠晕了。

这么着说吧,国家涉外事务虽大,却和民间私人交往是同一个理儿。

话说,有一个辛勤的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在自家田里劳作耕种,年轻漂亮的老婆在家里洗衣做饭、纺纱织布。小两口忙碌是忙碌了点,却用度自足,衣食不愁,日子过得倒也充实、和美。

山里住着一个强盗,不事生产,惦记上了农夫家里的粮食、布匹,以及那个年轻漂亮的老婆,经常趁着农夫外出劳作,窜到农夫家里偷东西和抢东西。

农夫家里遭受过了好几次重大损失后,气愤不过,到山上找强盗拼命,却被打得鼻青脸肿而还。

农夫打强盗又打不过,官府又管不了这事,搬家又无处可搬,怎么办?只好在自己的家园高筑防盗墙、加固加牢防盗门,多备大刀、斧头,仅此而已。

但是,强盗依然不断前来剽掠财物、骚扰农夫的美妻。

农夫疲于奔命,又愤怒、又害怕,抓狂不已,天天向上天祈祷,祈祷早一天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

终于,上苍开眼了,给农夫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那天,农夫从田地里提前回来,发现家里的门被强盗踹开了,美丽的妻子也被强盗污玷了,强盗打着包,哼着小调从屋里出来。

霎时,怒火烧去了恐惧,农夫疯了似的挥着锄头追打强盗。

猝不及防的强盗被打得头破血流,狼狈不堪,躲在茅厕里不出。

强盗不出,农夫也打不进去,一时形成了僵局。

当然,这样的僵局不会永久,傻子都可以看得出,形势对农夫有利。

农夫的怒火却一点点熄灭,后怕一点点涌现,担心强盗狗急跳墙、作困兽之斗,主动要求和解。

被堵在厕所里的强盗没理由不同意啊,于是双方讲条件。

强盗觉察到了农夫的怯懦的,提出讲和的条件如下:

一、双方以兄弟相称,农夫年幼,称强盗为兄。

二、双方以后平等相等,互相友爱,农夫不得上山找强盗的麻烦,强盗也不来抢劫和骚扰农夫夫妻;

三、农夫每月向强盗提供粮食三百斤,布匹四匹。

一直以来,农夫被强盗折磨得苦不堪言,睡梦里都盼着结束这种生活,二话不说,满口应承。

于是,双方签字画押,各自欢喜而散。

对强盗而言,签订这份合同,自然是好事儿了,不用任何付出、无须履行什么义务,只要保证不再来抢农夫家,就可以每月坐享粮食三百斤,布匹四匹,何乐而不为?

对农夫而言,情况就有些微妙了。虽然农夫一直安慰自己:强盗是曾经对我造成了极大伤害,抢了我不少东西,还打了我,污玷了家里的老婆……但,我现在的伤不是都好了吗?老婆虽然被污玷,但又没为强盗生下孩子,洗洗身子,不也照样干净吗?现在好了,签订了合同,担惊受怕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我可以心无旁骛地耕种、老婆可以平安无事地在家里织布,作物和布匹的产量肯定会大幅度增加,只须提供很小的一部分给强盗,剩下来的可能比以前得到的全部还要多,到头来,还是我赚了!

故事讲完了。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宋辽双方之间签订“澶渊之盟”的经过,不也是这样吗?!

辽国就相当于那个强盗,在五代十国时巧取豪夺了燕云十六州,到了北宋初年,不断侵扰宋境。

宋太宗赵光义一怒之下,发起了高梁河大战、组织起熙雍北伐,但都大败而归。

辽国骑兵的凶猛与剽悍在宋军军团心里投射下巨大的阴影,宋军对辽国的恐惧与日俱增。

1004年,辽军于大举入侵中原腹地。

宋真宗在寇准等强硬主战派的力挺下,御驾亲征,在澶州有效地阻住了辽军的攻势,并射杀了辽国军魂人物萧挞凛。

辽军军心大沮,双方罢兵言和。

该年十二月,达成和约如下:

一、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二、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前文说了,这条和约对辽国绝对是天掉下的好事。

宋朝方面呢?

学者、专家,包括赵冬梅副教授是这样自欺欺人地安慰世人的:和约化干戈为玉帛,不但建立了良好的和平环境,还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宋朝表面上是亏了,实际上是赚了,赚大发了。因为,其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的支出只是宋朝国库里的九牛一毛、不及用兵费用的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国内经济发展迅猛、文化繁荣。

这些学者、专家,以及赵冬梅副教授说得对不对呢?

大家比较一下前面农夫与强盗的故事,心中自然会有答案。

我还想补充一下:

一、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就等于永久性地放弃了燕云十六州。

二、辽国并非一味想恪守盟约,而是根本无力大规模南下侵犯。一方面是其与高丽发生战争;另一方面是其内部发生了分裂。纵然如此,它还是在小动作不断,怂恿西夏侵扰北宋。1042年,宋夏交战正酣,辽国就趁火打劫,向北宋勒索索要关南十县,增征了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1074年,又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浑水摸鱼,霸占了不少土地。

三、北宋自签订了“澶渊之盟”,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文恬武嬉。

四、宋朝每年“进贡”给辽国的岁币并非宋朝国库的九牛一毛,根据《宋史.卷一百八十五.食货志下.七.坑冶》中记,北宋年产银量大约二十二万两,要想完成岁币,就不得不通过征收、增税、用廉价倾销货物换取白银。这样,北宋朝廷年收入白银大概是九十万两。而自“庆历增币”后,北宋每年要用白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买平安。

显然,“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是在宋方大占优势的背景下签订的耻辱条约。


覃仕勇说史


这个问题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了。

一方面,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保持了大体的和平,北宋不用在日夜防备北方的威胁,节省了大量的军费。有了一个还算稳定的环境之后,北宋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果仅算经济账,澶渊之盟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一个坏的条约。

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

首先,辽国并没有完全遵守澶渊之盟,当然北宋也没有完全遵守,双方在边境的小规模摩擦时有发生。辽国还利用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不止一次的对北宋敲诈勒索。

其次,北宋自澶渊之盟后,不再谋求燕云十六州,北方军备废弛,军纪败坏,战斗力低下,所谓的防务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第三,由于没有了战争威胁,导致军人地位低下。北宋本来就实行以文驭武的政策,澶渊之盟后,更是文官一家独大,遇到战争首先想到的是割地赔款,即使正面交战了,文官们也会指手划脚胡乱指挥,真正打仗的军人反而没有发言权。

所以从政治上来看,澶渊之盟的后果就是文官独大、军备废弛,到了金兵南下时,北宋的灭亡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结论:澶渊之盟或许不是一个坏的条约,但北宋的灭亡的根子就在这里。从宋真宗时北宋创造的财富,百姓所享受的繁华,最终由靖康之变时的屈辱来画上一个句号。


雨夜微芒


我经常在文章里嘲讽明粉,然后他们讲不出道理就给我扣帽子,说我是清粉。我当然不是清粉,但说实话,我曾经是个“唐粉”。其实正常读历史的人喜欢唐朝是很正常的,开放、包容。喜欢明朝的人属于莫名其妙的东西,他们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网络段子、民间故事,明粉,绝对是没系统的看过史书的。

不过后来我还有由唐粉变成了唐黑。

步入社会,开始打工、生活,一直在社会的底层摸爬滚打,这时候,我的历史观也在悄悄的发生改变。好像是柏杨,好像是在丑陋的中国人里说过这样意思的一句话: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动物,当奴隶总是站在主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总是为主子摇旗呐喊。这一点,在我们谈历史的人中间最为明显。1000个谈历史的老百姓,得有999个人是站在帝王将相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在为帝王将相们摇旗呐喊。我以前也是一样,考虑的都是逐鹿中原,权谋手段。但经过二十年社会、人生的磨砺,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平民百姓活的有多不容易。所以我的历史观由帝王将相的角度,悄悄的转移到了老百姓的角度。

前两年我再读唐朝的书,读到安史之乱,唐朝的统治者求回纥出兵帮忙,开出的条件是:收复长安之后,他们可以随意的在长安抢劫。抢的是谁?是老百姓啊。光抢钱吗?还有女人啊。老百姓如果不给呢?可以杀呀。其实这件事我从小就是知道的,但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不觉得如何严重,但当我站到老百姓的立场上再看,这就是丧尽天良。

我的立场变了,态度就变了。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我瞬间由唐粉变成唐黑,以此类推,我也由很多粉变成了很多黑。很多人都在为汉武帝征讨匈奴鼓掌喝彩,但我看到的是为了跟匈奴打,汉朝死了全国一半的人口,剩下的人呢?也就是苟延残喘吧?衣不蔽体、靠吃野菜将就活着。汉武帝伟大,他把你当人了吗?在他的眼里你的生命、生活、人生、幸福等等,都是不存在的,千百万的老百姓只是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在这些帝王的眼里,老百姓根本就不是人。

我知道,我说这些会让很多人不爽,会反驳我,但我请你在发出你的留言之前再仔细的看一遍,你绝对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你的思维方式绝对是帮主子来考虑。

A皇帝外交软弱,做了妥协,但国家保持了稳定,老百姓的生活没受影响。

B皇帝外交强硬,国家打残了,老百姓大面积死亡,甚至国家都打亡了。

放心,B皇帝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好皇帝,明粉不就是这样嘛。A皇帝肯定是被我们中国人万世唾骂。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奇怪的地方。

我也曾经很崇拜近代的一个伟人,崇拜了30年。直到前几年,我看这位伟人的一段气势如虹的谈话:我们要尽早向资本主义宣战,晚打不如早打,大不了死几千万人。这句话以前我也是知道的,也是很崇拜的,但当我现在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再看,这就叫灭绝人性。我又叛变了,由某粉变成某黑。因为我的命在他眼里也太不值钱了。大手一挥,几千万个我的命就没了。

我现在的历史观就是:能让老百姓吃饱饭的皇帝就是好皇帝,能让老百姓安稳过日子的朝廷就是好朝廷。像明朝是因为老百姓吃不上饭,大面积的饿死,最后流民起义才导致灭亡。然后这些明粉都2018年了,把这样一个家天下的封建王朝吹捧成花一样,别人还说不得,这就是奴性重,太重。

而澶渊之盟也是这个道理,大家探讨这个问题,有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了?

谁考虑过澶渊之盟为两国的老百姓带来了100多年的和平?宋辽边境的白发老人,从出生没见过打仗。能让老百姓过100多年安稳日子,我就认为这是好,很好的条约。

但是按照我们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思维来考虑,这个条约很不好,我大宋屈辱了,这不行,得跟辽国拼命,死100万人也得打,亡国也得打。就像明粉一样,天天喊我大明铁血王朝,不割地、不和亲、不议和、不赔款,他们从来不会想想,在明朝老百姓过的是啥日子。奴才的思维已经深深的打在他们的DNA里了,600多年了,依旧这么强烈。

其实澶渊之盟,最开始是北宋作为外交胜利来看待的,是朝廷的政绩,还庆祝了一番。只不过后来内斗,有人把它解读成吃亏了而已。

在这里我不想谈太多的细节,只是给大家提个思路:我们读历史,应该是站在帝王的角度还是应该站在老百姓的角度。

我是被磨得没脾气了,站在了草民的一边。如果你还有锐气、有野心,希望自己也能争霸天下,这样你站在帝王的角度看世界,我也支持。但是,我最受不了的就是明粉那样站在台下为主子涂脂抹粉。

其实我现在粉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当时佛教过于兴盛,全国人民大量出家,寺院占据了很多田产,国家的兵员和财政、土地都受到了极大影响。于是北周武帝开始灭佛,拆除寺院,勒令僧尼还俗。当时有个高僧劝他说:陛下呀,你这样做死后是要下地狱的。周武帝说: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太震撼了,太敬佩他了,虽然我也是信佛,但我觉得周武帝太伟大了。是大不了死几千万人,跟资本主义决战的伟人不能比的。老百姓要是能获得幸福快乐,到地狱里受种种苦,朕也不推辞。这是菩萨说的话,他绝对不会去地狱。

像甲午、918、朝鲜,这些战争是必须打的。因为人家就是奔灭咱们来的,这种战争是没的选择,只能打到底。我反对像汉武帝那样无节制的使用武力,死了全国一半人口,把家底打空了,这样的打是自杀。抗日战争,我们没的选择,只能打。但在汉武帝面前,他是主动的一方,摆在他面前的有很多选项。比如说控制战争的规模、边打边谈、分化瓦解......

咱们再做个假设,如果汉武帝派出一个女儿跟匈奴和亲,为国家带来50年的和平。放心,我们中国的老百姓肯定不会喜欢他,甚至会骂他软骨头。我们中国老百姓的思维就是个打,亡国了也得打,死一半人口也得打。其实通过这种思维就又牵扯出一个常见的话题,我们中国人、汉人其实骨子里是极其好战也是极其擅战的民族,只不过是让近代的史学家、政治家给我们自己都绕糊涂了,觉得自己是任人欺负的小白兔,中国人不好惹,宁可亡国也乐意跟你干。咱就再做个测试:会死100万人,但咱们能拿回外蒙,中国人干不干?肯定非常乐意,这100万名额都会很难抢。咱们是一个非常好战的族群,不怕死、不软弱。这个就不详谈了。

今天的中国空前繁荣,国力大增,直追老美,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我们也是忍了1996年和1999年的屈辱换来的。国家和人生是一个道理,有些亏是你这辈子必须吃的,有些辱是你这辈子必须忍的。你还能理直气壮、忠义千秋的问心无愧,还能喊出宁死不低头,只能证明你还太年轻。

我特别喜欢美国队长里的一句台词:在无法妥协的时候再坚持。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无法坚持的时候才妥协。一定的妥协,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


何老师允武




类似的问题已经回答过几次。如果象赵副教授一样站在契丹人的角度看,“澶渊之盟”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结果,既避免了全军覆没,又赚得盆满钵满,最关键的是,拿捏住了北宋统治者的软肋,从此予取予求

澶渊之盟这件事不赘述,我们来看这份盟约是否真的如各位脑补专家说的一样,为北宋带来了百年和平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五》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三月,宋夏战争打得昏天黑地、如胶似漆,契丹遣刘六符出使北宋,索要关南十县。此时距宋辽签定澶渊之盟仅38年

契丹人在国书中指责北宋不单不打招呼就动手打契丹皇帝的外甥李元昊,还在宋辽边境搞战备
~《长编.卷一百三十五》

这件事就如大灰狼要吃小羊,无论如何也能找到借口

二月初,宋知保州王果便探知契丹聚兵幽燕的消息,上报给了朝廷。宋朝在边界作战备却被当作主动败盟的行为受契丹指责

李继迁当年带几十个人奔入地斤泽,直到李元昊称帝立国,得到了契丹人的大力支持。对契丹与西夏的特殊关系,此时毫不隐晦

换句话说,从李继迁开始的宋朝与党项的战争,背后都有大宋的好弟弟~契丹的影子




~《长编.卷一百三十六.欧阳修上疏》


澶渊之盟买来的只是内忧外患,文恬武嬉
欧阳修在御兵之策中说,契丹与西夏并力而来,若能击败一处,便可化解危局

仁宗与众大臣想破脑袋也没有想出怎样才能打败一处敌人,没办法,派人去契丹求和吧
~《长编.卷一百三十七》

富弼奉命出使契丹办交涉,在谈判过程中,形成了增币方案。富弼软中有硬、挟枪使棒、充分发扬文学家特长、舌灿莲花、连蒙带骗说动辽兴宗勉强接受了这每年二十万匹两纳款
~《长编.卷一百三十六》

富弼在与辽兴宗谈判时郑重指出:

“玛德,当年真宗误判形势,听从了文官的意见,才让契丹大军全身而退,还坐享每年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的岁币。现在如果辽国不接受俺的方案,大不了大家拼个鱼死网破。最多就增二十万,爱要不要吧”

让富弼后怕的是,他在前面艰难地谈判,有人还在拆他的台
~《长编.卷一百三十六》

很不幸,吕夷简一语成谶


契丹人领着西夏接受了北宋的和平方案,从此,北宋给契丹弟弟的压岁钱为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给西夏的援助为每年六万七千两银、十五万匹绢、三万斤茶、细衣著一千匹、杂帛二千匹

契丹人和党项人可不傻,人家在盟约上白纸黑字地注明了要的是真金白银的“

”,想用铜钱、铁钱、纸币忽悠,门都没有

这些岁币是否对宋朝来说仅仅是九牛一毛呢?


~《宋史.卷一百八十五.食货志下.七.坑冶》

北宋产银量最多不超过二十二万两,要想完成岁币,必须另想办法,比如增税、廉价倾销货物换取白银……
借真宗天禧五年收支表对北宋的财政状况作一个简单说明

宋朝将所有的征收物品糅在一起才有年入过亿的说法,其中草、柴炭、丝、竹木等低价值物品占比很大,铁里面也包括低价值铁钱和飞速贬值的纸币

通过开采、征收、“贸易”等创收手段,北宋朝廷年收入白银从未超过九十万两。也就是说,北宋白银收入的约三分之一要用来发压岁钱

白银在古代经济中的重要性不用我给各位专家普及了吧?


完成“重熙增币”后,讹诈了宋朝的刘六符被契丹人视为英雄,据理力争的富弼力辞赏赐

李焘对重熙(庆历)增币的评价是
~《长编.卷一百三十七》





神宗熙宁七年,趁宋夏再次发生大规模战争(熙河开边)之际,契丹人又跳了出来,要求重新划定边界

(这件事尽量说简单点)

~《长编.卷二百五十一》

宋辽之前在岢、岚、火山军划过一次界,宋朝已经放弃了二百里地,契丹人要求在代、朔州再划边界

神宗指定的“划界使”刘忱深感羞辱,以死拒命

没办法,神宗只好另外指定吕大忠去完成割地任务,吕大忠说他家死了人,婉言拒绝了这个光荣的使命
~《长编.卷二百五十一》

这两人把神宗差点搞神:已经答应了契丹人割地,却没人愿意去干活

好说歹说,大宋割地代表团才勉强出行,“三月二十五日,忱等受命”~《长编.二百五十六》

划界的结果是
~《长编.卷二百五十六》

以山脉中间划界,没有长城的北宋再次失去了屏障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韩琦传》

宋人视澶渊之盟及重熙增币为无穷之害,视熙宁划界为奇耻大辱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宋朝君臣谈及契丹(辽国),都是以“敌”相称

如果宋人看到那些不读书的专家吹捧澶渊之盟,吹捧宋辽百年和平,估计会一口老血喷专家一脸



赵副教授,您的节操掉了








为国钓鱼


和平比战争更重要,适当让步的和平并不算侮辱。从这个角度看《檀渊之盟》并不是坏的条约。

1、宋辽战争带来了什么

宋朝建国后,执行先南后北的战略,完成了南方统一,并平定北方的北汉。之后开始漫长的战争。

幽州之战,宋太宗都受了伤;雍熙北伐,三路大军惨败,损失惨重。

(第一次幽州之战)

之后宋军进入守势,辽军长年南下,双方在满城、君子馆多次作战,胜负相当。

持续的战争对于宋朝而言:物资大量消耗、财政压力巨大;军队大量损失,下层士兵不满,上层将军权力加大;河北破坏,难民遍地,治理困难

辽朝也有面临很多问题:兵力被牵制,耽误放牧;宋朝在半岛、幽燕的渗透,难以防备;必要物资缺乏,上下不满

(雍熙北伐)

这样的战争谁也不愿意长时间打下去。但体面的停战又很重要

2、檀渊之战再次僵持

澶渊之战前辽军在战略战术上都做了充分准备。走河北平原,发挥骑兵优势,长驱直入,直接打到汴梁。

但在执行中,宋军沿线城池坚守,北方驻屯大军骚扰侧翼。更关键是在檀州城下形成对峙,辽军重要统帅阵亡。

双方在都疲敝之下,谈判和平。

(檀渊之战)

3、和平带来了什么?

和平带来的好处确实很多,按照《北宋粮食筹措与边防:以华北战区为例》所说,和平条约签订后,宋朝在河北驻防军队的数量降低,河北生产安稳,士兵也可以屯田。对朝廷财政增收与开支减少都有很大帮助。

对于辽国也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当然也进一步汉化,比如天祚皇帝就认为与宋朝“为兄弟,可以归,亦不失一生富贵”。

(檀渊之盟)

总之:

和平的好处远远超过战争,你说能不是好的条约吗?

参考文献:

《北宋澶渊之盟前的河北军事防御区域

北宋粮食筹措与边防:以华北战区为例

《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澶渊之盟只能作为一个技术上的妥协和媾和,绝不能当成战略目标来执行。当时的确宋和辽谁也不能彻底搞定对方,就搞了一个条约媾和。和三国时候刘备借荆州一个样子,不过三国有强大的曹操,辽估计也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压迫(待考)。反正媾和了。媾和之后,按道理宋好好的发展武备和经济再去图谋燕云十六州还是可以的,错就错在。当时的宋把澶渊之盟当作一个立国的条约来看了。导致后来,蒙古跑来瞬间秒了辽和宋。

而且澶渊之盟把国家的根本守护是军队,这个历史宿命给带跑偏了。搞成用金钱也可以买来和平,后来蒙古铁骑来的时候付出惨痛的代价。整个宋朝都是重经济轻国防。

澶渊之盟让整个大宋和辽都没有了大一统的精神,而且持续了几百年。这个是最恐怖的,没有这种核心民族精神传承却还过的纸醉金迷玩世不恭。我服了那帮宋吹。这样的朝代永远都是阳痿的朝代。没有大一统精神的军阀割据,哪永远都是苟活于世的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