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隴墟,農曆正月二十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盛典,墟內居民曰“開市日”。這一天,各家各戶大慶大請,大設宴席,街道上炮竹聲聲,五彩牌樓高聳,彩旗蔽日。獅班、曲班、戲班、嗩吶班、八音班,都是以最佳陣容,最精彩的節目,競相獻藝於大庭廣眾。同時,還要組織“擎景”,即以大纛為前導,後面跟著“百仙百景”和化妝遊行隊伍。成員全是少男少女:或挑花籃,或騎馬,或戴烏遮眼鏡步而徐行,或以民族工藝載以彩架……春景盛會,萬人空巷,直至掌燈乃罷。
多少年來,“正月二十”對於梅隴墟內的婆婆媳婦們來說,一直是道“試題”。就說媳婦們吧,這個日子是她們最忙碌的時候,但卻也是她們施展手藝的好機會。海豐俗語“無用[女自][女麼]睇唔著初三月”,說的是各家媳婦對於家務的操持,多麼需要講究效率和時間。“高朋雲集”“宴客滿堂”的正月二十這一天,各家各戶的“大家”(婆婆)和“大官”(公公),都可以藉此機會“考考”自家的媳婦,究竟是不是位“巧媳婦”。其中有一道“題”,就是“做菜包粿”。
這一天必須熱情接待“人客”(客人):來時先請“人客”入座,讓吃熱氣氤氳的“菜包粿”;“人客”回家時,還要用一小盤的“菜包粿”作為回禮,絕對不能讓他們空手回去。因此,“菜包粿”的用量是相當大的。而這麼多的東西,全部在正月十九夜完成,其工作量並不輕鬆了。況且十分講究做工。“菜包粿”的製作過程是:以適量的開水(必須是梅隴華帝山水)衝進幹油尖米粉,翻弄揉搓成泥條狀,捻成圓餅形的“粿坯”,把“粿坯”迭上左手心上,然後右手握著圓滾子(雞蛋大,用土燒製)在粿坯上作360度旋轉,至成為薄薄的凹狀體,凹狀體由負責放“菜(餡)”者包上富有地方風味的“菜”,使其呈梭形,並與頭尾處捏緊,一個一個地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葦篾做成的“朗埗”(平圓形,大小以鼎為度)上面,排滿就可放進鐵鼎(鼎裡預先備有沸水,水量不得漫溼“朗埗”),猛火蒸飪至熟透。整個過程有許多訣竅。但在聰明賢惠的巧媳婦面前,畢竟不是什麼“難題”。如有婦女用圓滾子“輪粿”,一手就能“輪”出十個來,一般四五個者,並不少見。比較好的“菜包粿”是:粿身細長,皮嫩薄,“菜(餡)新鮮”一個個鮮明透亮,熱氣氤氳……所以,為人媳婦要想得到眾人的嘖嘖稱道,從而受到家人的器重,就必須在這次“考試”中“合格”。
有兒歌戲之雲:
猴舂咪
咪舂猴
舂白米
做菜包
一碗食
一碗留
留在後灶頭
科貓撞膠漏(掉下)
目汁流流……
誠然,這些已是舊時光景了。然而今天的“菜包粿”仍很時興,而且被茶樓酒館作為地方小食的佳品,所不同的是粿餡已不斷推陳出新
閱讀更多 好好學習的yly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