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好爸爸”只有一步之遥

你离“好爸爸”只有一步之遥

前两天我与两位爸爸谈孩子的教育问题。一位爸爸说:"妈妈总是过于关注孩子的饮食,还特别心软,孩子一哭就不知所措,结果就是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另一位爸爸说:"孩子才一岁半,妈妈就给他报了英语班。钱花了不少,可哪里会有效果呢?"

虽然站在妈妈的角度,我可以找出很多理由给她们辩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位爸爸说的确实有道理。这并不是我独特的感觉,很多妈妈在与我交流中也会谈到:虽然爸爸并不经常管教孩子,但他们的教育理念有些也是很有价值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爸爸比妈妈更冷静,更容易看清问题的本质呢?

一、旁观者清

有些妈妈虽然嘴上反驳爸爸,但私下里也会认同他的道理。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爸爸的观点更正确、更独到,妈妈从没想过,而是妈妈原本也是认同这些观点的,但因为学校的压力和身边铺天盖地的信息使自己迷失了方向。

就像一位爸爸所说:"听说其他孩子上了课外班,妈妈不管是否适合,也给自己孩子报了名。结果几年下来,时间搭了不少,效果却不明显。"

在孩子小时候,陪伴孩子大多是妈妈的事情,慢慢成了习惯,很多爸爸渐渐成了旁观者。 然而孩子毕竟是自己的,每个爸爸都会思考使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这些思考由于较少被其他因素所影响,因此显得更简单、更朴实,也更接近于父母的初心。

二、思考问题更理性

一位爸爸对我说:"妈妈想让孩子上知名小学,我却希望选择离家近的学校。因为两所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大,对孩子来说保证休息时间更重要。"

虽然"男性比女性更理性"这句话有刻板印象的色彩,但这种现象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比如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妈妈更容易焦虑,而爸爸显得相对镇定;比如同样听到课外班和升学信息,妈妈总想立刻付诸行动,而爸爸则会表现得不动声色。

其实,很多爸爸在获知各种信息后,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心与妈妈一样也在思考和权衡。而这样的停顿与缓冲,可以使最后的决策更多理性,更少冲动。

三、没有心理负担

一位妈妈对我说:"孩子出现问题我本来就会自责,爸爸还总是居高临下地指责我,我心理压力能不大么?"

由于妈妈在陪伴和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少爸爸因此在心理上有了超脱感。这不仅意味着爸爸可以不主动谋求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更使得批评妈妈的不当言行或瑕疵成为理所当然。

妈妈对自己的反思,意味着需要承认自己曾经作法的失误,介入较少的爸爸则完全没有这层顾虑。所以,爸爸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更加直接、深刻,而没有额外的心理负担。

你离“好爸爸”只有一步之遥

既然一些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有见解,为什么他们正确的理念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一、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

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原因,很多爸爸给孩子分配的时间过少。有些爸爸长时间在外地工作,有些经常加班,有些即使呆在家里,也总是玩手机、看电视,并不经常与孩子交流。

有位爸爸说:女儿虽然才上四年级,可是已经不愿同他讲话了,最近甚至让他从自己的房间"出去"。而妈妈也认为爸爸缺乏指导自己的"资格"。

陪伴孩子过少或质量过低,都会导致爸爸不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和思想动态,也就很难得到孩子心理上的接受和妈妈希望交流的意愿。缺少了这两个前提,爸爸再正确的意见,也难以被听到,也就更谈不上认可和执行了。

二、怕麻烦

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即使那些"别人家孩子",从小到大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而每一个困难的解决都要经历反复磨合、反复交流、反复尝试的过程,绝不是通过一顿打骂、一句狠话就可以轻松搞定。

有个孩子对我说:"当爸爸辩论不过我时,就会不明所以地笑着走开。"我问爸爸:"你为什么不尝试着说服他呢?"爸爸说:"明摆着的道理有什么可说的?"

一些爸爸怕麻烦、缺乏耐性的特点使得他们不懈与孩子辩论,也懒得与妈妈深入探讨。这样的结果,就是最终选择远离矛盾躲清静,选择妥协放弃自己主张的,总是爸爸。

三、害怕失败

当妈妈第一次给孩子喂奶,并且知道无人能够替代时,她的责任心便压过了无力感,并使自己一天天坚强起来。但是几乎没有爸爸会有类似的心路历程,这也就是不少妈妈对我说"爸爸一直像个孩子"的原因。

经常有妈妈对我说:"爸爸说起道理一套一套的,可让真他接手管孩子,他就不说话了。最后还是得我管。"

虽然爸爸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但他们心里也会担心:如果执行后效果不好,甚至更差怎么办?妈妈以后还能听从我的建议吗?我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会不会下降?这种害怕承担责任的心态,也会使爸爸更愿意做个旁观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你离“好爸爸”只有一步之遥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个爸爸其实都具有成为"好爸爸"的能力和潜质,换句话说:你离"好爸爸"的标准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做"!

很多爸爸总是觉得只要"想到说到"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却很少愿意主动沟通与积极介入。而这恰恰是成为"好爸爸"最重要,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步骤。

一个女孩的爸爸,为了让孩子快乐,会经常与她和她的朋友一起跳皮筋、捉迷藏;一位个性十足男孩的爸爸,为了赢得孩子的信任,会带着儿子一起去公共浴室洗澡,与他毫无遮掩地坦诚沟通;一对双胞胎的爸爸,为了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每天都会认真准备上学路上与他们交流的话题;一个社交能力很强的爸爸,为了开阔孩子的眼界,周末很少自己出去应酬,而总是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公园和野外。

对于需要承担的责任,有些爸爸总是担心太琐碎或自己做不好而不敢或不愿轻易插手。但只要"做"了你就会发现:虽然开头有点摸不到孩子的心思,虽然前期的进展有点缓慢,可是只要你坚持住,就一定会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慢慢让孩子从远离你到亲近你,从畏惧你到信赖你。

【每月4日、14日、24日发文,喜马拉雅同步收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