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脐带——姚暹渠

襟山带河的古邑运城及其属域,由于地理位置和水利资源等条件优越,自古就是一处以盛产麦棉而著称于世的富裕之乡。再加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万宝池一一盐湖,这就使得有见识的历代统治者,更有理由对这块宝地另眼相看。别的不说,仅就为了保护盐池和相关村镇,为方便漕运、灌溉农田,历朝历代统治者大动干戈开挖姚暹渠,并年复一年多次予以疏浚,亦足见河东一地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该是多么不同凡响。

城市脐带——姚暹渠

提起姚暹渠,人们并不陌生。这条流过了1500多年的古运河,历尽人世沧桑,也遍尝了世态炎凉。虽然前些年因人为之故曾令其变得面目全非,以致由一度被人们呼之为“臭水渠”、“龙须沟”,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正是由于有了姚暹渠的存在,才有了运城、安邑及沿渠诸多城邑的繁荣、河东的发展;正是因了姚暹渠的存在,古老的盐湖也才会历度沧桑,延续保全至今,造福人类数干载。

随着地表水流的变化,历尽沧桑,多经疏浚、开挖改造的姚暹渠原有的几处源头,像中条山夏县境内横岭北、雕崖洼、赤峪、巫成谷,中条山北的尉家凹,赵村河、下冯河、庙前镇的王峪口等源流都先后枯竭断水,所以近几十年的姚暹渠自夏县至安邑段,实际上已变成一条干沟,成为我们这座有着数十万常住人口城市一处污物秽水的集散地。自然,沿岸住民依然希望千年古渠能够重现往昔辉煌,盼望其能早日凊流滚滚。

城市脐带——姚暹渠

姚暹渠的开挖,实际上是等于围绕银色的盐湖构筑了一条人工防护堤坝,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盐池作用。从宏观上看,盐湖周围地形属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渠道十分科学地开挖在斜坡的级台地上,你不能不佩服我们前人这种恰如其分地选择。盐湖在下,渠埝就如道长城保护着它。来自中条山的山水,还有北部鸣条岗等台地的洪水在这里汇聚,然后顺着东高西低的渠势,流入伍姓湖,最后归汇黄河,同时为方便漕运,把河东潞盐及丰富的农产品运往中原和关中各地。

在还不具备现代化运输条件的情况下,从东往西利用地势走向开挖一条人工运河同黄河贯通,既通水运,又兼引水灌溉两岸农田,这实在是一招颇具远见卓识的妙棋。于是,这条多功能的水道便也在朝朝代代先贤们手中逐次开通,并一直延续今日。

姚暹渠的最初渠名叫“运粮河”,始筑于战国末期,它源自于夏县境内。顾名思义,其始作俑者,是拟作“运粮”通道。但因规模太小,加之是“因地制宜”,不规整,无形制,只是把水流所经之地一个个低洼处连接起来,疏集水成渠,形成的是一条开放式走向不定的水路,没堤没堰。开运之后,因河道不定,水流渗漏严重,久之“舟楫难行”,便也无声无息地作罢。

城市脐带——姚暹渠

其实,在“运粮河”开挖前的七百多年,河东大地另一条人工运河亦曾喧嚣一时。乾隆版《临晋县志》载曰:公元前287年,鲁国寒士猗顿,从事畜牧和盐业发财后,受到水运利财启示,经富商、越名臣范蠡点拨,拟废止盐驮,“欲以舟运”。他曾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从盐池附近起,向西开凿了一条人工渠,同样是通至伍姓湖,但因其选址匆匆,渠位开凿在二级台地以下,缺乏科学依据,再加不成形制,泥沙淤积严重,遇有久雨便渠溢道漫,难以发挥“舟运”功能,所以,他的“欲以舟运”也最终废止。

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河东督水校尉元清又在原“运粮河”基础上做了一次大动作地开挖完善。不过仍因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渠道定位、渠水来源和走向等问题,“欲以舟运”又一次落空。唯独公元605年,河东督水监姚暹的那次花费十年时间的大规模开凿改造、才使得这条河东人梦寐以求的人工渠有了形制,从此载人史册。

关于姚暹渠的开凿及其沿革、流域、历代修浚,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乙亥岁次重镌《蒲州府志》是这样记载的:“姚暹渠古永丰渠也,按史乃后魏正始二年都水尉元清所开。引平水西人黄河以运盐。隋大业中,都水使者姚暹重开之。决堰浚渠,民赖其利,故以之名。自唐末至五代迄今湮没,水甚浅固,舟楫不行。诏相度以闻。明时朱实昌为御史,有修渠记云:姚暹一渠所以受山谷之水,由苦盐池入伍姓湖以达黄河,自唐以来,湮没至今,予使加浚焉。”

城市脐带——姚暹渠

《蒲州府志》还记:“渠在盐池北十里,古开之以泄东南山泽之聚流,因坚其堤以障之。渠受东南之水,其派有四:其径流由于平陆之黄岭,岭北水聚成涧,至夏县之王峪口而北出,东流过抱珠山,又过史家峪,与雕崖沟、八涧诸水合于小吕村,又东二里许有巫成河自南来,会转而北流。河之东有白沙堰,又北三里许,为朱吕村,有朱吕桥,李绰埝,姚暹渠与分界于此。自此以北,遂名姚暹渠。

姚暹渠由于屡疏屡导,其渠深、渠阔很难有个准确数据。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大规模修浚后,《河东盐法备览》曾有记曰:“起工于十月中旬,再四旬而集成……渠中宽三丈,两岸各高二丈为堤,堤之上广二丈。东起安邑苦池,西抵蒲之黄河,长二万丈有奇。通役夫二万人,人四十日,为工八十万。

姚暹渠的成功开挖,一是堤堵洪水浸入盐池,将洪水引导入黄;二是便于行舟运盐。但一因渠道狭窄,先天不足,水量偏小,时处干涸状。再因沿途从安邑至伍姓湖段,竟有桥27座。且多为简易便桥,仅能以小船运盐通行姚暹渠的第三个功能便是灌溉农田,但据记载,这一功能发挥得也并不太理想。

当然,姚暹渠之所以被人们称道自当有其贏人之处。姚暹渠除了特具的功能,每遇雨季,它那洁美如练的滔滔渠水和沿岸景色也颇令人称道。清代名士张士茂沿渠游览观涛后,咏道:

水飞空阁掩万壑,匹练疑从九天落。

怪蜃灵蛟恣伏藏,琼珠玉叶纷喷薄。

骚人浑欲赋观涛,田夫相望滋负廓。

我来览胜悟化机,量夜如斯云漠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