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说《檀渊之盟》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

-二小姐-


赵冬梅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好像是十多年前吧,我对其没有任何关注。我下面的回答可能会被人认为“许多言论与此无关”,但我的回答是把与赵老师类似思想观念的人放在一切,对这类人进行的评价。

(1)对她一个人的评价,因为资料太少,不如对这一观念的众多观点进行评价

对她说这句话的前言后语都不清楚,在这点上,提问者并没有提问描述。所以,我的回答只能是根据有这种观点类人的思想进行批驳。

过去我们说这些条约很坏,很不平等,威胁很大。那么,拥有这种观念的史学者和百姓都很多,为了降低自己受批判的力度,只能这么说“不那么好”。

这种做法跟当年李鸿章本意上要“放弃新疆”,却不说“放弃”是一个性质。李鸿章怎么说的?现在阿古柏占领新疆,那就承认他并让其做类似于云南的土司、朝鲜的李氏王朝那样的藩属。侵略者你承认合法统治?然后把新疆看做李氏朝鲜,那李氏朝鲜属于中国领土吗?一步步的文字进展而已。

(2)《澶渊之盟》等一些列“不那么坏”的条约背后,都是在“泛和平”“经济至上论”“经济唯一论”指导下的一种妥协,就好像我前天批评的“日俄战争我方得利最大”的奇葩观点。其总体思想脉络都是:只要自己和平安康、富足,其他人包括国家的、民族的尊严和历史责任全都可以抛弃,这点和李鸿章当年很像

《澶渊之盟》确实给北宋百姓带去百年和平,为了自保北宋的皇帝们对文武官员、军人等权力阶层、胳膊腕粗的人群进行了百般讨好,希图用“物质利益”捆绑人们的思想,用物质利益替代民族自信心,和身上的历史责任——幽云十六州是两三千年的既有领土说不收复就不收复了,别忘了太祖、太宗两朝可都没有忘记。

有什么样的祖先就有啥样的后代,北宋就比较没有进取心、责任心,南宋更无耻,连爹和哥哥都不想要回来了,更别说广袤的北宋北方土地。

同理,《南京条约》中赔的钱不多、割的地儿不多;

《李鸿章巴特纳条约》领土基本没有丢失,法国强迫中国开放了云南、广西、广东三省的陆路通道。在某些人眼里通商还不好。相比《南京条约》还好。

但在中国藩属体系中。北边朝鲜政权最重要,其次是越南。这里面就有一个历史责任问题。当你把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全都放弃了,那么,你还有什么不能放弃呢?

遇到外敌总想花钱解决问题,结果北宋遇到了蒙古——不要你给的钱,我要你的全部钱、全部人、全部一切!

晚清呢?给外敌一切利益,结果导致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丢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被推翻。这些都是教训。

都是短视、都是只注重金钱、都是只想自己好的必然结果!


坐古谈今


首先更正题目的错别字:正确写法是“澶渊之盟”,不是“檀渊之盟”。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也。

“澶渊之盟”确实是一份相对不错的条约。

所谓的“澶渊之盟”是指:公元1004-1005年间北宋与契丹之间缔结的《澶渊誓书》。

这份誓书分为两份,分别为《宋真宗誓书》和《契丹圣宗誓书》,两份誓书的内容大体相似。其中,《宋真宗誓书》的内容是这样的——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

后面都是宋朝的盟誓之辞,碍于篇幅,不予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读一读。

就内容而言,《宋真宗誓书》与《契丹圣宗誓书》的最大差别是在开头,分别是: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大契丹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宋皇帝阙下

由此观之,宋朝皇帝和契丹皇帝的地位是平等的。除了岁币的问题是北宋的义务外,“澶渊之盟”所提到的各守边疆、互不容留逃犯、不增加边防等等内容,其约束力对双方而言是等同的。

就“岁币”而言,固然是赔款,但名义上是“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且不用北宋专门派使者送到契丹的国都,只需要派低级官员送到两国的边境雄州进行交割。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北宋的面子。

“澶渊之盟”的不平等性主要在岁币一节,除此以外宋朝并没有在誓书中明显低契丹一等。

历史证明,“澶渊之盟”保障了相当长时间的边境和平,确实是一份不那么坏的条约。


HuiNanHistory


其实澶渊之盟,历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主要内容有4点:

1.两国为兄弟之国,以当朝皇帝的年龄约为兄弟。

2.两国确立边界互相撤兵;罪犯引渡;边界不设立防备。

3.宋朝每年向辽国提供军旅之费,也就是所称的岁币。

4.双方互市。

可是这4点,往往被人们只记住了前3点,尤其是第3点。而且第1点,经常被曲解为宋尊辽为兄。反而对两国影响最大的第4条,被人们忽视了。宋朝长期以来,守城有余而攻略不足,好不容易趁着宋真宗御驾亲征,占据了优势,趁此良机,确立了澶渊之盟。通过互市,宋朝得到了更大的市场,从经济文化上大幅度的影响了辽,贸易顺差使岁币化于无形。

其实在现代也有类似于澶渊之盟的,而今天的人们普遍的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那就是中国加入WTO组织。中国为了加入WTO组织,虽然没有岁币,但是在很多领域还是受到了很多的经济损失,但是通过世界贸易,技术流通,使中国的技术和经济迅速的得到了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另外,差点把第1条给漏了。为什么第1条会成为澶渊之盟的第1条?因为从法统上说,当时辽才是正统,宋是地方政权。而通过第1条,宋和辽是平起平坐的两个国家,宋为自己正名。不仅在古代如此,即使在现在,立国之后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


三箭一雕230


和与战,北宋都是被动无奈的选择。

北宋立国“强干弱枝”的制度建设,旨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维方式,就是加强皇权,导致积贫积弱局面。文官主政,而且多如牛毛,科举制度太烂一年一万多人,负担沉重,武将少不能带兵。王安石改革虽有富国强兵之处,遭遇地主阶级强烈反对,废止,也是悲哀。

主战,则败绩丧师失地,主和,则岁币财政沉重。所以换来政策摇摆不定,苟且偷安,国家病入膏肓!

北宋之衰落灭亡,也中原封建王朝的发展结局,宋明清江河日下。

从外部环境看,北方强国,东北地区强国崛起了,气势如虹,也想挥师南下,一统中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战,不能以偏概全,以北宋为什么正统思想观念。

元朝统一天下,同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次统一大业!

投降派,千古罪人,不需要讨论了,没有人翻案歌颂。主战派,可歌可泣,名垂青史,也没有人反对!

但是,从客观角度,历史上,北宋主战派不可能彻底胜利,原因很简单,中原封建王朝的封建制度已经证明了,日益走向衰落,而且还拒绝改革!王安石看到了,但是无能为力,根基腐败了,腐烂了,无药可医。


榆树钱11


澶渊之盟绝对是一本万利的条约,根本算不上丧权辱国;这是宋朝在政治方面的一个胜利。

总有人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是用中原百姓的民脂民膏,去换皇帝本人的和平梦。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呢,澶渊之盟的金额是多少,合计下来也就是每年三十万两白银;这对于宋朝来说真的多吗?当时的宋朝海外贸易发达,内部贸易同样发达,经济正在太宗朝留下的破败中高速复兴,三十万两真的是大钱吗?要知道,在当时的时代下,宋朝要在北方面对一场中等级别的战争,需要投入的是一千万两以上的白银,还要计算军队出征的花费,随行民夫的花费以及他们不务农之后的损失,打仗就是打综合国力真不是白说。这样看来,澶渊之盟真的是坏的条约?不,澶渊之盟不仅用最少的资金解决了当时情况下的战事,也用最少的钱换来了最长时间的和平,自此之后,辽宋之间百年和平,为真宗咸平之治这一两宋唯一盛世打下牢固基础;也正是无外战,常年和平的情况下,才造就了宋朝长期的治世,也让宋朝人民的生活水平处于历朝历代生活水平之巅。

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澶渊之盟不是宋朝主动签订的,是宋辽战争时,辽军主将被击毙,且宋朝皇帝和宰相皆出征,主力兵团全力压上,用军事换来的和约,而且澶渊之盟并未让宋朝丢寸土,在称呼上也不像南宋时的称臣。

不要说什么因为弱才去签和约,宋要是真的弱,辽为什么不直接吞并,还等这每年三十万?清朝列强与清签和约,就是因为清太过庞大,吞不下,所以只能签这样的对于清相当耻辱的和约


回形针行动


【宋朝对外巨额进贡,血汗工厂创造了虚假繁荣。】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科研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赵冬梅,1971年出生,历史学博士,北大历史系教授,宋史研究会理事。赵冬梅的个人公开简历,是相当光鲜的,在百家讲坛主讲过《寇准》《司马光》等。赵冬梅曾经在百家讲坛讲座时宣称:“澶渊之盟,北宋岁贡辽国绢20万匹、银子10万两,是一个很不错的条约。”。赵冬梅对澶渊之盟的浅薄解读,实在是站不住脚。

“燕云十六州”是五代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辽),“燕云十六州”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辽宁一部,面积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燕云十六州是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接近一千万,对于辽国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对于北宋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980年,宋太宗赵光义发动燕云十六州的争夺战,自此宋辽之间进行了25年的战争,宋朝对辽的战争败多胜少。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宋真宗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宋辽正式谈判之前,辽国要求宋朝每年进贡300万两银子,而宋真宗交给曹利用的底线是100万两银子。但是,曹利用和辽国谈判期间,相互讨价还价偷梁换柱的结果,岁绢20万匹、岁银10万两。宋真宗问曹利用谈判结果,曹利用伸出三个指头,宋真宗以为是300万两银子,吓的一哆嗦,曹利用说30万。

由于宋真宗并不了解绢的价格,就同意了谈判的条件。赵冬梅教授和宋真宗一样,他们都不了解一匹绢(丝绸)在当时值多少钱,宋真宗和赵冬梅都误以为,一匹绢也就值一两银子,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也就是价值30万两银子,所以,每年30万两银子,宋朝还是拿的出来的。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一匹绢价值在10两银子以上,20万匹绢价值200多万两银子。

“绢”在宋代是丝绸制品的统称,丝绸在唐宋时期,无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硬通货”,尤其是在丝绸之路贸易和边境贸易中,一匹绢(丝绸)可以换一匹马。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匹,一匹绢长约30米左右,丝绸的档次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绫、罗、绸、缎等”,马也优劣之分,大致分为宝马、良马、中马、劣马。一匹上等绢换一匹良马,一匹中等绢换一匹中等马,一匹下等绢换一匹劣马,大家明白了吧,为什么丝绸布帛的单位用的是马匹的“匹”字,等价交换的产物。

在唐宋时期正常的年景,一匹劣马的价格是七、八两银子,一匹中等马的价格是十五、六两银子,一匹良马的价格是30两银子左右。北宋每年进贡给辽国20万匹绢,一匹绢换一匹马,至少价值十几两银子。北宋每年送给辽国20万匹绢,可以交换20万匹马,价值200多万两银子,这么一算的话,澶渊之盟中北宋对辽国的岁贡,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因为宋真宗时期,北宋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1200万银子。

北宋要用相当于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的财富进贡辽国,显然,赵冬梅说“澶渊之盟北宋以30万岁贡辽国,是一个很不错事情”,就有了很大的问题,赵冬梅有刻意粉饰宋朝的嫌疑。赵冬梅在百家讲坛说,30万银子对于年财政收入一亿四千万两的北宋来说,那就是“毛毛雨”“洒洒水”啦,但是换取了一百年的和平发展。赵冬梅教授,没有搞清楚一匹绢价值十几两银子,赵冬梅所说宋朝年财政收入一亿四千万两,是指的是大幅贬值的纸币面值,实际折合白银仅有1200万两。

宋朝300年间,币制是很混乱的。北宋开国早期,金银是主币、铜钱是辅币,一贯铜钱折合银子一两。澶渊之盟后,宋朝银子大量外流,银本位制崩溃,宋朝大量使用铁钱。铁钱一缗770文,4000文铁钱折合铜钱一贯银子一两。后来,宋朝又发行纸币(交子、会子),纸币超发贬值,面值十两的纸币,实际价值仅值七八钱银子。而元朝脱脱等人编写《宋史》时,不了解宋朝的币制,只是根据资料如实记录宋朝的财政收入支出,因此《宋史》中宋朝币制财政是非常混乱的。

宋朝的纸币并非资本主义发达的产物,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澶渊之盟”和“庆历合议”,宋朝的银子、铜钱大量外流,不得不铸铁钱替代铜钱,铜钱贵而铁钱贱。最初一枚铜钱折两三枚铁钱,由于铁钱太贱,一枚铜钱至少折合五枚铁钱,最烂的时候,一枚铜钱折合十枚铁钱。《宋史、食货志》:“钱有铜铁二等,而折二、折三、当五、折十,则随时立制。行之久者,唯小平钱。夹锡钱最后出,宋之钱法至是而坏。”

宋真宗年间,由于铁钱太贱且重,携带很不方便,从四川开始发行会子、交子。《宋史、食货志》:“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还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界以百二十五万六千四十缗为额。”

北宋初年的年财政收入仅有900万缗(石),北宋最好的年份财政收入1400万缗(石),正常年份财政收入1200万缗(石)。《宋史、食货志》:“至道末,总七千八十九万三千;天禧五年,视至道之数有增有减,总六千四百五十三万。其折变及移输比壤者,则视当时所须焉。”至道末的税赋是7089万,天禧五年是6453万,因为这一时期使用的是铁钱,铁钱4000文钱(合5.2缗)折合银子一两,宋朝最好的至道末税赋折合银子1400万两,天禧五年的税赋折合银子1240万两。

北宋中后期和南宋,由于长期而大量的使用纸币,《宋史、食货志》:“天禧末,上供惟钱帛增多,余以移用颇减旧数,而天下总入一万五千八十五万一百,出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七万五千二百,而赢数不预也。”这是天禧末年的宋朝财政收入支出的总账,首次出现赢余。这段记载中的货币指的是纸币,折合白银只有1300万两左右,赵冬梅误以为是真金白银计价的,而没有考虑到纸币的折价贬值,纯粹就是一个误会而已。

宋朝早期发行会子、交子、钱引,还用一定的本钱(铜钱)做储备金,三年一界新旧交替,往往超额发行纸币,导致纸币逐界贬值,一般情况下纸币一缗折合一贯铜钱的十分之一。《宋史、食货志》:“八月,知威州张持奏:‘本路引一千者仅直十之一,若出入无弊,可直八百,流通用之,官吏奉旧并用引,请稍给给钱便用。”纸币到了宋徽宗大观年间(1110年),由于连准备金都没有了,纸币一缗仅值铜钱十几枚。《宋史、食货志》原文:“大观中,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钱十数。”

宋朝的工商业虽然比较发达,但是两宋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还是农业经济占据主要地位。两宋时期,中国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宋朝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封建社会。八、九千万人口的北宋,六千多万人口的南宋,两宋的年财政收入,怎么可能超过人口两亿的明朝,最好的年份年财政收入接近4000万两;更不可能超过人口四个亿的清朝,最好的年份年财政收入9000多万两。

澶渊之盟本身就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北宋向辽国岁贡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澶渊之盟给宋朝开了很坏的政治先例,40年后,宋在对西夏的战争再度失败,1044年,宋与西夏签订《庆历合议》,岁绢15万匹,银10万两、茶叶3万斤。澶渊之盟和庆历合议,北宋每年向辽和西夏进贡绢35万匹,价值白银400多万两,相当于北宋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还多。

澶渊之盟和庆历合议,每年进贡给辽和西夏35万匹绢,彻底把北宋变成了世界的“血汗工厂”,陆路丝绸之路也被辽和西夏垄断把持。辽国和西夏把大量白来的绢(丝绸),运输到中亚地区,一匹绢的价格就变成了十两金子。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再把这些绢(丝绸)转运到欧洲,一两绢(丝绸)就价值一两金子了。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知名度很低,国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中亚、欧洲误以为契丹(辽)就是中国。

《宋史、食货志》:“三年,言者论西蜀折科之弊,其略谓:‘西蜀初税钱三百折绢一匹,草十围计钱二十。今本路绢不用本色,匹折草百五十围,围估钱百五十,税钱三百输至二十三千。东蜀如之。乃支移新边,谓之远仓,民破产者众。’七年,言者又论:‘非法折变,既以绢折钱,又以钱折麦。以绢较钱,钱倍于绢;以麦较钱,麦倍于钱。展转增加,民无所诉’。”

“六年八月,预借江、浙来年夏税绸绢之半,尽令折米:两浙绢各折七千,江南六千有半,每匹折米二石。”

通过上述宋史记载,民间生产一匹中等丝绸的成本,大约需要银子三两左右,收购价在五两银子,生产丝绸的种桑、养蚕、缫丝、纺织的各个环节,才会有合理的利润。国内丝绸的零售价,一匹绢六、七两银子,销售运输的各个环节才会有利润。丝绸在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中的价格,一匹绢十两银子以上,商业的各个环节都会有不错的利润,国家也会收取大量的关税,可惜的是宋朝每年进贡辽国、西夏绢35万匹,国际贸易完全被辽国、西夏所垄断,宋朝所谓的工商业发达,就是给别人做嫁衣的血汗工厂。

宋朝为了完成每年对辽和西夏35万匹绢(丝绸)的收购,一方面强令农户种桑、养蚕、缫丝、纺织,另一方对桑叶(草)、绢实行征税。十棵(围)桑树征税20个钱,一匹绢征税300个钱。纺织一匹绢需要150棵桑树养蚕,一棵(围)桑树桑叶估价150个钱,一匹绢的成本需要22500个钱。这段宋史的记载所说的钱,应该是指宋朝的纸币,纸币22500钱折合铜钱大约2250,约合银子二两三钱。而宋朝压价收购民间成品绢(丝绸)是用大米,一匹绢给付大米两石,折合银子二两左右,宋朝几乎是低于成本价收购绢(丝绸),老百姓破产非常之多。

宋朝每年送给辽国、西夏的绢(丝绸),必须压低价格从民间收购,制造丝绸的种桑、养蚕、缫丝、纺织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利润。而为了收购进贡所用的绢,宋朝必须加重对全社会的税负盘剥,价值400多万两银子的绢(丝绸)的费用,完全摊派到人民的头上。宋朝表面的虚华繁荣之下,整个大宋越来越虚弱,而宋朝人民也越来越穷。难怪,宋朝300年出现430多次人民起义,几乎年年都爆发规模不一的暴动,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怪胎。







冷清先生


北宋前期的军事实力和辽国比起来,还是稍弱的。

辽国士兵都是跑马的汉子,威武又雄壮,单兵素质非常高,而且国内有辽阔的草原可以用来牧马,所以战马数量很多。骑兵在古代是非常厉害的作战工具,相当于现在的两栖坦克,成群的战马,如汹涌的洪水一般,再牢固的步兵阵型也难抵其冲击。



北宋建国前,西部的养马地已属于西夏所有,没有牧马之地,所以战马匮乏。而且北部的燕云十六州早被辽国占领,北部边境没有缓冲之地,辽国骑兵可以纵横冲杀,只取河朔。宋太宗曾两次大规模对辽战争,意图夺取燕云十六州,但均宣告失败。

宋真宗继位后,和辽国又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会战,互有胜负,辽国认识到,北宋这只羊,一旦兽性被激发,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这时候亲临前线的宋真宗,也早已疲惫不堪,只想快一点结束这场磨人的战争,辽国提出谈判,宋真宗不顾大臣反对,立即同意了,于是双方坐到了谈判桌上,双方约定结为兄弟之国,宋朝财大气粗,退让一步,愿意每年向辽国捐助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此后,宋朝用每年三十万银绢的代价,换来了近百年的和平,三十万虽然为数不少,但和动辄三四千万军费开支相比,还是不算什么的。没有了战争困扰,戍边和赋税的压力也随之减轻,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讲,这也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可能。

北大副教授赵冬梅说澶渊之盟不是那么坏的条约应该是基于此吧!

但是,居安更应思危,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任何的和平都是不长久的。可惜的是,宋朝后几任皇帝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重视文韬,忽视了武略,以致军队实力越来越孱弱,最后造成靖康之耻的恶果。


一半秋色


在当时的北宋来看是不坏的条约,但在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是绝对非常坏的条约。

昔日辽国萧太后为了解决宋辽纷争,也就是关于燕云十六州的问题,倾国之兵伐宋,为的就是制定两国的长治久安,平稳其身后的权力交接。

孤注一掷的征伐,北宋也只能被动的应付,当时的勤王之兵是一直征调。

这是一场看似要将宋辽拼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的战局,却在忽然间化戾气为祥和。

不得不叫人尊重追求和平的意愿大于军事家的胜负欲望。

宋辽的关键在燕云十六州,这个属于中原皇朝的长城国防门户,谁掌握了,谁就占据战略主动权。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无不为它而奋斗,奈何功败垂成。

简单说,有了该国防工程,加上黄河天险,中原皇朝多了很强屏障,但没有此国防要害,几乎就是隔着浩荡黄河,游牧部落想来就来,而且是长驱直入。

萧太后知晓厉害,故此敢于主动朝北宋用兵,为的就是利用契丹手头还算压得住北宋的强悍兵力迫使北宋放弃对燕云十六州的垂涎。

她的目的达到了,北宋放弃了,就此辽国能对北宋拥有优势。

只要看看北宋末年,金国的大举入侵,冰封黄河就直达汴梁,可见澶渊之盟对北宋的伤害有多大,若是长城门户在手,金兵就不可能如此快捷地兵临城下。

只消看看后代的明朝,山海关等地扼守,即便后金兵峰到达也只能掠夺而走,不敢多有逗留。

足以证明,长城国防对当时的中原皇朝有多么重要。

澶渊之盟是竖立了和平谈判的先河,但却给北宋埋下无法解决的最大隐患与威胁。

故此,在解决问题方面,这个条约是不错的,给民众休养生息,但在军事方面,这个败笔是需要耗费更多资源去填补,可惜北宋忽视了,甚至是轻视了,导致自个的灭亡。


鸿哥iouyh福小铺


我赞同赵冬梅女士的观点,澶渊之盟是一个并不坏的条约。甚至,可以说,澶渊之盟是很好的和平条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澶渊之盟的内容与效果。

澶盟以及宋辽两国立盟之后形成之后续协议的主要内容有六点:一、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二、宋朝每年给予辽朝岁币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三、双方大致按占领现状划清领土边界,在国境线立下界碑;四、约定两国互不单方面增加边防武装;五、约定双边司法上的合作;六、两国在边境开设榷场,开展双边贸易。这样的条约有什么不好?

也许有人说,根据澶盟,宋朝要给辽朝岁币,这一点就丧权辱国的意味。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岁币既不是战败国的战争赔款,也不是藩属国的纳贡,毋宁说,岁币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对经济落后国家的资助:“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念河北居人重有劳扰,傥岁以金帛济其不足”,类似于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援助。

澶盟的效果如何呢?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之后,双方实现了一百余年的和平相处,避免了战争以及因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从这个角度来说,澶渊之盟非常伟大。如果一千年前有诺贝尔和平奖,宋真宗可以当之无愧地获奖。


吴钩的钩沉


支持“《澶渊之盟》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的说法!

“澶渊之盟”是典型的城下之盟,当时辽国大军兵临城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这样的场景中签订的条药肯定是不平等的,如果是和平友好的内容,辽国就不用兴师动众,千里迢迢,南下中原杀人放火了。

《澶渊之盟》丧权辱国,主要看其内容:表面上宋辽缔结为“兄弟之国”,宋兄辽弟,但“哥”每年要给“弟”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想想,要做哥的要单方面付出代价,哥会和颜悦色、心甘情愿吗?显然是宋在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签订的。

赵教授所讲的《澶渊之盟》“并不是那么坏”,注意:她没否认丧权辱国,没否认是坏条约!有她的道理,自澶渊之盟后,双方维持表面的和平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尽管其间辽经常有小股部队南下劫掠,政治上的讹诈也时常发生,但签订后,当时并没有出现类似“靖康之耻“的惨剧!



北宋至澶渊之盟时,已外强中干,软弱可欺,如果不忍辱负重、委屈求全,用较小的物质换取相对的和平的话,辽国会凭蛮力纠缠不休,到时国无宁日,人民会流离失所,生产力会遭受严重的破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