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这一年,50岁无业老男孩决心换一种活法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的高适曾经写下了《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侍御”即侍御史的简称,官名,御史台所辖台院设侍御史四人,职责是“掌举百僚,推鞫狱讼”。李侍御,名未详,是高适的朋友。“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显庆三年(658)五月之后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到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此诗是高适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歌咏友情和离别之情之余,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豪迈激情和乐观向上的昂扬意绪,被后人盛赞为“盛唐五言律第一”。

这一年,正是唐朝玄宗天宝十一年(752),高适49岁,他辞去封丘尉之职,客游长安。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这一年,50岁无业老男孩决心换一种活法

高适(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唐朝大臣、诗人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这一年,50岁无业老男孩决心换一种活法

天下何人不识君,《别董大》诗意图

高适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是高宗朝名将高侃,永徽年间,担任北庭安抚使、陇右道大总管,生擒突厥车鼻可汗,以功升为安东都护、辽东道大总管,镇抚高丽,入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封平原郡公。高侃从戎一生,屡破突厥、高丽,堪称为大唐边疆安定作出过很大的贡献的一代名将。高侃逝世后,获赠检校左仆射、渤海郡王、左武卫大将军,谥号“威”,陪葬乾陵。高侃共有三子:高崇德、高崇礼、高崇文,高崇文曾经担任过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长史,就是高适的父亲。

虽然高适出身是妥妥的官三代,但到了高适的青年时代,高家已经相对败落,不过青年高适并不在意,据说,高适性格开朗爽快,酷爱交游,大有游侠之风,平日里总喜欢和人讨论王霸之道,俨然胸怀大志——当然,这也得看从哪个角度着眼,换个说法,不就是一个爱吹牛逼不爱踏实做事的二世祖吗?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这一年,50岁无业老男孩决心换一种活法

盛唐剑侠

当然,高适也不排斥循正途出身,他去应过科举。玄宗开元十一年(723),高适20岁,便仗剑出游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虽然高适对自己的才学颇为自负,但结果却是名落孙山。高适落榜的原因,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是由于高适眼高于顶,看不起常规的考试,平日里不喜欢诵读经史,到考试的时候文章剑走偏锋,以致出师不利——这说到底还是和个性有关,在科举考试中还要耍个性,结果可以想见。

自此之后,高适客游于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宋(今河南省商丘市)之间,并逐渐定居于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继续过着躬耕自取也可以说是比较困顿的生活。

但如果将高适的生活理解成非常田园也不准确,《唐才子传》说高适“隐迹博徒”,言下之意就是他很喜欢赌博——这不太像良民隐士的范儿。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这一年,50岁无业老男孩决心换一种活法

唐朝当时北部的敌人包括契丹

开元十九年(731),28岁的高适准备赌一把自己的人生,他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郡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李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吴王李恪的孙子,被玄宗称赞为“器能之美,宗室所推。才堪应务,久当於任委”,但是李祎并没有把这个年轻人看在眼里——《旧唐书》记载李祎“居家严毅,善训诸子”,《新唐书》记载他“治家严,教子有法度”,从个性脾气上或许就和“其性傲于权贵”“以气质自高”的高适不搭。

在北部边塞游两年多(731—734)之后,高适留下了“北路无知己”的遗憾诗句,无奈地结束了这次壮游加干谒。

此行之中,高适作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塞上》、《蓟门五首》等诗,已经显露出边塞诗人的气质和才能,但还是没有找到发展前途。

开元二十三年(735),32岁的高适赶赴长安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再次落第。

这里需要提一下,天宝三载(744)前后,高适、李白、杜甫这三个无业老男孩聚在梁宋一带痛饮纵谈、狂歌赋诗,过了一段潇洒快意又亲密无间的“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日子。

天宝八年(749),46岁的高适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有道科属于不遇类二十科之一,有推荐民间不遇奇才的意思,但起点不高,所以只当了一个九品的小官——封丘尉就是县尉,按现代人理解就是县公安局局长兼武装部部长之职,也不能说就不算回事,但是,在唐朝那些风流倜傥、气概纵横的诗人眼里,县尉之职掌和地位不仅卑贱而且低俗。以奔波求官多年的杜甫为例,他曾经好不容易得到河西尉一职的任命,却坚辞不就,宁愿担任看守兵甲器仗仓库、管理门禁锁钥的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他的《官定后戏作》一诗云:“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性情孤傲的高适在县尉这个职位上,干得自然也不顺心,任职期间所作的《封丘作》一诗中间两联诗句写道: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这一年,50岁无业老男孩决心换一种活法

唐朝诗人,大多不爱担任县尉的职务

天宝十一年(752),高适49岁,前面说过,这一年他辞去封丘尉,客游长安,“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就是这个时期写下。

不光是这么写,这年秋冬之际,高适准备赌一把大的,他远赴西北,担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这一年,50岁无业老男孩决心换一种活法

哥舒翰(?-757),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 ,唐朝名将,军事家

入哥舒翰幕府是高适一生勋业的转机,除了他的才华在哥舒翰这里崭露头角之外,哥舒翰比较能够理解和认同49岁才从军的这个下属也是重要的原因——哥舒翰本人年轻时喜欢喝酒赌博,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出息,直到40岁之后才发愤立志到河西节度使帐下从军,逐渐成长起来。

天宝十四年(755)十二月,52岁的高适以哥舒翰重要幕僚的身份被朝廷任命为左拾遗,之后转监察御史,其职责是协助哥舒翰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哥舒翰被俘。

高适从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向皇帝直言军中情形:

监军(太监)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

当时,哥舒翰已经被安史叛军俘虏,并按照安禄山的指令写信要求旧部投降,从战败以及变节的角度,对哥舒翰墙倒众人推也不奇怪,此时此刻,高适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价旧日恩主哥舒翰及相关战事,可谓耿直不阿,但同时他也给了玄宗面子,肯定幸蜀在战略上的价值,情商也是很高的。

一来玄宗识才,二来这么高情商的人不升官谁升官;八月,高适被擢升为谏议大夫。

在谏议大夫任上,高适在其位谋其政,十分尽心尽责。为快速平定叛乱,唐玄宗行至汉中郡后,诏令任命诸子分别兼领天下节度使,也就是打算让自己的皇子分镇各地,各自为战,高适劝谏唐玄宗不要将兵权分给诸皇子,否则必将留下无穷后患(“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果然,分到兵权的永王李璘到达江陵后,招募数万勇士为兵,意图占据富有而未遭破坏的江东一方自立为帝,事实证明了高适判断的准确性。

同年十一月,永王李璘反形已露(不听肃宗让其前往蜀地朝见唐玄宗的敕令)。唐肃宗李享召高适商议对策,高适先是分析江东的形势,然后很坚定地预言:永王必败,不值得担忧(“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肃宗立马封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管辖广陵等12郡,又设置淮南西道节度使,管辖汝南等5郡,任命来瞋为节度使,让高适和来瞋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同对付李璘。之后,高适在讨伐永王李璘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这一年,50岁无业老男孩决心换一种活法

高适好友、诗人李白入永王幕府,写下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诗句

肃宗至德二年(757),54岁的高适在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从官阶封爵上,高适之后先后任太子詹事(这是因为权宦李辅国进谗而贬官)、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正月,62岁的高适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这一年,50岁无业老男孩决心换一种活法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全唐诗》中一共有2873个诗人中,高适是其中唯一一个因军功得以封侯的诗人——渤海县侯,死后更得到了一个“忠”的谥号,这符合《旧唐书》中的说法: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13年时间,高适从一介平民,升迁到尚书级别官员,谈笑封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屌丝逆袭的奇迹,相比放言高论、纵谈王霸却在实际的政治站队上押错寳的好友李白,政治眼光和才能高下立判。但是,这个奇迹不是凭空产生,其背后是高适在几十年的岁月中自身修为和聪明才智的磨砺,正所谓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在知天命之年投笔从戎而官符如火,除了义无反顾的个人决断,也是有着深厚的内在支撑的。

高适和李白杜甫的友谊,以及他和李白晚年友谊小船说翻就翻、给杜甫经济上援手接济让后人赞美不已的故事,谈古论金以后和大家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