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離“好爸爸”只有一步之遙

你離“好爸爸”只有一步之遙

前兩天我與兩位爸爸談孩子的教育問題。一位爸爸說:"媽媽總是過於關注孩子的飲食,還特別心軟,孩子一哭就不知所措,結果就是對孩子的溺愛和放任。"另一位爸爸說:"孩子才一歲半,媽媽就給他報了英語班。錢花了不少,可哪裡會有效果呢?"

雖然站在媽媽的角度,我可以找出很多理由給她們辯護。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位爸爸說的確實有道理。這並不是我獨特的感覺,很多媽媽在與我交流中也會談到:雖然爸爸並不經常管教孩子,但他們的教育理念有些也是很有價值的。

那麼,為什麼有些爸爸比媽媽更冷靜,更容易看清問題的本質呢?

一、旁觀者清

有些媽媽雖然嘴上反駁爸爸,但私下裡也會認同他的道理。這種現象並不能說明爸爸的觀點更正確、更獨到,媽媽從沒想過,而是媽媽原本也是認同這些觀點的,但因為學校的壓力和身邊鋪天蓋地的信息使自己迷失了方向。

就像一位爸爸所說:"聽說其他孩子上了課外班,媽媽不管是否適合,也給自己孩子報了名。結果幾年下來,時間搭了不少,效果卻不明顯。"

在孩子小時候,陪伴孩子大多是媽媽的事情,慢慢成了習慣,很多爸爸漸漸成了旁觀者。 然而孩子畢竟是自己的,每個爸爸都會思考使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這些思考由於較少被其他因素所影響,因此顯得更簡單、更樸實,也更接近於父母的初心。

二、思考問題更理性

一位爸爸對我說:"媽媽想讓孩子上知名小學,我卻希望選擇離家近的學校。因為兩所學校之間的差距不大,對孩子來說保證休息時間更重要。"

雖然"男性比女性更理性"這句話有刻板印象的色彩,但這種現象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比如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媽媽更容易焦慮,而爸爸顯得相對鎮定;比如同樣聽到課外班和升學信息,媽媽總想立刻付諸行動,而爸爸則會表現得不動聲色。

其實,很多爸爸在獲知各種信息後,雖然表面平靜,但內心與媽媽一樣也在思考和權衡。而這樣的停頓與緩衝,可以使最後的決策更多理性,更少衝動。

三、沒有心理負擔

一位媽媽對我說:"孩子出現問題我本來就會自責,爸爸還總是居高臨下地指責我,我心理壓力能不大麼?"

由於媽媽在陪伴和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不少爸爸因此在心理上有了超脫感。這不僅意味著爸爸可以不主動謀求與孩子的交流溝通,更使得批評媽媽的不當言行或瑕疵成為理所當然。

媽媽對自己的反思,意味著需要承認自己曾經作法的失誤,介入較少的爸爸則完全沒有這層顧慮。所以,爸爸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可以更加直接、深刻,而沒有額外的心理負擔。

你離“好爸爸”只有一步之遙

既然一些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有見解,為什麼他們正確的理念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呢?

一、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

由於主觀與客觀的原因,很多爸爸給孩子分配的時間過少。有些爸爸長時間在外地工作,有些經常加班,有些即使呆在家裡,也總是玩手機、看電視,並不經常與孩子交流。

有位爸爸說:女兒雖然才上四年級,可是已經不願同他講話了,最近甚至讓他從自己的房間"出去"。而媽媽也認為爸爸缺乏指導自己的"資格"。

陪伴孩子過少或質量過低,都會導致爸爸不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興趣愛好和思想動態,也就很難得到孩子心理上的接受和媽媽希望交流的意願。缺少了這兩個前提,爸爸再正確的意見,也難以被聽到,也就更談不上認可和執行了。

二、怕麻煩

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即使那些"別人家孩子",從小到大也會遇到各種挫折。而每一個困難的解決都要經歷反覆磨合、反覆交流、反覆嘗試的過程,絕不是通過一頓打罵、一句狠話就可以輕鬆搞定。

有個孩子對我說:"當爸爸辯論不過我時,就會不明所以地笑著走開。"我問爸爸:"你為什麼不嘗試著說服他呢?"爸爸說:"明擺著的道理有什麼可說的?"

一些爸爸怕麻煩、缺乏耐性的特點使得他們不懈與孩子辯論,也懶得與媽媽深入探討。這樣的結果,就是最終選擇遠離矛盾躲清靜,選擇妥協放棄自己主張的,總是爸爸。

三、害怕失敗

當媽媽第一次給孩子餵奶,並且知道無人能夠替代時,她的責任心便壓過了無力感,並使自己一天天堅強起來。但是幾乎沒有爸爸會有類似的心路歷程,這也就是不少媽媽對我說"爸爸一直像個孩子"的原因。

經常有媽媽對我說:"爸爸說起道理一套一套的,可讓真他接手管孩子,他就不說話了。最後還是得我管。"

雖然爸爸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但他們心裡也會擔心:如果執行後效果不好,甚至更差怎麼辦?媽媽以後還能聽從我的建議嗎?我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會不會下降?這種害怕承擔責任的心態,也會使爸爸更願意做個旁觀者,而不是主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你離“好爸爸”只有一步之遙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個爸爸其實都具有成為"好爸爸"的能力和潛質,換句話說:你離"好爸爸"的標準只有一步之遙,那就是"做"!

很多爸爸總是覺得只要"想到說到"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卻很少願意主動溝通與積極介入。而這恰恰是成為"好爸爸"最重要,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步驟。

一個女孩的爸爸,為了讓孩子快樂,會經常與她和她的朋友一起跳皮筋、捉迷藏;一位個性十足男孩的爸爸,為了贏得孩子的信任,會帶著兒子一起去公共浴室洗澡,與他毫無遮掩地坦誠溝通;一對雙胞胎的爸爸,為了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每天都會認真準備上學路上與他們交流的話題;一個社交能力很強的爸爸,為了開闊孩子的眼界,週末很少自己出去應酬,而總是帶著孩子去博物館、圖書館、公園和野外。

對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有些爸爸總是擔心太瑣碎或自己做不好而不敢或不願輕易插手。但只要"做"了你就會發現:雖然開頭有點摸不到孩子的心思,雖然前期的進展有點緩慢,可是隻要你堅持住,就一定會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慢慢讓孩子從遠離你到親近你,從畏懼你到信賴你。

【每月4日、14日、24日發文,喜馬拉雅同步收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