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臍帶——姚暹渠

襟山帶河的古邑運城及其屬域,由於地理位置和水利資源等條件優越,自古就是一處以盛產麥棉而著稱於世的富裕之鄉。再加還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萬寶池一一鹽湖,這就使得有見識的歷代統治者,更有理由對這塊寶地另眼相看。別的不說,僅就為了保護鹽池和相關村鎮,為方便漕運、灌溉農田,歷朝歷代統治者大動干戈開挖姚暹渠,並年復一年多次予以疏浚,亦足見河東一地在歷代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該是多麼不同凡響。

城市臍帶——姚暹渠

提起姚暹渠,人們並不陌生。這條流過了1500多年的古運河,歷盡人世滄桑,也遍嚐了世態炎涼。雖然前些年因人為之故曾令其變得面目全非,以致由一度被人們呼之為“臭水渠”、“龍鬚溝”,但是歷史告訴我們,正是由於有了姚暹渠的存在,才有了運城、安邑及沿渠諸多城邑的繁榮、河東的發展;正是因了姚暹渠的存在,古老的鹽湖也才會歷度滄桑,延續保全至今,造福人類數幹載。

隨著地表水流的變化,歷盡滄桑,多經疏浚、開挖改造的姚暹渠原有的幾處源頭,像中條山夏縣境內橫嶺北、雕崖窪、赤峪、巫成谷,中條山北的尉家凹,趙村河、下馮河、廟前鎮的王峪口等源流都先後枯竭斷水,所以近幾十年的姚暹渠自夏縣至安邑段,實際上已變成一條幹溝,成為我們這座有著數十萬常住人口城市一處汙物穢水的集散地。自然,沿岸住民依然希望千年古渠能夠重現往昔輝煌,盼望其能早日凊流滾滾。

城市臍帶——姚暹渠

姚暹渠的開挖,實際上是等於圍繞銀色的鹽湖構築了一條人工防護堤壩,它起到了很好的保護鹽池作用。從宏觀上看,鹽湖周圍地形屬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渠道十分科學地開挖在斜坡的級臺地上,你不能不佩服我們前人這種恰如其分地選擇。鹽湖在下,渠埝就如道長城保護著它。來自中條山的山水,還有北部鳴條崗等臺地的洪水在這裡匯聚,然後順著東高西低的渠勢,流入伍姓湖,最後歸匯黃河,同時為方便漕運,把河東潞鹽及豐富的農產品運往中原和關中各地。

在還不具備現代化運輸條件的情況下,從東往西利用地勢走向開挖一條人工運河同黃河貫通,既通水運,又兼引水灌溉兩岸農田,這實在是一招頗具遠見卓識的妙棋。於是,這條多功能的水道便也在朝朝代代先賢們手中逐次開通,並一直延續今日。

姚暹渠的最初渠名叫“運糧河”,始築於戰國末期,它源自於夏縣境內。顧名思義,其始作俑者,是擬作“運糧”通道。但因規模太小,加之是“因地制宜”,不規整,無形制,只是把水流所經之地一個個低窪處連接起來,疏集水成渠,形成的是一條開放式走向不定的水路,沒堤沒堰。開運之後,因河道不定,水流滲漏嚴重,久之“舟楫難行”,便也無聲無息地作罷。

城市臍帶——姚暹渠

其實,在“運糧河”開挖前的七百多年,河東大地另一條人工運河亦曾喧囂一時。乾隆版《臨晉縣誌》載曰:公元前287年,魯國寒士猗頓,從事畜牧和鹽業發財後,受到水運利財啟示,經富商、越名臣范蠡點撥,擬廢止鹽馱,“欲以舟運”。他曾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從鹽池附近起,向西開鑿了一條人工渠,同樣是通至伍姓湖,但因其選址匆匆,渠位開鑿在二級臺地以下,缺乏科學依據,再加不成形制,泥沙淤積嚴重,遇有久雨便渠溢道漫,難以發揮“舟運”功能,所以,他的“欲以舟運”也最終廢止。

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河東督水校尉元清又在原“運糧河”基礎上做了一次大動作地開挖完善。不過仍因沒能從根本上解決渠道定位、渠水來源和走向等問題,“欲以舟運”又一次落空。唯獨公元605年,河東督水監姚暹的那次花費十年時間的大規模開鑿改造、才使得這條河東人夢寐以求的人工渠有了形制,從此載人史冊。

關於姚暹渠的開鑿及其沿革、流域、歷代修浚,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乙亥歲次重鐫《蒲州府志》是這樣記載的:“姚暹渠古永豐渠也,按史乃後魏正始二年都水尉元清所開。引平水西人黃河以運鹽。隋大業中,都水使者姚暹重開之。決堰浚渠,民賴其利,故以之名。自唐末至五代迄今湮沒,水甚淺固,舟楫不行。詔相度以聞。明時朱實昌為御史,有修渠記雲:姚暹一渠所以受山谷之水,由苦鹽池入伍姓湖以達黃河,自唐以來,湮沒至今,予使加浚焉。”

城市臍帶——姚暹渠

《蒲州府志》還記:“渠在鹽池北十里,古開之以洩東南山澤之聚流,因堅其堤以障之。渠受東南之水,其派有四:其徑流由於平陸之黃嶺,嶺北水聚成澗,至夏縣之王峪口而北出,東流過抱珠山,又過史家峪,與雕崖溝、八澗諸水合於小呂村,又東二里許有巫成河自南來,會轉而北流。河之東有白沙堰,又北三里許,為朱呂村,有朱呂橋,李綽埝,姚暹渠與分界於此。自此以北,遂名姚暹渠。

姚暹渠由於屢疏屢導,其渠深、渠闊很難有個準確數據。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大規模修浚後,《河東鹽法備覽》曾有記曰:“起工於十月中旬,再四旬而集成……渠中寬三丈,兩岸各高二丈為堤,堤之上廣二丈。東起安邑苦池,西抵蒲之黃河,長二萬丈有奇。通役夫二萬人,人四十日,為工八十萬。

姚暹渠的成功開挖,一是堤堵洪水浸入鹽池,將洪水引導入黃;二是便於行舟運鹽。但一因渠道狹窄,先天不足,水量偏小,時處乾涸狀。再因沿途從安邑至伍姓湖段,竟有橋27座。且多為簡易便橋,僅能以小船運鹽通行姚暹渠的第三個功能便是灌溉農田,但據記載,這一功能發揮得也並不太理想。

當然,姚暹渠之所以被人們稱道自當有其贏人之處。姚暹渠除了特具的功能,每遇雨季,它那潔美如練的滔滔渠水和沿岸景色也頗令人稱道。清代名士張士茂沿渠遊覽觀濤後,詠道:

水飛空閣掩萬壑,匹練疑從九天落。

怪蜃靈蛟恣伏藏,瓊珠玉葉紛噴薄。

騷人渾欲賦觀濤,田夫相望滋負廓。

我來覽勝悟化機,量夜如斯雲漠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