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文人投奔西夏,成為北宋心腹大患,迫使北宋改革科舉錄取制度

自古以來,人才就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智力保障。隋唐以來,科舉制成為帝王籠絡和選拔天下英才的主要渠道。許多天下英才憑藉寒窗苦讀,超拔天賦,通過科舉考試入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國家棟梁。但由於科舉錄取名額有限,難免有滄海遺珠之憾。北宋初年,陝西有位屢次落第的文人張元,自負有奇才,多次自薦得不到重用,一怒之下投奔西夏,成為西夏太師、中書令,出謀劃策與北宋開戰,取得多次戰爭勝利,成為北宋朝廷心腹大患,並迫使北宋政府改革會試殿試錄取制度,天下讀書人從中受益極大。

懷才不遇,心思建功

張元,出生年月不詳,卒於1044年,北宋華州(今陝西華縣)人,年輕時好讀書、喜任俠,常以意氣風流自詡,由於恃才傲物,不“累舉進士不第”,而又自以為有王佐之才,不甘寂寞,“踏破賀蘭石,掃除西海塵。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窮鱗。”,在察覺到西夏王李元昊有背叛北宋,自立為帝的異志,便寫詩明志:“好著金籠收拾取,莫教飛去別人家”、"五丁仗劍決雲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表示宋朝庭棄人才而不用,他們將為異國效力。當時,宋朝的邊將認為他們只是狂傲不羈,並無什麼才智,不予理睬。張元悲憤之餘,決意和好友吳昊一起投奔西夏建功立業。

投奔西夏獲重用

張、吳二人潛入西夏後,為迅速引起轟動效應,便藉助李元昊的名諱,分別改名為張元、吳昊,並在酒店的牆壁上題下“張元、吳昊來飲此樓”等字,故意等待官府問罪。李元昊見到二人後,便質問他們為何不避諱,張元、吳昊卻說:“大王連自己姓什麼都不在意,又何必在乎名字呢?”(李元昊本姓拓跋,其先人曾先後接受唐、宋皇帝所賜的國姓)。(既入國,二人自念不出奇無以動聽,各更其名,相與詣酒肆,劇飲終日,引筆書壁曰“張元、吳昊飲此”。邏者執之,元昊責以入國問諱義,二人大言曰:“

姓尚未理會,乃理會名耶?”...聞言竦然,異而釋之,日尊寵用事。見《西夏書事·卷十四》。)

李元昊聽後不但不生氣,反而欣賞張元、吳昊的勇氣,便與之交談,感覺對方有大才,便將其留在身邊授予官職,“國有徵伐,輒參機密”。張元、吳昊感激李元昊的知遇之恩,便竭盡全力地輔佐他跟宋朝交戰,所建功勳極多,尤以張元為甚。1038年,李元昊稱帝,並拜張元為中書令(宰相)。

落第文人投奔西夏,成為北宋心腹大患,迫使北宋改革科舉錄取制度

李元昊

進攻北宋,接連獲勝

慶曆二年(1041年),張元輔助李元昊在好水川設伏,大敗任福等人率領的宋軍,宋軍陣亡過萬,宋仁宗十分震驚,免去陝西經略安撫使夏竦的職務,韓琦、范仲淹被貶職調用。張元志得意滿,在界上寺牆壁上題詩一首:“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譏諷韓琦(因韓琦曾與張元同年參加會試,韓琦為當年榜眼)為無用書生,署名時附有官銜:"(西夏)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隨大駕至此。"

好水川之戰後,張元建議元昊乘勝追擊,集十萬大軍於天都山,分兵兩路進攻宋鎮戎軍。宋涇原副都部署葛懷敏分兵四路作戰,又被元昊用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策略,引至定川砦。葛懷敏及部下十餘員將領戰死,士兵被俘近萬人。西夏軍乘勝長驅直入,大掠而歸。到此,北宋連敗於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希望與西夏議和。

落第文人投奔西夏,成為北宋心腹大患,迫使北宋改革科舉錄取制度

西夏形勢圖

宋夏議和,張元抑鬱而終

不久之後西夏軍進攻渭州,遭到宋朝原州知州景泰痛擊,幾乎全軍覆滅。戰事的失利讓李元昊震驚,加上宋朝關閉了邊境榷場,禁止西夏所產青白鹽入境,使西夏不僅失去了直接的經濟實惠,境內的糧食、絹帛、布匹、茶葉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奇缺,物價昂貴。無奈之下,只好同意宋朝進行議和。1044年,宋朝與西夏達成“慶曆和議”,規定西夏取消帝號並向宋朝稱臣、奉正朔,冊封其為“夏國主”(實際上在國內仍自稱皇帝)。作為交換條件,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並在邊境設立榷場,恢復雙邊貿易。和議的達成對宋朝、西夏均是好事,但對於此,張元卻持強烈反對意見,“既元昊議和,爭之不聽”。因為他一直期望李元昊能攻取中原,修成大業,而他也可藉此名垂青史。但現在已無法實現。就在和議達成的同年,他“知所志不就,終日對天咄咄,未幾,疽發背死”。

為防人才流失,北宋改革科舉錄取制度

正是因為張元因殿試差額錄取未果,憤而出走西夏,憑藉自身才華輔佐李元昊,給宋朝以極大震撼和衝擊,“自張元以積忿降元昊,為中國患”,人才流失教訓十分沉重,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北宋改革了當時科舉進士的殿試實行差額錄取的錄取制度(按舊制,殿試皆有黜落,臨時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故有累經省試取中而擯棄於殿試者,……嘉佑二年,詔進士與殿試者皆不黜落。見《燕翼貽謀錄·卷五》),對凡是中了進士之後的文人一律授以進士出身,即使那些科舉成績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進士出身",儘量防止再出現文人叛逃為敵國所用之事。科舉改革之後後世形成定製,張元為證明自身才華,而行叛國之舉,給自己帶來了後世罵名,卻因此帶來了會試殿試製度的完善,給後世士子帶來了諸多好處。

參考資料:《西夏書事》、王詠《《燕翼詒謀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